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把绣春刀,映照武侠精神的黄昏|影评

徐兆寿 文学报 2019-08-27


近些年武侠影视剧越来越少了金庸、古龙式的传统武侠,而像王家卫《一代宗师》、徐浩峰《师父》、路阳《绣春刀》系列等这样的武侠剧成了新武侠的代表,它们与传统武侠最大不同在于,它们承认武侠并非万能,并不仅限于为国为民,而是聚焦在小人物自身命运故事上。观后感最多的是围绕精致的兵器道具、凌厉的动作设计。


近期《绣春刀2》上映后,关于“写实武侠”的讨论也多了起来,今天我们推送的这篇评论通过梳理二十年来武侠精神逐渐退场背后的原因,呼吁武侠理想主义精神的重启。对于该话题也欢迎各种观点来争鸣讨论。




文|徐兆寿 

 

看完《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第二天,我慨叹一声:武侠片也成了宫廷剧,阴谋一以贯之。武侠死了。


一部故事精致、动作到位、剪辑精美的影片,看上去美轮美奂,颜值非常,无可挑剔,很多人都给予掌声与喝彩,我也沉醉于其中,但总觉得有些不安与不快。电影是阴郁的,它令视觉感官爽快紧张,但并未激发心灵的欢愉与沉醉,似乎无话可说。第二天再捉摸一个个细节,便不由得悲从中起。这是一部外在胜利但内在失败的电影。


信王逼迫沈炼背叛北斋


崇祯皇帝不但出卖红颜知己,而且“勇于”牺牲手足之情,虽有惋惜但终究舍弃。他的确是做了皇帝,且革除了阉党,电影的导演者们大概觉得这是值得的。这不就是大家共同追求的吗?且慢,电影的结局并非如此。假如我们翻开《三国演义》,则会看到另一番情景,刘关张赵之间那种相互牺牲与信赖的兄弟君臣关系是何等地令人向往。在古代,圣人或想成为仁者的皇帝是敢于牺牲自我的,正是因为那牺牲他才成为圣人,成为真正的伟人。在灰暗历史的大势面前,人心茫茫,但还有道的抗争,士的力挽狂澜。那才是艺术的真理,也是人间世的真理。真理一定焕发着理想之光。


电影海报设计精美


《绣春刀2·修罗战场》完全可以虚构和张扬真理,可以有另一种结局来赋予牺牲者悲剧般的崇高价值。但我立刻听到虚空里有人说话,那才是真实。你瞧瞧那些帝王的发家史,哪一个不是如此?我唏嘘一声,情不自禁地向历史纵深处眺望了一下,但也仅仅是一下,便回头喝道,那不是真理,那是阴谋。讲述帝王术并非艺术的终极目的,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真善美。这个被千万次讲述的俗透了的真理如今犹如不再发光的石头,被扔于路边,被荒草遮蔽,世人视而不见。


沈炼(张震饰)对战两大高手,然而很快,他们就并肩作战对战朝廷追兵


当叙事者被历史上笼罩的阴谋左右的时候,他也便只能看到阴谋。于是,如果我们不把沈炼、陆文昭等人当成武侠的话,那么,电影中的武侠也就只剩给崇祯卖命的陆文昭的师妹丁白缨等几位了,但他们已然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武侠,不再是真理的维护者,而是阴谋的一部分。


当陆文昭不想似割草般死去,想换一种活法时,他以为他在新生,最后却被皇帝的无情击倒。真正有侠义精神的沈炼是电影的一束正义之光,相对丁白缨等人,他倒反而成了武侠。他未曾参与任何政党利益的谋求,只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活着,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所以,他悄悄地收藏了东林党人北斋的画作,保持着正义的内心,然而他也不知生为何故、死又为何故,生命的无常将他命运的喉咙紧紧扼住了。他们仍然像草木般死去或苟活下来。但意义消亡。


也是在最终,陆文昭才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对沈炼悲愤喊出,“你我都逃不出这个修罗战场。”


为什么活着?他们无法回答。他们已经失去活着的理想、信仰。他们无法跳出宫廷的阴谋与日常的无常,这是武侠精神死亡的黄昏。

 


武侠者,何也?


