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代医学”解读《伤寒论》条文
写在前面:中医并非不能与现代医学相互解释,反而有时候,利用现代成果结合临床经验,能够很好地理解《伤寒论》。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不会云里雾里地纸上谈兵。
三
利用现代成果
研究《伤寒论》要利用现代成果。
利用现代成果,是指在防治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已知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微观的变化来弥补宏观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
一
比如,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经过,常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而有微循环障碍,类似厥阴病篇的热厥与寒厥。
一般感染性休克有两种类型:一为心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增高,被称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一为心输出量正常或增高,外周阻力降低,被称为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
现代不少学者把高动力型休克看作是感染性休克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预后比较好;而低动力型休克是感染性休克的晚期阶段,预后极差。
高动力型休克可以转化为低动力型休克。
也有人认为在发生感染性休克之前,如果有血容量丢失者(如汗吐下、失血等),则多表现为低动力型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在临床上体温可以不升,皮肤苍白湿冷,四肢厥冷更甚,感觉迟钝,神昏加深,脉搏细速无力,类似寒厥。
高动力型休克临床以高热、皮肤潮红而干燥、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同时可见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脉搏充实有力,类似热厥。
由以上可以看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热厥与寒厥,与感染性休克相联系,这是因为《伤寒论》中的厥阴病是急性热病的最后阶段,也是病人生死存亡的阶段;
而感染性休克也是某些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所表现出的综合征,同样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阶段。
二
其次《伤寒论》厥阴病热厥的治疗原则——厥应下之,已经在临床上被证实是治疗感染性休克高动力型的有效措施。
如《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这些均类似原本为热厥,但厥逆加重,病情恶化,转化为寒厥,预后不良,与高动力型因病情恶化,逐渐转变为低动力型,极为一致。
有人认为热厥属阳明病,如吴又可说“皆属气闭,阳气内郁,不能四布于外,胃家实也,宜下之”(《瘟疫论·四逆脉厥体厥》)。
吴鞠通也将阳明温病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列于中焦篇。
陆九芝说“所谓厥应下之,且于少阴亦三言急下者。为少阴已入阳明腑之证”、“夫仲景下法,皆谓腑证,皆谓为里,下法固独为阳明热病设也”(《世补斋医书·再与云依论中阴留腑》)。
我认为把热厥列入阳明,是受朴素辨证法思想的影响,阳明用下法,并不能说他经不能用下法。
对六经辨证要整体地、动态地来看,阳明腑实证用下法,发展至少阴病而用下法,再发展至厥阴病热厥而用下法,应当看作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无肢厥发展到肢厥,是一个突变,从没有微循环障碍发展到有微循环障碍,两者应当有区别,不能等同看待。
出现厥,说明病情转折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即转入了厥阴病的范畴。
每—经病都应当有它特定的内涵与相应的外延,外延决不能扩展到他经。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阳明病篇中的“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阳明转属厥阴之例。
三
有人认为少阴病是生死关,如柯韵伯说“六经中独少阴历言死证,他经无死证,甚者但曰难治耳,知少阴病是生死关”(《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我曾统计厥阴病篇死证,较少阴病篇还多,因此说独少阴历言死证是不确切的。
另外,我认为少阴病阳虚的特点是手足寒,如果发生四肢厥逆,当是转属厥阴寒厥。
但是古人对寒厥并不了解,由于吐下、大汗以致亡阳出现的寒厥,是低血容量休克(脱水性休克)。
这类寒厥病情比较单纯,恢复比较容易,预后也较好,阳回即生,远非热厥转化为寒厥者所可比,后者预后极差,多不可逆的休克。
四
总之,《伤寒论》时代对厥阴病热厥向寒厥的治疗手段还很差,温病学派做了很多的补充,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研究《伤寒论》寒温不能分家,两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并且我们不能否认厥阴病,如果丢弃厥阴病,则急性热病不成体系,也不完整了。
以上是我对《伤寒论》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对《伤寒论》的研究必须从临床出发,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当前的中医治疗水平。
附:
时振声教授谈“研究《伤寒论》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合集:
3. 结合“现代医学”解读《伤寒论》条文(本文)
注:本文选自《时振声伤寒发挥》,本书由肖相如整理,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于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健康|快乐|自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