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景“弦脉”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9-12 顾厥中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仲景的脉法并非纯理论的概述, 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的。

今日为大家推送宁夏医学院的顾厥中先生对于仲景弦脉的分析,顾先生思路清晰,说理确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析仲景脉法的正确方法。



张仲景的脉法,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在理论上是以“撰用《素问》九卷”为依据的,但它又不同于《素问》的纯理论概述,而是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把脉象变化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辨证之中,加以发挥和发展,并在临床诊断中,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他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下文简称《金匮》)二书,对于每一病症,都冠题为“病、脉、证并治”,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后世的典范。


但是,后世许多脉学专书却把脉象讲得玄乎其神,凭空臆说,把人们引入迷雾之中,则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仲景脉法,必须深刻理解其各项经典条文的内容,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辨证论治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本文拟对弦脉与痛证的关系,作一粗略探析,以就正于同道。



1

《伤寒论》、《金匮》二书中

弦脉与痛证择析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两书中,有关弦脉和与弦脉相兼的病、脉、证并治条文,归纳起来约计30余条。很多条文比较复杂,甚至难以理解(注家认为有些条文非仲景原文,而是脉经家掺入——姑存考)。


这里仅就弦脉与痛证的关系,试作讨论。


弦脉与痛证的关系,有下述几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0条云:“太阳病下之……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关于太阳病总的概念:当外邪(可泛指各种外来病理刺激因子)侵袭人体时,首当其冲的太阳——营卫之气起而抗邪,邪正抗争于太阳表分,引起恶寒发热等,表证就是太阳病。


引起表证的物质基础是正气,治法则助正气以散邪,因其势而导之,邪去,则正气可渐复。


如误用下剂,肠内既无病理性积滞,苦寒药刺激肠管(如三承气类方药),必然导致肠蠕动增强而痉挛、产气等一系列刺激症状;同时,无故诛伐在内之正气,必然降低在表之抗邪力量,由是则发生腹痛甚至攻窜延及两胁拘急痛,从而出现弦脉。


弦脉的形成,无疑是因疼痛所引起。


这可在下述经文中进一步引申述明。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5条云:“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疼痛的感觉一般是在组织器官受到创伤或炎性刺激时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痛觉具有保护性意义。


根据上述两条经文,可认为属于内脏性牵涉痛(太阳病,下之)和胸腹膜壁层炎症刺激性疼痛。


痛觉的传导,内脏痛觉都经内脏大小神经进入脊髓,经脊髓丘脑束上行,属于相应器官的覆盖腹膜的,则随器官所在区域的躯体神经进入脊髓。


当炎症局灶在胸胁膜,由于其疼痛传导中枢均在脊髓的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中,疼痛激发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就会使血管收缩,压力增大,形成弦脉。


笔者对上述经文的理解,在《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21、22条文中,也可得到佐证。


如云:“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说明这是两胁渗出性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


疼痛反应为弦脉,且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以相应地出现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单象弦脉或相兼的沉弦、弦紧甚至伏弦等脉象。


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17条云:“腹痛,脉弦而紧,……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从上述经文可以看出,轻重不同的疼痛,可以出现三种变化的相兼弦脉,疼痛一般比较轻,出现弦脉;疼痛较重,则出现弦紧脉;剧痛难忍,冷汗直逼,手足厥冷的痛证,则脉管急剧收缩,管径缩小(沉),而血管内压力更高,这样,就形成了沉弦脉象。这一点,笔者在临床上确有实际体会。



2

对弦脉的

感性认识和粗浅体会



前人各种脉学专书,对弦脉性状的描述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


弦脉的血管壁强度大(刚、硬度),管壁紧张,管内压力高,而有明显的阻抗感;寸、关、尺三部脉搏,寸部触感呈前展性激动搏力,尺部则有明显后展激动性(正常人尺部脉一般较为低平)。


例举诸家对弦脉的描过,有:“端直而长”(《素问》)、“状如弓弦,按之不移”(《金匮》)、“如张琴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然如按琴弦”(《诸病源候论》)、“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脉诀刊误》)等等,都从理论上表达了弦脉的形状和脉性特点。


形成弦脉除了上述血管因素、血液流速、血流前进的阻力,以及血液粘稠性等因素外,有的文献还提到:血管内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含量的增高、神经体液因素等也与弦脉形成有关。这就和痛证激发引起交感神经亢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联系起来了。


从而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弦脉是由于血管壁、血液、神经体液、内分泌的变化活动所形成的。


所以说,要想给弦脉定出确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并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在目前还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本文选摘自《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1986年编写。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自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脉证不符焉能随意取舍!

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 | 中医大讨论续(四)

大柴胡汤证的特征:逆、浊、实、痛



健康|快乐|自由

肖相如频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