士也。由天地生,自觉领天地命,替天行道,维护正义。


孔子二十岁不到时去参加季氏的群士宴,阳虎将他挡在门外,喝道,今天我们招待的是天下的士人,你又不是士人,还敢来冒充士人。


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的孔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问题青年,他内心的纠结自是千万个漩涡在打转。于是,他平生讲的最多的词之一便是士。他重新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


士是有道之人,弘道者,卫道者,殉道者。士是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责任的人。孔子以此确立了知识分子士的精神。不以君亡而亡,不以君生而生,而是犹如孙悟空一样从虚空中来,到虚空中去。士乃道赋人形者而已。天命使然。

然而,天底下还有另一种士,那便是侠士。侠士,一般也是武士。故而,这一种武士的精神却没有人解释。后世以为墨家对此进行了诠释,因此,墨家便是江湖侠士的故乡。初看起来,确实如此,然而我还是觉得它可能更早,就像孔子之前士已经存在一样。


同期上映的电影《悟空传》改编自今何在同名小说,可惜电影未能很好呈现17年前原著的提问如何才能在“小时代”做个“大人物”?


士是平衡社会的精神力量。武士,便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替天行道者。


武侠,便是这种武士的另一个称谓,活在艺术中,树立于人心上。像把虚空中兀自行动的刀,哪里有压迫,它便借人之手,刺向哪里。鲁迅虽是文人,却兼有侠者之精神。

 

 

生命中第一部武侠电影是《少林寺》。


《少林寺》之后,武侠成为电影和电视剧的热门题材。它仿佛无意间打开了现代中国屏蔽已久的传统精神的一扇大门,它像巨流一样汪洋恣肆。随着电影的召唤,武侠电视剧应声而作。于是,便有了经典的《射雕英雄传》。


我还记得1983年和1988年两次看小说时那种持久的、灵魂深处在不断共鸣的感动。


83版《射雕英雄传》


真正的武侠精神是在这部小说中确立的。除了腐败的官府之外,民间的江湖是另一种存在,它也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护佑江湖的宗师,甚至是,他们的存在要远远高于官府。当那些官员只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求荣卖国之时,是江湖上的武侠在保卫国家。那些如尘埃一样卑微的乞丐们胸中藏的是国家民族大义。除了正义、国家、大道之外,那些武侠们从不向皇帝、官员这些世俗力量屈服,他们或藏于民间,或隐居山林,或四海为家,他们的存在使那个混乱的世道突然间有了希望,有了正道,有了价值与意义。


97版《天龙八部》


而到了电视剧版的《天龙八部》之时,武侠的江湖世界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武侠也变成天地间真正的大英雄,他不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天下苍生和侠义正道而存在。被赋于悲剧精神的萧峰要远比郭靖等之前的武侠伟大、豪迈,令人感动。而那些侠士,都被赋予儒释道传统精神的灵魂。每个人武功的精进都与他们道义的获得和人生修为的提升成正比。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几乎好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都产自香港?很多人都说因为香港那时是世界电影的一个中心,可与美国好莱坞比肩,但他们都未回答真正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中心?为什么会创作那么多的武侠电影、黑帮电影?为什么会成为暴力美学的一个张扬地?


