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头条 | "欠债不还"还"天经地义"?——从"非"责任财产视角解读家族信托的美与魅

2016-10-18 吴振举 WEALTH财富管理


导言

家族信托的“非责任财产”身份,可以达成合法的“欠债不还”目的,实现特定的财富保护与传承之功能;但是,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倡导、践行诚实守信的“欠债还钱”这一中国传统价值观!



财产的保全与传承,是当下一个既老旧又新潮的话题。

 

说其老旧,是因为现在的大部分富裕阶层在保险、信托、私行、第三方理财机构积极的服务与训练下,大多能有个“保险可保全财产、信托可传承财富、、、”讯息的接受与知识的积累。

 

说其新潮,是因为财富管理与传承在中国内地,是蓝海事业,是个发乎于当下,面向未来、各方积极角力、全力谋求突破的全新领域。这从新近的“宝宝案”、“大胡子案”中传统的家财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遭遇“新生活”时代婚姻、家庭财富保护与传承之困境,所引发的全民关注可见一斑。

 

因职业的原因,笔者不断与私人银行及保险等机构的高净值客户沟通,作私人、家庭、家族财富的保护与传承的话题分享与规划,感受到的多是高净值客户在实现财产的原始的创造和积累后,所面临的诸多因素交织的家企财的困惑与焦虑,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辛苦打拼的家财的保全与传承。


欠债不还”还“天经地义”?



从法律视角,看财富的保护与传承的手段,或方法工具,就涉及到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看待合法的“欠债不还”(不包含恶意的欠债不还)?

 

笔者认为,合法的“欠债不还”,的确是对中国传统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观念的挑战,但是,犹如公司有限责任制中股东有限责任的承担,及破产制度中较少的破产财产对较大债务的不对等清偿,其舍弃小利保大益,表现的结果是合法的“欠债不还”了。


因此,合法的“欠债不还”是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综合权衡利弊后,相较于“欠债还钱”作出的“牺牲较少的利益保护更大的价值”的一种制度设计与选择。

 

合法的“欠债不还”,对财产所有人来说,最为直接的、最现实的意义可能就是,在财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若缩减了自己财产的消极作用,发挥并扩大财产的积极作用,那么对于财产所有者来说,就意味着已创造的财产,在法律保护下实现安全、守护与传承目标的达成。


家族信托将成常态



财产具有两面性,对于个体、家庭、乃至家族,创造和拥有较多的财产,既可以满足我们物质的享受也可给创造者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与成就感,这是财产作用积极的一面;随着财产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其带给我们的责任(社会及清偿责任)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成为沉重的负担,这便是财产消极的一面,也是大家相对陌生、易被忽视甚至是难以面对的事实。

 

某个特定阶段,对于具体的个人、家庭来说财产总量是相对确定的,根据前述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个确定的财产从责任承担的角度划分为两个象限:以财产的消极作用表现的——对外负担责任的财产,称之为“责任财产”,和以财产的积极意义展现的——不对外负担责任的“非责任财产”。

 

到目前为止,“责任财产”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以为,“责任财产”是指为财产人所有或名义上所有——并具有充分的处分权能,可以被用来承担财产所有人自身债务的财产。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之部分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占有的动产、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他财产权。对于第三人占有的动产或者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他财产权,第三人书面确认该财产属于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

 

从以上规定,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责任财产的范围涵盖了责任人的全部财产。在某个责任人完全履行自己的责任之前,“属于他的这些(全部)财产都是可能用来承担责任的责任财产。”

 

而“非责任财产”,同样没有确切的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非责任财产,简单的讲是指财产人所有(或名义上、实质上),但是因为法定的、约定的、或通过法律架构设计等,不能被强制承担财产所有人自身债务的财产。

 

对于非责任财产的规定,笔者认为,除了《民事诉讼法》243-244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5条中,关于对人的基本权利尊重的“生活必需品”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规定外,在《信托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信托法》第14-17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首先,其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委托人非为唯一受益人的情况下,委托人的死亡、解散、撤销、破产均不得影响信托的继续存在;

2

其次,其不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混同,从而使对其有“管理处分”权(也有称之为名义所有权)的受托人,也不能以信托财产承担“受托人自己的对外”的责任。

3

再次,明确规定除信托设立时侵犯了他人的优先受偿权及信托财产本身应担负的税费等法定的情形外,信托财产不得被强制执行。


由此可知,受托人的这部分财产即“信托财产”被隔离起来了,不再属于受托人的“责任财产”,而属于受托人的“非责任财产”了。

 

由于该部分“非责任财产”,起初是通过委托人与受托人的约定的方式设立的,因此,抛开当下“中式家族信托的信托财产,到底谁是真正所有人?”的争论,委托人出于财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依法将自己的“某些财产”设立家族信托,就可以使其以“非责任财产”的身份免除受托人的对外责任。

 

同时也可以达成不再对“委托人自己”的未来的责任承担债的负担(达到合法的“欠债不还”)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委托人依法守护和传承“特定财产”的愿望的达成。

 

鉴于此,随着更多的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信托财产,属于可约定的“非责任财产”的优势的理解及知识的积累,家族信托的应用,在财富保护与传承领域的运用,将逐渐成为常态!


“非责任财产”的制度与工具探讨




前文就信托财产的“非责任财产”属性及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制度或工具呢?

 

当下,围绕财产所有及用益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形式不断发展创新。

 

很多情形下,通过财产的占有、权利的让渡、法律架构的设计等形式的变化,也可以使“特定的财产”实现“非责任财产”功能的华丽转身——即名义上、实质上是所有人的财产,但是现实中却不能轻易的被强制用于承担其所有人自己的责任,从而实现了财产“所有者”对该部分财产的保护、锁定、传承功能!

 

这些情形,如“资产代持、保险的财产转移与隐藏计划、及多工具综合使用的法律架构设计”等等,都可以实现“特定财产的”“非责任财产”的功能转化(当然这些架构设计本身的法律风险也应予以考虑,需要专业的律师与团队搭建)。

 

通常,大家提起家族信托的功能,其优点多表述为,首先,依法设立的家族信托以“风险隔离、税务筹划”为主而衍生出独特的财富传承等功能,其次,其价值的渊源在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再次,这种独立性使其在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隔离了以“信托财产”对外承担“三方自身债务”的风险···对此表述,是对的,也是严谨的。

 

最后,笔者认为,作为财富管理与传承事业的从业者、参与主体,不仅应熟悉“非责任财产”可以达成合法的“欠债不还”的法律逻辑与制度选择之所在,掌握家族信托、保险等核心的——具有法商合一的财富保护与传承作用的其他工具。

 

在家族财富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路径,更应在服务客户、获得用户体验的过程中,倡导、践行诚实守信的“欠债还钱”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合法的手段服务于客户,以积极的价值导向,助力财富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发展!

 

如此,“非”责任财产的身份,真的“是”家族信托的美与魅之所在!


参考来源:《财富管理》杂志9月刊


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财富管理资讯,本文由“WEALTH财富管理”微信团队编辑,转载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推广

点击下列图片了解详情



The end


财富管理杂志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