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日语是该 “师夷长技”还是成为“夷粉”?

2016-08-25 徐皇冠 海疆在线

导读:作者是一位即将迈入大三的日语在读生,在学习了两年日语专业后产生迷思,他发现部分青年走上了“哈日”道路,变成了“夷粉”,完全“忘我”的去追捧日本文化,而且日语系教学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日本外教企图抹掉日本侵略的事实,学生在学习外语时被刻意模糊国家立场,或被引导走偏。不仅是日语,我们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诸如法语、英语等等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希望此文能得到传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经学习日语专业两年了。在即将迈入大三之际,回味这两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生活,不禁发现,这一切与在两年前自己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在很多人眼中,在一所还算知名的大学,学习一个入时的专业,似乎应该与满满的收获为伴。但实际情况是,我有很多困惑和迷思。从思维上跳出这个环境,也能发现我们的日语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我一直认为外语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其他学科大多立足于个人,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来提高个人水平,从而去参加就业、服务社会;而对于外语专业而言,虽然其也立足于个人,但它直接面向的是世界,因此,学习外语不能不考虑国防、国际关系、国家需要等问题,哪怕民间的交流、商业的往来,也是一种外交。举个例子,我就读在北京某211大学,学校成立于建国初期国家最需要人才的阶段,而外国语学院则是随着建校成立的。一开始外院里只有俄语教学,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学院裁撤了俄语,而随着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学院加上了英语和日语、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学院又加上了德语等语种。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开设是和国家外交形势、外交战略紧密挂钩的。所以我感觉,从进入外语学院开始,学生身上就得具备一种“国家属性”。


我就读在日语系,语言是通向一个国家的窗户,日语背后自然是日本这个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和日本有了越来越多的经济上的合作和文化上的交流,然而这些并不能代表中日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领土争端以及在美国操纵下日本的一系列遏制中国发展的举动。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持续在一种斗争中,可以说,对于现在的国际形势,现在我们仍然可拿一百年前先哲们学习日语、去日留学的初衷来自勉,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当然,这也是国家在我们外语学生身上寄托的希望。

 

部分同学:“师夷长技”到“夷粉”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魏源书写的《海国图志》,它简单明了的指出我们要学习日本的长处,目的是克敌制胜,而句子中对日本的代词是“夷”,“夷”是一个贬义词,在中国古代与“夷”有关的都是些不习王化的种族或邦国,例如“夷狄”、“蛮夷”。所以魏源在写这句话时是非常犀利且有傲骨的,但同时也很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一个世纪过去后,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与建设,走上了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对于当下来说“师夷长技”仍具有现实意义,日本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确有中国不如之处,我们诚当“师”之。现在我们最高领导人提到“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崛起而不称霸”,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夷”这个字也不在被加在日本头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客观上日本真变成了一个德化八方的礼乐之邦。日本的文化,尤其是其传统文化到他的文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直属于中华文化圈,文化上对于中国是从属地位的,这一点是事实,虽然我们不提,但我们不能忘。不提是因为出于政治需要,不忘是因为历史本身是客观严肃的,且我们有一颗大国之心。


我们学习日本的长处并不等于我们不如他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一无所有到处都是落后与贫困,而当时的过人却非常清楚中国与日本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心中有着非常强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夏”就是“夏”,“夷”就是“夷”;而今天的中国GDP居世界第二,国家在富强、民族在复兴、人民走在幸福路上,与之前的旧中国比可谓“一在平地一在天”。但是,当代我们一些人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由于强调平等而失去了主体意识、由于强调学习而开始感觉中国一无是处。这岂非咄咄怪事!


更有甚者,一些青年走上了“哈日”道路,变成了“夷粉”,完全“忘我”的去追求、去追捧日本文化,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抛弃了很多中国的优秀传统,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模糊了自己的中国立场!如果这些文化是正面也由得分说,但他们追逐的却是日本的流行文化、娱乐文化,是日本不断更新的动漫、同人本,是日本的akb48娱乐明星,这些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糟粕。而在这背后在笔者看来是日本的一套文化输出大战略的组合拳,而中国很多青年纷纷正中其下怀,而这些青年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主修或者辅修日语。在两年的时间里,我感觉到部分同学对日本的态度拿“趋之若鹜”这个词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有些同学提到日本全是赞美之词,而提到中国则搬出一套指责、埋怨的态度,他们精神被统战了过去,丧失了自己的精神高地同时,也动摇了基本的立场。


