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碗真的是“温酒”的吗?大肉庄有不同看法

2017-08-18 大肉庄 杭州宋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399rqja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点击观看)


平时大家习以为常,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就一定正确吗?


比如温碗的用途,很多教科书就已经明确得告诉我们,温碗是和装酒的执壶搭配来使用的,酒呢还是热饮得好,把热水倒进温碗就可以让酒注里的酒保持温度,所以温碗就是一种“温酒器”。这似乎已经成为圈子里公认的真理了,很多研究都是基于这个观点深入的。

错误的用法


那么这么说到底对吗?今天我又要来毁三观了。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商榷。执壶下面的温碗是温酒器这个说法其实存在大大的错误!这将颠覆以往的认知,之所以错误,主要有三宗罪。


第一,宋代的文献中并没有同时出现过注子和温碗的描述,提及注子是,往往称“注子一付”。注子下面的碗是温碗这个说法是上个世纪才出现的。


《东京梦华录》:“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四川彭州南宋金银器窖藏出土,铭:注子一付重叁拾壹两


第二,很多成套的注碗,尤其是金银器,注子与碗之间的间隙是很小的,非常贴合,如果注水,只能注入少量的水分。


彭州窖藏出土注碗,注水空间过少


有些呢温碗很浅,只能覆盖到执壶三分之一的位置。


浅“温碗”


更有甚者,比如宣化辽墓中的一个画面,执壶是直接扣在温碗上的,用少量的水去温大量的酒,想要达到加热效果的话必然需要频繁换水,这合理吗?


宣化辽墓壁画局部,扣在温碗上的执壶


第三,对于温碗理论来说是最致命的,1993年香港苏富比出现福建窑口生产的影青执壶一套,101万港币成交。

1993香港苏富比拍品

成交价:101万港币


这套器物注子部分和平常所见并没有什么两样,惟独温碗是镂空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注子下面部分是温碗的话,镂空的碗又如何注水呢?


镂空的温碗


仅仅这三点,温碗用作温酒之用这个公认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理论基本可以被推翻了。不是温酒的,那这只碗究竟是用来干嘛的呢?我认为,温碗的主要功能就是防烫,防烫,防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古代的酒究竟是怎么温的?白居易曾经有首诗这么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里很关键,可以看出唐代温酒,是要借助道具小火炉的。那么,当时的酒可以直接在火上烧吗?



可以,因为至少在宋代,流行的都还是低度酒,文会图中备酒的桌子旁有一个大酒桶,说明这是低度的发酵酒,这种酒在火上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文会图》局部


因此酒壶在经过高温加热后就需要在壶底配置一个底座,在挪动热酒时也可以双手捧举而不觉得烫,也可以防止与桌面直接接触。这一点似乎是上面那件镂空温碗用途的最合理解释。


宣化辽墓壁画,双手托举注碗


看到这,相信就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了,既然你说温碗是防烫的,那冲茶用的汤瓶也是直接放置在火上加热的,也很烫啊为什么没有防烫的温碗呢?确实,汤瓶一般都是没有温碗的,而酒注都是有温碗的。


加热中的“汤瓶”


它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场景不一样,汤瓶的使用场景主要是水开的状态,也就是水达到最高温度时非常短暂的时间。宣化辽墓壁画中就有一个画面,画面中有一人手执汤瓶点茶,周围并没有温碗,而画面最下方有一个放着相同造型执壶的火炉,由此可以推测,画面中人物点茶所用的汤瓶应该正是刚从这个火炉拿出的。  


宣化辽墓壁画


酒壶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在加热完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刚加热完的酒是不能直接饮用的,需要等到水温逐渐降下来,达到人能直接饮用的温酒程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一个温碗来放置滚烫的水壶,避免与桌面直接接触,需要移动时也不会烫手,文会图中餐桌上就放着很多带温碗的酒注,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类似场景。


《文会图》桌面上的注碗


是否需要防烫的关键在于,酒注是要上桌的,使用时间是持续的,而汤瓶不上桌,使用是瞬间的,也就不需要防烫的温碗了。


《韩熙载夜宴图》桌面上的注碗


而且在宋代汤瓶和酒注在器型上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分类。比如文会图中几个童子的备茶场景。



右边的桌面上放置着两套带温碗的执壶,这两件可以肯定,是酒壶。而画面最右侧的火炉中呢也放置着两个执壶,联系整个备茶场景来看,火炉里的应该是汤瓶。然而,两者的造型却一模一样。宣化辽墓中也有一个场景。



画面中的莲瓣风炉上面有一个执壶,这种造型的执壶我们以往都认为是汤瓶,然而就在不远处的桌面上放着一个造型一模一样的执壶,底下还带着个温碗,桌面上满是梅瓶盘盂一类的酒器。所以宋代的汤瓶和酒注在器型上其实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分类,区分方法主要取决于是否带温碗,如果用作酒壶,那么就需要配一个防烫的“温碗”,如果作茶壶,则不需要。这个结论和以往一样,只不过推导过程大不相同。



很多时候我们有可能站在错误的逻辑模型上往前推进,得出一系列自圆其说的错误结论,但是如果能够时不时回头,在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多几次质疑的话,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



温碗的主要功用实际上是防烫,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了。这个观点是我们肉庄在结合大量实物资料后得较为合理的解释,可以完成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自洽他洽和续洽。虽然以前没有人说过,但是推动认知的发展一直是我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嘛。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的。好了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对于温碗,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给我们留言 


往期回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38cz0ztg&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37ri58a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