查看原文
其他

真探 | 区块链能否颠覆数字版权格局?

付钦伟 吹IP 2022-05-10


如果说2017年是区块链的爆发元年,在2018年,更多的区块链场景也将真正爆发,而最先引爆的行业,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社交、电商、IP,每一个单一领域,都有着千亿级规模的市场价值,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横空崛起


自从2008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提出比特币概念以来,比特币及其底层区块链技术经历了八年的蛰伏期,终于爆发出“颠覆性”的力量。从此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成为了“古典互联网”。

且不说区块链所谓的“颠覆性”是否被夸大,它至少符合人们对于去中心理念的追求,拥有坚实的数学、密码学等理论支撑,被商业市场认可,这是以往任何新事物都不曾有的优待。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区块链“泡沫论”也开始此起彼伏,但还不足以击垮人们对区块链的信心。包括银行、保险、物流以及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在探索区块链落地的可能性。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共识共建等特征,使得其看似适用于每个领域,但实际上,目前除了数字货币,还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实现落地。本文旨在从数字版权保护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天作之合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使得数据的传播、复制、分享和加工变得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同时也给传统版权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的数字作品在互联网上裸奔。大量的图片、文章等小成本作品,但从单个作品来看,价值不大,面对传统版权登记周期长、成本高、取证难的尴尬,只能选择裸奔。在互联网时代,便捷、低成本的版权保护机制显得越发的紧迫和必要。

区块链本身具有去中心化记账、数据不可篡改、链上数据公开透明等特点,这给近几年愈发严峻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带来了机遇。同时,著作权自动获得的法律属性,也让区块链和数字版权拥有了天生的姻缘,中间唯一缺少的环节就是公信力。

众多企业和创业者都瞄准了数字版权这一领域,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中落地问题。

 

探索还是浑水摸鱼?


目前,数字版权保护的区块链产品已有不少,国内有亿书、纸贵、360“图刻”、百度“图腾”、安妮“版全家”,国外有Primeur、Blockai、SingularDTV、binded、Monegraph等。产品或侧重于图片、短视频,或侧重于文档、影视等,都宣称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字版权问题。概括讲,这些产品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版权确权的问题,一个是存证问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版权保护的关键:一是权属划分,即通过登记、授权、分发等程序记录作品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二是记录可信,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或者存在潜在的侵权行为时,利用区块链本身的天然优势—不可篡改性—构建完整的可信记录。

区块链版权的注册、确权就是要解决传统版权登记周期长、成本高两个痛点,而区块链存证就是电子存证的升级,借助区块链的特性保证存证的真实可信。

 

路在何方


介绍到此,是不是感觉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区块链存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法律问题,技术上很牛逼不等于法律上就认可。

虽然版权的获得是自动的,一旦涉及诉讼,法律要的就是证据,自证显然是不行的,那就需要一个可信第三方。据说早期作家为了确权,在作品寄给出版社的同时寄给自己一份,利用邮戳的时间来证明自己获得著作权的时间,依赖的就是邮局的公信力。

区块链能否作为可信第三方呢?

区块链的去中心、不可篡改,准确的说是公链的特征,完善的理论支撑也是针对公链,而联盟链和私有链就不一定了。即便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公证制度中,也难免出现公证员徇私舞弊的违法之事,伪区块链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以百度“图腾”为例,其产品声称利用区块链……,但并没有说明所用区块链是哪个链以及如何记账。且不怀疑有没有链,即便记录在私有链上,那区块链所有理论支撑都是不存在的,包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共识共建等。

 

黎明的召唤


2018年3月,广州仲裁委基于“仲裁链”出具了业内首个裁决书,该“仲裁链”是由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报道称,首份裁决书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应用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完成价值验证,这对于区块链行业和司法仲裁均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该报道,媒体给的结论未免过于乐观,广州仲裁委依据自己参与搭建的区块链做出首个裁决书,本身就说明区块链走入法律程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6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中,法院支持了原告以区块链作为存证方式,并认定了对应的侵权事实。但其中对数据获取过程有效性的证明,比数据本身有效性证明繁琐的多。

毕竟是区块链存证首例,证明过程难免存在折中和妥协。其中涉及对获取工具、存证存储平台、获取手段等环节证明,这种类似“你妈是你妈”的证明逻辑,也注定不可能成为区块链存证应用的典型案例。

另外,为了证明存证存储平台的有效性,由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完整性鉴别检测证明存证存储平台具备作为第三方电子存证平台的资质,这一中心化的认证方式更不是区块链落地的初衷。

以上两例虽然都不会是区块链簇拥者理想的应用形式,但不可否认,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用阿姆斯特朗的话说,这是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小步,却是司法领域的一大步。

 

未来尚可期


2018年07月,美国特拉华州州长John Carney签署了三项法案,这些法案对该州的公司法和信托法进行了修改,以承认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地位,新法案明确区块链上创建、存储的数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区块链技术的可靠性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证明,但区块链存证的证明力还有待法律认可。这不是说法律的更新落后了,事实上,区块链在除了数字货币之外的任何领域还都没有成熟的应用场景,而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

广州仲裁委和杭州互联网法院都在司法实践中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但从法律实践到立法,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技术、商业及法律界等领域的同仁上下而求索。

法律认可也许还很遥远,也有可能马上就会到来,甚至早于其他领域实现落地。只是何时落地,以何种形式,这应该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笔者认为,区块链存证要完全实现去中心化几乎不可能,很可能是政府和企业共建的模式。到底是合作、授权还是认证,我们拭目以待。


无限可能


解决不了法律认可问题,区块链版权保护永远都是企业界的自嗨。但并不能因为此,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就无意义,毕竟法律是相对滞后的,其现在的意义就是用产业化证明自己的价值,推动立法的工作。

目前的所有区块链版权产品,要么专注于确权,要么专注于存证等,这些都是基于区块链特性的简单延伸。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用区块链解决传统版权注册、取证两个痛点,还配不上区块链“颠覆性”这一头衔。

区块链的魅力就在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其在颠覆传统版权行业的同时,也在重塑版权行业。未来版权的权属可能不再是一人独有或几人共有,而是可以无限的切分。作品的生成也会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生成,可能是涵盖众包和众筹的混合形式。参与者也可能不再是版权所有者、出版商、分销商以及消费者这种层次关系。

作者简介:付钦伟,专利代理人、集慧智佳专利咨询师,励志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推荐阅读

纳尼? | 专利成为敲诈勒索的手段了?

老司机 | 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大数据时代 | 个人隐私?不存在的

【李志&明日之子】录音曝光 | 这不是撕逼,这是维权

杨晋专栏 | 【世界杯知识产权专题】文章合集


用知识产权的眼光

看世界

欢迎原创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费

投稿邮箱:iptree@iptale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