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 听过无数道理依然做不好资产配置,你的投资决定中缺什么?
“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卓越的智商、不寻常的商业契机和内部消息, 而是需要一个充满智慧的做(投资)决定的架构, 并且还不要让自己个人的情绪被带到这架构里来。”——巴菲特
投资还是投机?
因为工作关系,见过不少企业家或者500强金领这样的高净值人群,现在有什么可以投(资)的?是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
笔者理解,就是有什么投资机会,投下去后就可以短期获益。其实,问的是:有什么投机机会?
投机,给人的一般印象就是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所以,问金融从业人员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就是,因为你是搞金融的,所以,你说没有问题,那就把风险因素去除了,剩下的就是高收益。这样的逻辑听上去自欺欺人,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同时,很有意思的是,这些朋友一点也没觉得自己是要投机,甚至非常反感投机,他们说,“既然投资了,不就是要赚钱么?”
被问的人是如何回答的?
做金融行业的,对宏观经济,市场现状多多少少都会了解一点,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说,换点美元吧(美元升值还是大概率事件);A股没什么机会(A股大多数时候都会被认为没什么机会);债券不行(还沉浸在年初国企信用债违约的阴影里)……。最后,还是那句话,中国的投资渠道太窄,没啥可以投资的,要不买点美元放着 ......。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己手上有产品要卖给你。那你就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答案,比如“21世纪,无股权不富”,所以,应该买一些私募股权基金或者私募股权有限合伙;再比如“过去5年定增产品收益如何如何”,所以,现在应该买一些定增产品 ......。
还有一些人,这些年做了不少投资,也结交了不少投资顾问。和这些投资顾问交往,当然也学到了不少金融知识;同时,因为投资金额巨大,被尊为VIP,得以参加很多机构的产品路演或者年度投资策略会。当然,也会高频次地收到投资顾问发来的产品介绍。这些产品通常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看来看去都想买。
如果认真了解一下高净值人士在过去几年的投资情况,能发现不少共同之处: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在定期账户和银行理财产品中,这是大家认为稳健的投资;基本上都买过诸如信托、阳光私募等私募型产品,由于这些投资资金门槛较高,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资产;一部分资金因为子女在海外留学或海外业务拓展转去了海外;在香港买过一些保险(通常是为子女准备的);有相当一部分高净值人士,都有借钱给朋友周转(当然当初也有高息的承诺),结果变成债权迟迟要不回来的经历 ......。
在这些投资生态的背后,应该可以看到国人的投资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做了很多次投资决定后,无论赚钱与否,很多人还是跟笔者说,感到心里没底,似乎少了一些什么。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感觉是真实的,缺少的是对家庭财富的整体认识,以及有逻辑的安排。
投资需要架构
巴菲特曾说:“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卓越的智商、不寻常的商业契机和内部消息 , 而是需要一个充满智慧的做(投资)决定的架构 , 并且还不要让自己个人的情绪被带到这架构里来”。
对专业投资者,尤其是资产管理从业人员而言,通常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方法和交易准则,比如投资标的选择,资产配置的逻辑,交易策略和投资组合管理策略的制定,投资纪律的明确等等。那么普通家庭投资者呢?在做投资决定时到底需不需要投资架构?答案是肯定的。
投资架构对普通家庭投资者而言到底是什么?
