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野 | 理解契诃夫,就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我们

2015-01-29 何晶 文学报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学 点亮生活 』



《契诃夫戏剧全集》总四卷推出


1960年,俄罗斯《戏剧》杂志称:“实际上,只是到了现在,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契诃夫对于俄罗斯,对于整个二十世纪意味着什么。”契诃夫对于整个二十世纪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数据显示,他创作的经典剧目《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姊妹》《樱桃园》在欧美的演出次数仅次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或许透露了契诃夫作为剧作家给予二十世纪乃至当下的意义。


2014年,契诃夫逝世110周年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精心编辑的《契诃夫戏剧全集》总四卷,收录契诃夫所有戏剧作品和珍贵的名家译本,拾遗补缺,在国内首次以“全集”的方式呈现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此致敬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和文学大师。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北京和上海相继举办了两场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分享会,与读者一起读懂契诃夫、发现契诃夫。


“契诃夫的动人之处在于善良”


作为契诃夫最为著名的代表剧作《海鸥》《伊凡诺夫》《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的译者,已经过世的戏剧家、翻译家焦菊隐曾这样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平淡而有力,简单而深刻,客观而抒情”。在他看来,契诃夫的戏剧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展示真实的日常生活。“契诃夫的创作进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他不一下把剧本的一切都想出。最初,他只要把握住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便是当日生活的脉动。要想了解契诃夫,必须懂得欣赏诗,懂得欣赏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抒情因素;必须把寻求‘舞台性’的虚伪戏剧观铲除;必须懂得在剧本里去寻求真实的人生。”


为什么许多读者热爱契诃夫?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解释道:“作家的那种少有的才华,是需要少有的道德力量支撑的,这是契诃夫给我们的启发。对于文学家、作家来说,善良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契诃夫没有那样少有的善良,就绝不会有后来的这些作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均对此深有认同:“契诃夫真实、善良,他的真实是真诚地与人们沟通,契诃夫热爱人类,但他对人类的表现既客观又无情,这恰恰是他的善良。”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契诃夫真正的动人之处就是他的善良。“《樱桃园》的结尾,罗巴辛这个出身贫寒的商人说要想挽救崩溃与灭亡,必须把地皮先整顿整顿,把地面清除干净,把旧房子拆掉,所以得先把樱桃园砍掉。我相信,写到此处,契诃夫的心情是非常纠结和矛盾的,他并非想说,我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其他一切都应该扫除,不带任何怜悯。契诃夫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个参照,进一步发掘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中善良的一面。读中国现代文学,不管鲁迅还是张爱玲,我都觉得他们好像不是描写善良的大师,但是我心里深深地渴望,当代的中国文学中有人能够像契诃夫这样,写出来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对善良有着一种深深的同情和体验,把充满着矛盾纠结的心情以及他对善良的复杂关怀,通过天才的戏剧家的笔法呈现出来。”


“我们都是契诃夫笔下的人”


契诃夫对整个二十世纪的戏剧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也能够从契诃夫的戏剧找到源流。他创造了戏剧的“内在潜流”,戏剧在他那里不再依赖外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是注重内在的意味隽永的戏剧性,这一观念对当时的剧坛有颠覆式的革新。


契诃夫有一段话可以看作他的创作美学:“在生活里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谈情说爱。他们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说聪明话。他们做得更多的倒是吃、喝、勾引女人、说蠢话,必须把这些表现在舞台上才对。必须写出这样的剧本来,在那里人们来来去去,吃饭,谈天气、打牌。使舞台像生活那样,但又比生活更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走运了,有人倒霉了。”契诃夫想让自己的舞台成为一面镜子,让观众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身的生活状态。


演员濮存昕演过契诃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他说自己接近契诃夫、和契诃夫产生关联的方式,就是“我们都是契诃夫笔下的人”,“契诃夫写很多俄罗斯人,写的是自己民族各式各样的人。其实我们欣赏的是契诃夫的角度和眼光,他能够认识生活,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像他一样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认识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要尊重他的存在,尊重他瞬间的下意识,尊重他卑微的一念和感情。我们往往忽略这种卑微,而去嘲笑、鄙视,去把自己弄得高高在上”。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全译本?契诃夫对于当代戏剧的意义是什么?这或许是当下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契诃夫这样的人,太需要呼唤契诃夫这样的艺术家了。虽然我们还没有契诃夫这样的大艺术家,但是只要多一点人喜欢契诃夫的作品,懂得欣赏契诃夫的戏剧,喜爱童道明先生翻译的《没有父亲的人》,理解主人公普拉东诺夫之‘痛’,我想,我们的这个民族也许在精神世界可以更加高贵一些。”在他看来,理解契诃夫,就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契诃夫塑造这样一系列人物,不仅仅是为了讽刺、揭示这些人身上的弱点,他的目的更在于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尺度”。





点击主界面 【首页】 查看本报往期全部文章

文人、文事、文字,精彩内容,我们为您呈现



本文来自【文学报】

欢迎将您所喜爱的文章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点击标题下方

【文学报】字样,关注我们动态。

或搜索并添加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学报(微信号:iwenxuebao)

邮发代号:3-22 订阅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