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夺命的诈骗电话是怎么打过来的?

2016-08-26 柴婧  许晔 海疆在线
前天,“山东准大学生被骗9900元学费后死亡”的消息引爆网络。徐玉玉,这个十八岁的姑娘,人生路还未展开就戛然而止。她的死带给人们的是震惊、惋惜和愤怒。就在消息公布不久又有一位大学生也遭遇了同样的境遇,来自临沭县的大二学生宋振宁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徐玉玉之死


18岁的临沂姑娘徐玉玉,今年以文科568分的成绩考取了南京邮电大学英语专业。8月19日下午,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钱的助学金要发给她,而当天是发放工作的最后一天,要求她20分钟之内赶到ATM机进行操作。当时父亲还没下工回家,徐玉玉就赶紧拿着学费卡骑车去了最近的银行。

 


图为徐玉玉

 

到了银行,徐玉玉按电话那头的指示在ATM上操作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对方表示徐玉玉的这张卡尚未激活,需要取出9900元汇款到某指定账号才能激活,然后就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把这9900元钱和助学金的2600元钱一起汇回给她。

 

过了大约半小时,徐玉玉始终没有接到电话,她开始意识到有些不对。晚上徐玉玉父女两人报了警。

 

徐玉玉的父亲徐连彬说:“从派出所报完警后出来,不到三分钟路,就在三轮车上歪到了,我叫她不搭腔,下来一看我就哭,我找人抓紧时间打120。”

 

21号晚上,徐玉玉心脏骤停,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起女儿徐玉玉,父亲徐连彬忍不住声泪俱下,母亲拿过纸巾,为他擦拭。

 

徐连彬说,就在本月17日,他还到区教育局交了一份申请助学金的材料。“17号那天我给她办了一个助学金,也是教育局的。人家说好了,说8月25号-9月11号把卡给你寄到家里去。具体多少钱是上边分配,不管多少钱呢都在那个卡上。这个卡是通过邮电局直接邮到你家去。”

 


央广记者刘颖超采访徐玉玉父亲

 

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引起网友们的热议,为什么骗子会知道徐玉玉申请了助学金?究竟是谁泄露了信息?信息泄露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此常见,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8月19日下午,与徐玉玉家相隔不远的大二女生小芹也遭遇了电信诈骗。

 


央广记者采访小芹

 

还收到骗子发来的“通缉令”。对方以小芹“涉嫌洗钱”为由,把她两张银行卡里的6800元钱全部骗光。小芹因为没钱缴纳学费,甚至曾经考虑办理休学手续。


 
图为小芹收到的“通缉令”


信息泄露,屡见不鲜

 

生活中您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小到考试报名之后,接到一堆培训班信息;大到买房之后,接到各种装修信息;只要你办过理财,每天都能接到电话:“银行贷款需要吗?”有时,对方甚至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

 

随着人们信息的泄露,电信诈骗也是花样百出。


 


有冒充电商客服的


 2015年1月份,鲁先生通过手机在京东自营店买了一个89元的录入器,下单5个小时后,他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京东客服的电话,对方说他的订单有问题。

 

“对方第一句话问,您是xx吗?买了xx录入器,收货地址是xx。”一听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购买的具体商品以及收货地址,鲁先生就放松了警惕。

 

打开对方发来的网页,看到上面的LOGO以及页面布局都和京东的页面一样,鲁先生放心地输入了信用卡卡号、密码、验证码和有效期。之后鲁先生就收到扣款短信,被扣1.5万元。这时,鲁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有冒充航空公司客服的


 8月24日,大二学生小文订机票后收到一个来自“+85266753430”的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小文的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补偿为由,诱导小文按照提示操作。最后小文6100元学费被转走……


 

有伪装成亲朋好友的


 骗子伪装成你的朋友,让你点进链接看照片,一旦点了链接,你银行卡里的钱可就进了骗子的口袋。

 



 今年2月底许先生就接到一171开头的手机号发来的类似的短信,“我是房某某,照片里这几个人你认识吗?http://guo.kr/bd……”,许先生以为是朋友发来的,便点击了链接,当天中午,银行打来电话,告知许先生银行卡被盗刷11万余元。 

有伪装成各类工作人员的


 2015年9月,家住岱岳区祝阳镇的徐大爷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省残疾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并表示徐大爷老伴儿的残疾证办好了,可以给发补贴了,但是需要徐大爷去银行办个手续。

 

一周前徐大爷的确为老伴儿申请了残疾人证,电话中对方不仅知道徐大爷和老伴儿的姓名,还有很多个人信息都掌握的丝毫不错,徐大爷觉得这应该就是政府工作人员。于是他赶紧拿了存折来到银行,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无折无卡打款。

 

好在后来被正巧也在同一银行取钱的民警识破骗局,徐大爷才最终没有经济损失。

对有些人而言,经济损失是致命的


 因电信诈骗造成经济损失,之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徐玉玉不是第一个。

 

2016年5月,乡村公办教师范银贵收到“最高检冻结管收执行命令”的传真,上面照片、籍贯、身份证号全部都有。又接到自称是公安局的人打来的电话,说说范银贵犯了案子,不配合就要逮捕他。

 


诈骗嫌犯发给范银贵的“执行令”

 

接了一个多小时电话后,范银贵拿着身份证和银行存折就急匆匆出门。等范银贵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23万元用于买房子的钱已经全落入骗子手中。

 

第二天,范银贵的尸体被发现,在他脚下的灰尘上写着:我的死与妻子无关,与骗子有关。这位乡村教师的自杀刺痛了人们的神经。


 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自本人拥有手机以来,短信一直没删。昨日得出不完全统计:中奖137次,资金总额7260万元,各种iPhone手机168部,笔记本电脑136台轿车27辆,中过电视台一等奖56次,被大学录取15次,儿子被拐13次,女儿43次,被法庭传召31次,银行卡异常231次,儿子嫖娼在外被抓103次……大声告诉我我这一生是不是传奇!”

 

徐玉玉和范银贵一不小心悲剧就发生了,没能幸运地成为那样的“传奇”。当然,这样的“传奇”没有最好,可是谁来保护人们的信息不被泄露呢?


 


 中国在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方面还没有健全的法律和监督机构,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中国互联网协会对外公布《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到 2015年6月的近一年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此外报告还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

 

从手机、网络的实名制到《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发布,国家也一直在摸索如何保护人们网络信息安全。

 

昨天,在北京某培训学校、某教育公司工作的杨某、徐某等6人因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北京海淀法院判处1年3个月、半年及缓刑一年等不同的有期徒刑。他们非法获取、购买200余万条学生及家长信息,除了定点向家长群发广告,还在赶集网、58同城等网络平台出售。

 



要想不被骗,自己的防范意识很重要,网络购物时谨防钓鱼网站;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妥善处理,不要随手丢弃;不要在微博等社交网络上透漏个人信息;短信发来的链接不要随便点……

 

有在银行工作的网友发帖称,以后遇到这种事可以先到派出所报案,公安收到举报,对涉案账户先做冻结,再查询,情况属实的话应该可以找回。如果被骗请一定保留好汇款卡号,根据账号是可以查询到本人证件信息的,现在银行办卡是会有信息采集的,掌握的东西越多,能找到的几率就越大。如果发生意外首先一定报警没错的。

 

(资料来源:中国之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