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则”搞定外感病的失治误治 | 伤寒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防止外感病失治误治的原则,即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可惜这一原则并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失治误治经常发生。
外感病的治疗原则
在外感病的过程中,有单纯的表证,如麻黄汤证;有单纯的里证,如白虎汤证。
当然,也有兼夹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是表证兼肾阳虚证;桂枝人参汤证就是表证兼脾阳虚证;大青龙汤证就是表证兼里热证;小青龙汤证就是表证兼水饮证等。
单纯的表证和里证治疗相对容易,表证兼里的治疗会复杂很多,但其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表证为主,里证不急不重,宜先表后里;
表证不重,里证急重者,宜先里后表;
表里相对均衡时,则可表里同治,也还可细分为偏重治表、偏重治里、表里并重。
外感病的过程中,没有掌握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或不遵循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是导致误治的根源;并因此衍生出许多异端邪说,诸如风热表证、辛凉解表、有表证无表邪等等。
“表证兼里热”的治疗范例
须要特别强调的是,外感病过程中,表证兼里热十分常见。此时,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否则误治不可避免。
比如大青龙汤证,是在太阳伤寒的同时有烦躁,就是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的同时有烦躁,属于表里同病,表证兼里热,以表证为主,里热不重,应该遵循表里同治,解表为主,兼清里热的原则。
用麻黄汤倍用麻黄以解表发汗散寒,加少量石膏兼清里热,可一服汗出病瘥。
如果因为病人有烦躁的热象而不敢用大青龙汤,很快就可能变成麻杏石甘汤证,这是临床上屡见不鲜的。很多肺炎的病人,开始是麻黄汤证,因为不敢用麻黄汤,就变成了大青龙汤证,还不敢用大青龙汤,就变成麻杏甘石汤证了。
这种情况下,麻黄汤证是感冒,麻杏甘石汤证就变成肺炎了,这就是失治误治。
“表里同病先治里”的治疗范例
表里同病也有必须治里,不能解表的例子。
有的化脓性感染的病人会出现恶寒,甚至寒战,其实质仍然是表证兼里热,只是里热已重已急,此时应遵循先里后表的原则,先清里热。如果此时囿于恶寒而不敢清热,则病情会恶化。
在温病学中的伏气温病“春温”,有一种发病类型叫“新感引动伏邪”,即冬季感受了寒邪不即时发病,寒邪藏伏体内,伏寒化热,至春季感受了寒邪,新感的寒邪引发了藏伏于体内的热邪而发病。其临床表现就是在里热炽盛,有营血分证候的同时,可以见到恶寒等表证,此时的治疗必须直清里热,不能解表,解表会使里热加重。
流行性出血热也可呈现这种情况,在发热、全身皮肤粘膜广泛出血的同时,有恶寒等表现。如果这时解表,会使病情加重,很快进入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的少尿期重叠阶段,在没有透析治疗条件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多脏器衰竭,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而致死亡。
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我的家乡湖北省沔阳县毛嘴公社卫生院。正好赶上湖北出血热大流行,门诊每天要看几十个出血热的病人,病房也住着几十个出血热的病人。
出血热的病人开始都有发热恶寒的表现,所以先用解表的治法,但是用了解表以后,病情就加重。后来才明白,出血热是在出血的同时发热恶寒,出血那就是温病的血分证了,应该遵循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改用犀角地黄汤为主,加清热解毒的药,病情很容易控制,临床经过变得顺利。
表里同病是临床常见的问题,《伤寒论》中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十分重要,在遇到表里同病的时候,不能正确地运用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就会导致误治,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大家必须谨慎对待!
《伤寒论》中表里先后治法归纳
注:数字序号代表《伤寒论》原文编号。各位爱学习的小伙伴们,自己对着《伤寒论》认真诵读一番吧~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