前面提到的投资,主要是在寻求投资的标的,而且对投资标的选择衡量标准是相对单一的,那就是投资收益,没有思考所选择的投资标的在自己的整体投资组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此同时,在选择投资标的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销售人员希望他们听到的信息,结果就是产品越买越多,有亏有赚,但总觉得自己少了一点什么。
事实上,是缺少了资产配置和产品配置的逻辑性,以及应对市场短期涨跌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和方法,而这三个元素恰恰就构成了普通家庭投资者做投资决定的架构。
“投资一系列金融产品,形成一个投资组合”的行为,和财富管理中的“资产配置”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前者是无序的,缺乏逻辑的。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把所有的篮子都放在一辆三轮车上,车翻了,鸡蛋依然都保不住。
因此财富管理中的“资产配置”主张先决定鸡蛋是放在哪些车上,然后在同一辆车子里再按一定的逻辑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谋求整体相对较低的风险和稳健的收益。
投资市场中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现金、海外资产(包括海外的股、债、不动产、大宗商品)等这些资产大类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中表现各有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相关性的高低,同时配置不同的资产类别可以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涨跌幅度。
同时,因为市场的差异性,也可以降低单个资产类别的系统性风险,比如A股市场07年5.30印花税出台所导致的个股普跌,或者年初因为熔断机制所引发的股灾,都使得重仓股票的朋友损失惨重,如果投资者不仅投资股票,同时还投资一些和股票相关性比较低的资产(如黄金,债券)的话,那么损失明显就小很多。
以股债两类资产为例,在经济衰退期,股票往往表现差强人意,但因为央行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可能进行降息,因此债券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样,国内各类资产价格在经济下滑的阴影里,适当配置海外资产,也可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因此,普通家庭投资者首先应该把自家鸡蛋放在不同的车上,然后再去做投资,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专业资产配置的投资组合模型
说到专业资产配置,就会提到哈里·马科维茨。1952年,马科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题为《资产组合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一文,被称为现代金融理论史上的里程碑,并标志着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开端。
他首次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通过均值方差分析来确定最有效的证券组合,在某些限定的约定条件下确定并求解投资决策过程中资金在投资对象中的最优分配比例问题。利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及其计算方法,根据各类资产在同一历史表现数据取样区间里的一系列参数,如相关系数、标准差(波动风险)、历史表现,以及无风险资产利率,可以获得“最优的分配比例”。
同时,他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成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石。因此,马科维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世纪90年代,高盛的Fisher Black和Robert Litterman提出了Black-Litterman模型(简称B&L模型),对传统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了改进。
该模型可以在市场基准的基础上,由投资者对某些大类资产提出倾向性意见,模型会根据投资者倾向型意见,输出对该大类资产的配置建议。B&L模型自提出来后,已经逐渐被华尔街主流所接受,国内也有多家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将其用来进行资产配置。
投资者的风险属性评估
在计算资产配置比例的时候,除了各类资产的具体参数,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属性。
当前,金融服务机构在客户购买金融产品时都会要求对其进行风险属性的评估。投资者的风险属性通常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维度,一个是主观的风险容忍态度,还有一个是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属性评估会根据上述两个维度的测试把客户分类成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者。比较常见的包括了保守、稳健、平衡、成长和进取等。把风险等级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比例相结合,就能得到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对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总之,资产配置不是拍脑瓜的结果,而是利用了各资产大类的本身的特点,计算出来的“优化配置比例”。
当前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机构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开始为其旗下理财师提供资产配置工具,同时,一些专为理财师提供服务的平台也开始为理财师提供此类工具,使得理财师在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建议时,有更高的效率、精准性和专业性。
明确投资资产在各类资产大类的配置比例只是搭建一个投资架构的第一步,为具体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框架。
比如笔者根据所在理财师平台的资产配置模型,一名成长型的投资者,其资产配置比例为:货币市场24%,中国股票35%,国际股票7%,中国债券30%,黄金4%(预期报酬率12.5%,预期波动范围为-11.32%-36.32%)。
如果一名投资者现在有600万资金,那么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为210万。那么这210万的资金该如何投资?这就需要投资标的和投资方式的选择逻辑了。在选择了投资方式和投资标的后,一个投资组合就随之诞生了。
那么当投资者拥有了投资组合后是不是一劳永逸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资本市场走势在短期往往跌宕起伏,遇到某类资产暴涨暴跌,都可能造成资产配置比例的失调,因此需要事先确定投资组合的管理策略。由于篇幅有限,这两项内容,笔者会在本专栏逐步地向《财富管理》杂志的读者进行介绍。
参考来源:《财富管理》杂志
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财富管理资讯,本文由“WEALTH财富管理”微信团队编辑,转载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推广
▼点击下列图片了解详情The end
财富管理杂志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