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教师被骗1760万?原来骗子用的是这个套路

2016-09-01 海疆在线

骗子能从一个高智商的知名大学教师手里骗走1760万,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法分子非常熟悉受骗者的个人信息,也就是说这是 精 准 诈 骗,而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广撒网的诈骗手法。要想真正减少电信诈骗,仅靠警方打击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得靠自己。


骗子们又得手了


这边厢还在调侃一个普普通通的诈骗犯


最近竟然上了公安部的A级通缉令


那是马加爵、周克华那样的杀人狂魔才有的待遇


那边厢一张“警情通报”传遍网络


令人啼笑皆非...



没见过大世面的小编一下子懵逼了


莫非骗子也有人生小目标?


虽离王健林的小目标大打折扣


但轻轻松松从一个高智商的知名大学教师手里


一次骗走1760万元


还是让网络世界炸开了锅↓↓↓





总结起来就是↓↓↓
清华老师真有钱!
清华老师也被骗?
这么傻的老师怎么也能在清华!
我好想好想被骗1760万!


从上面两则案件来看


都是有关电信诈骗的


但在我们印象中


电信诈骗就只是一些近乎恶搞的骚扰电话或短信





就像网上一个段子说的:“ 自本人拥有手机以来,短信一直没有删除。据今天不完全统计:中奖137次,资金总额7260万元,各种iPhone手机168部,笔记本电脑136台轿车27辆,中过电视台一等奖56次,被大学录取15次,儿子被拐带13次,女儿43次,被法庭传召31次,银行卡异常231次,儿子嫖娼在外地被抓103次…我这传奇的一生啊! ”



如果是收到这种虚头巴脑的短信


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会一笑置之


甚至还会反过来捉弄下拙劣的骗子


那为什么像清华教师


大学生这类高智商人群也会上当受骗呢




经过对案件的梳理后可发现


这则案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


不法分子非常熟悉受骗者的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这是 精 准 诈 骗


而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广撒网的诈骗手法


骗子会事先在网上非法购买受害者的个人信息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骗局设置





试想下,如果你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随口就报出你的一些个人信息


知道你在哪里买了东西或办了什么业务


你心里是不是就会信了几分


接下来的骗局自然就水到渠成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又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


自从进入大数据时代


个人信息就已经不是秘密了


人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同时


也要有所付出,那就是共享个人信息


随便安装个app软件


关联微信、微博、QQ账号登录


驾车出行实时导航


必须共享自己位置




这还只是合法的信息共享


像大家平常网购时所填写的个人信息


都有可能被犯罪人员收集


再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给“有需要的人”



事实上


出卖个人资料,已经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了


既有源头的供给人员


也有促成交易的中间商


还有下游个人信息的购买方


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随便在QQ上搜一下


就能看到很多卖用户资料的群





每年考公务员的时候


就能收到各大补习班的广告


办个信用卡


隔天就能收到借贷公司的广告


更别提买车、买楼的时候


那些满天飞的广告


那么就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了么?


要想真正减少电信诈骗


仅靠警方打击是远远不够的


还是得靠自己


从源头入手,保护好个人信息



下面小编整理了几条可行性较高的建议


供大家参考


这些信息要注意

1、在使用各类网络帐号之时,除了“实名认证”之外,不要在个人资料中填写自己的真实信息。


2、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晒火车票、登机牌等时模糊处理个人信息部分。


3、在网上留QQ邮箱的时候,记住把QQ号改为用户名的邮箱形式。


4、不要玩类似“快来试试,上辈子你是谁?”、“测测你在电视剧中能活几集”的小测试游戏。


5、尽量不做有奖问卷调查,尤其是涉及填写个人信息的。


6、收纳保管好存取款凭条和刷卡回执单、快递单等重要单据,或不定期销毁。


7、身份证复印件的使用时,要做好标注。


8、一般情况下,简历是不需要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个人具体信息。


9、所有170、171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据统计,170号段的号码43.79%的短信是诈骗短信,因为这些号段都不是实名制的。


现在陆陆续续开学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补一下个人信息保护的课


切记


不听  不信  不转账


(资料来源:中华元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