在我看来,是因为压迫。香港曾经属于英国殖民地,这种殖民心理迫使香港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拥有一种中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创作动力与创作激情。这就是侠义产生的根源。所以,金庸、《霍元甲》等这些反抗侵略、饱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武侠小说和电影便产自香港。


电影《新龙门客栈》


《新龙门客栈》是无数香港武侠片中的经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比经典武侠电影《少林寺》多了很多影视语言学的修辞,无论是故事的演进,还是武打动作的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向着人物内心推进了一步,符号学意义更为明显。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这部影片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魅力?在一次次看香港早期武侠电影和电视剧时,我发现,那时的武侠片大都在摄影棚里摄制,取景也很有限,但《新龙门客栈》取自西北敦煌,多了一股西北风,而这股西北风才使这部影片多了西部的浪漫、豪情、悲壮,不仅仅是背景多了苍茫辽阔的戈壁与大漠,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里也多了西部的悲壮浪漫之情愫。


电影《卧虎藏龙》


我还想到一部被视为经典武侠的电影《卧虎藏龙》。它的导演是李安。这部电影的野心与主旨十分了然。李安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于美国,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很多文化的大江大河。《卧虎藏龙》显然是有野心的,是想拍给欧美人看,想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式与美学,但因为这种要求人家看的心理太迫切了,以至于脊背发生了稍稍的弯曲。这是令人悲伤的。相比于《新龙门客栈》和《双旗镇刀客》,它缺了某种血性。它过于柔弱和苍白了。它抽象为精神,且是一种宋明之后柔弱的精神。

 


如果我们把1997年电视剧《天龙八部》称为经典的话,从那以后就基本没有经典可言了。二十年来的武侠世界再也没有旗帜性的英雄出现。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侠世界仍然活着,只是多以后现代的方式娱乐着大众。


2006年的《武林外传》是一个标志。这部接续着周星驰《大话西游》等后现代影片的电视剧,融入小品式的幽默和王朔式的叛逆精神,终于练成了一部“80后”、“90后”追捧的后现代武侠剧。


电视剧《武林外传》


当它成功地站起来时,金庸等无数作家、导演和影星执着建立的武侠世界却被解构了。武侠世界消散于日常,消解于游戏。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将《武林外传》看成一部武侠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后期武侠影视的影响是潜在的。故而我们在历数武侠影视剧时,会发现自1997年《天龙八部》后,武侠之路就荒草丛生了。有人可能会说起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其先锋的叙事、唯美的格调以及不落俗套的故事都是可圈可点的,但除了美则一无所有。我曾赞美过这部电影的先锋性和美学追求,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着那些逐渐委顿的武侠剧时,《一代宗师》在我心中只剩下飘落的梅花和章子怡一张苍白的脸。便问为什么?


其实,与当代小说耽于先锋追求、细节雕琢、语言修辞而丧失对大道的追问、存在的深斟以及民间疾苦的打抱不平而使文学陷于末道一样,《一代宗师》所追求的只是一张华丽的衣冠而已,就其实质,则空无一物。也有人说起《叶问》系列和其它一些武侠电影,这些电影,我何曾没有追过?现在,它们徒留几个动作而已,人物形象则毫无生气,武侠精神也悄然挥发。


电影《一代宗师》


是的,侠的精神在衰落。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们失去了某种信心,失去了某种血性、浪漫,失去了真正的艺术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电影人已经不知道如何叙事了,他们不知道人物该向何处去。


只好让所有的一切都被无端地怀疑。


宫廷剧就是这种怀疑的产物。任何人都将可能是别人的地狱,任何人随时都将可能背叛亲人朋友,任何人都成为别人的工具。我经常在想,难道这就是时代的心理?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


在怀疑中,权力便成为唯一可以克制怀疑的法宝。当武侠影视剧也被社会进化论主宰的宫廷剧逻辑浸染之后,武侠也被权力收买,那个替天行道的民间江湖便不存在了。也许有现实主义者说,那本来就不存在,哪里有哪样的存在?但之前的武侠小说与武侠影视剧的确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江湖世界和武侠形象。在那里,有为你的仇冤打抱不平的陌生人;在那里,有超越于历史与利益之上的弘道者;在那里,有你信仰的古老传统。


伟大的艺术也揭露阴谋、书写无常、描绘暴力,但其落脚点在于理想主义,给人生活的信仰与希望。那么,我们需要一场理想主义的重启,抵抗荒凉的日常,并以此重新张扬武侠精神的道义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