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克绍:读书笔记四则

2017-05-10 李克绍 肖相如频道

导读:读书笔记反应了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是知识和思维记录的载体。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是李克绍先生读医书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现在读来仍觉有理有据,有思考,有辩驳,是帮助后学者辨证看待已有知识的好文,也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



1



 “哕”,近代医书或解为呃逆,或解为干呕。


而汉代以前则皆指呃逆,如《内经》说:“病深者,其声哕。”


《伤寒论》说:“哕而腹满,视其前后”;《金匮要略》说:“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等等。


其中的哕,即是呃逆,也就是俗称的打嗝。


之所以将哕混同于干呕,有两个原因。


一是《金匮要略》有“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之文。


干呕与哕之间,本应有逗号,由于古时还没有规范的标点符号,所以读者连读,误作干呕即哕解。


二是某些字书如《正字通》曾云:“有声无物曰哕”,遂认为干呕是有呕声,而无呕出物,也即哕。


其实,干呕有只吐涎沫者。如《金匮要略》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若连涎沫也没有,只有哕(即打嗝)才会这样。


所以我们读古人书,当注意,若系汉代或汉代以前的,哕字应作呃逆来理解;若系汉代以后的,则应详细分析,或作干呃逆,或作干呕。



2

下流阴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其“下流阴股”是什么样的症状?病理如何解释?过去多语焉不详。


征之临床,热气下流阴股,当在西医学所说的两侧“李文斯顿三角”。这是由缝匠肌内缘、大腿内侧缘,及腹股沟韧带下半为界所构成之三角区。


在急性肾盂肾炎或输尿管炎急性梗阻时,此三角区内皮肤对粗糙刺激过敏,并且温度稍高,皮肤发红,皮肤划痕、温热感觉过敏亦可能存在。


此等证候,只限于三角内,并以中心部最显著。尿自梗阻之肾流出后,72小时之内,证候则消失。


此三角现象,西医学目前只能称之为“腹内疾病之皮肤证候”,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病理解释。


而从中医来讲,这正好与冲脉有关。


因为冲脉起于胞中,既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的上行一支,也有“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股内廉入髀中”的下行一支。


在咳逆倚息不得卧,肾虚已不能纳气的情况下,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倏又下流阴股,都是肾气太虚,冲脉易动而上冲下流的缘故。


《灵枢·百病始生》篇有“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沃汤之状”,与此相同,也是冲脉为病的反应。



3

肾开窍于二阴 



一般都认为二阴指前阴与后阴。其实前阴就有二窍,一为尿窍,一为精窍。


肾藏精而主水,水出尿窍,精出精窍,则二阴指尿窍与精窍更恰当。


至于后阴,又名魄门,肺藏魄而主降,与大肠相表里,关系到肺,而与肾无关。


如果说肾阳不足,亦能泄泻,则温肾阳以止泻,实际是补火以生土,通过脾来治愈,仍不能算作肾窍。


再者说,所有五脏的外窍,包括肾窍二阴,都是指正常生理说的,而肾阳虚的泄泻,则是病态,不是正常生理。



4

上窍通,下窍泄



治小便癃闭,有诸药不效,用探吐法而效者,诸家多用“上窍通,下窍泄”来解释。


认为,譬如滴水管,如闭其上窍,即点滴不通,若开其上窍,水即自下。笔者认为,此说大不妥当。


闭滴水管之上窍,其水之所以不能下出,是因为空气的压力之故。


而癃闭患者,呼吸如常,气仍在流通,何况人体毛窍四通八达,远非不透空气之水管可比。


吐法之所以能治癃闭,是因为呕吐时抬肩耸背、全身肌肉用力,而缓解了尿道括约肌的痉挛和约束力,这与有些老年人一用力咳嗽就现遗尿是同样道理。


正因为如此,对一些实热炎症致尿道肿闭的患者,探吐法就不起其作用。如通关丸所主治的癃闭,吐法就不会有效。



注:本文选自李克绍先生的《李克绍医论医话》,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林沛湘:论“隐曲”

蒲辅周先生怎么读书?

好中医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健康|快乐|自由

肖相如频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