今年春天,广电总局禁播了一批日漫、点名批评了哔哩哔哩等网站,而这时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可谓是群情激愤,他们齐刷刷的把枪口冲向广电总局,各种埋怨、指责在朋友圈里蔓延,他们没意识到广电这是在抵制负面文化输入中国,抵制文化殖民,保卫中国文化高地,反而统统以为广电妨害了自己的生活、禁播了自己喜欢的日漫。这一现象值得深思,禁播日本的动漫,日本还没发声,反而国内的一批青年站出来像广电开炮,而且炮火是这样的猛烈,日本光是一个动漫的渗透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影响,那如果加之以其他方面的宣传影响,那会不会在西班牙革命时期叛军首领提到的“第五纵队”在中国出现?这一推测细思恐极。


日语系本应该成为一个以交流长技术、以技术报效国家的团体,而现在却从某种角度变成了“夷粉”聚集地与孵化基地,但是,学生是单纯的、无辜的,也是被引导的,这个原因我认为最主要出在教学上。


教学问题:“师道之不传”、“小学而大遗”


对于日语系教学中的问题,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韩愈《师说》里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句话意思非常简单,学到了小的丢掉了大的,学到了“术”,丢掉了“道”,这是不明智的。“小学而大遗”在日语教学中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教学围绕着技术层面的知识打转,而欠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我的经历出发,两年上的所有课程几乎都是围着日语语法、单词,“听说读写”打转,日语课程里没有一点精神性的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的,从小学时的德育课到初高中时的“国旗下的讲话”、“历史上的今天”。从小开始,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了12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到大学就不是教学内容了,是觉得学生已经不需要了吗?实际上恰恰相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精神文化内容窄,而到了大学,各种不同的思想向学生涌来,思想的交汇、意识形态的争锋,很容易让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动摇,所以,越是到了大学,学生应当越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进了外国语这个“风口浪尖”的学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所以专注于技术层面的知识而没有思想上的统战,这是非常错误、愚蠢的。


教学上的“小学而大遗”第二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两年学到的所有东西都几乎是关于语言的,而日本真正值得去了解、去探究的我认为恰恰不是语言,日语本身比起其他语言就简单,而且其中很多成分来自中文,中国人学它有天然优势,作为能考上985、211大学的大学生,把四年中的两年甚至更长都搭在语言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日本真正有内涵的是它的社会哲学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一百年前的先贤们去日本想要探寻的。而对于现在的日语系教学来说对于这一点恐怕连我们的老领导都未必想到,现在社会上会日语的人很多很多,报一个培训机构两个月就能考下日语国际能力一级n1,而对于主修日语的学生来说,真正的竞争力恰恰不在日语本身,而在学生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认识与解读。但是,现在学院开设的课程与这方面相关的几乎没有,我曾报过一门选修课《走近日本》,上了之后大失所望,学的内容只是日本的“衣食住行”。而学院真正开设的关于日本思想文化的课程则放在了大三后半年以及大四,理由是所有课程要用日语教学,低年级听不懂,我觉得这个“重形式、轻内容”的形而上学的安排是值得深思的!


其三则体现在学院对于外教的甄别上,的确,日语外教难找,但这并不代表对现有外教的课堂言行就可以不加约束。这里我有一个非常让人愤怒的例子,上学期有节课上外教带我们读了篇日语阅读理解,讲的是一个日本作家在战后出后发生的故事,而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日本在二战后变成了被世界讨厌的国家”,而文后主观题有一题问的就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当时我们所有人回答的都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为是侵略性的、罪恶的,等我们几乎全班把这个意思表达了一遍之后,外教摇头否认了这个观点!说“日本不是侵略,不过你们从小接受者这种教育成长,我也没有办法”。当时外教说完之后我一惊,日本普通的民众绝不会这样想,而到现在还出来否认二战罪行的人,不把他们定义为日本右派那还怎么定义之呢?!学校仅因为外教会教学,能把语法句子讲明白就让他来一线接触学生,而对其他不闻不问,这已经不只是“小学而大遗”,更是一种下对学生、上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以上提到的这些仅仅是一些个人思考和感触,毕竟已经在日语系待两年了,两年的时间里对很多问题都接触而麻木了,身边不乏没日没夜追日漫的同学,以上很多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这个假期,我看了一些国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文章,也站在这个大学的中间点上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觉体会到了“身在庐山中”不曾察觉的问题,有一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惶惊起而长嗟”的感觉,趁着这种感觉写了这篇小文,以自警而后警他。


吾爱吾校,吾爱吾友,吾爱吾师,吾爱和平,为了日本人民和中日友好而学日语,是我的愿望。但以上这些文字,无疑是批判性的。然而,我为什么要批判?是各种经历的事实让我困惑和迷思——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的青年人,不应该被引导成这个样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