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共享单车之殇:共产主义萌芽,还是资本主义花朵

2017-04-20 言回 海疆在线

如果问近一年来,中国最火的新兴事物是什么,共享单车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从2016年4月摩拜在上海提供服务算起,至今不过短短一年,这个被誉为中国“本土创新”的壮举就已经风靡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了。


去年年底以来,以摩拜、ofo为代表的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在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落地运营。今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时,更是直接带着来自中国的小蓝单车(Bluegogo)向悉尼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商业案例。克强总理在卖完高铁之后,俨然又当了一次共享单车的推销员。


一时间,网络上对共享单车的溢美之词不断,更有甚者,直接定义共享单车是一次共产主义生活模式的伟大实验,高呼共享产品社会终于来了,共产主义社会并不遥远。


这一理论,咋听之下有理。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其旨在无偿和公益;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意在整合利用已有资源碎片价值,这都与共产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老马同志也曾说过共产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共享产品,并在其著作中多次明确的表述这个观点。但如果以此作为标准,把共享单车推到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的高度,恐怕就有点牵强了。要具体的解释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研究下共享单车的本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共享单车”本身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在6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兴起了左翼及无政府主义运动,阿姆斯特丹的一些行为艺术家、社会运动人士、左翼知识分子、披头族和嬉皮士等年轻人发起了一场“挑衅”运动,目的是激起警察的暴力镇压,凸显当局之不义,赢得公众舆论,唤醒民众革命意识。在这起“挑衅”运动中,就有“共享单车”的影子。“挑衅”的发起者们涂抹了50辆白色单车,放在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普伊广场及大街上供公众随意使用,史称“白色单车计划”,白色单车象征着简单和健康的生活,以反抗代表极权和消费主义,并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汽车。“白色计划”提出共享单车服务是政府责任,市政府应该每年投放2万辆白色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物品,免费供市民使用。从立意上讲,这种出于非盈利目的的共享单车计划,恐怕比今天中国的共享单车更接近共产主义的本质。


但是很遗憾,依据当时荷兰法律,将单车未加锁留置于公共场地是公然违法的行为,所以警察扣留了大部分单车,称无上锁的单车会诱使盗窃。这大概是全世界范围内,共享单车最早的鼻祖了。


后来到了1998年,两位德国大学生发明了电话租单车(Call a bike),他们给单车设计了车载系统,你需要先绑定一个信用卡用户,然后用电话获得开启车辆的密码,车载系统则随机生成还车时候的代码,行驶中自动扣费,这是第一次有资本因素介入共享单车,商业化的共享单车出现了。


然而,考虑到20世纪的技术因素,用车中心很快就不堪重负了,加上这车造价高达2000德国马克,Call a bike只开了不到3年就破产了。不过好在之后有一家大公司选择了接手,把这种单车用于了“旅行中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专门把他配属在了火车站附近,随后又逐渐扩展到市区范围,这家公司叫“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至于这算不算政府接手,就要见仁见智了,毕竟当时德铁的状态是“混改中”。从结论上来说,德国做的还算不错,至少到现在这车还活着。


柏林Call a bike单车


看完这两个例子,明眼人应该不难判断,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属于类似Call a bike的模式。也就是基于商业化运作,以营利为目的的共享模式。只不过我们远比Call a bike更先进,更合理,更舒适,更自由。


但在这一系列的优势下,隐藏的确是更加隐蔽的资本运作。


比如说,共享单车是“共享”的?还是“租赁”的?


前文说过,共享,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其旨在无偿和公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意在整合利用已有资源碎片价值。


以营利为目的的“共享单车”显然不能算社会运动中的共享,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也并没能把已有的社会资源碎片(比如私人单车,或者政府之前开创的公共自行车)进行整合。而是完完全全的进行了一大笔新的投入。这显然不符合共享的定义。


但说他是租赁的话,恐怕也不对。


从法律角度看,单纯的租赁需要一对一模式,也就是消费者交出一份押金,必须占有一份资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同人们日常房屋租赁,交纳押金就有了房屋使用权,退还房屋就能获得押金。


但共享单车不同,消费者不可能每次使用完单车都把押金退出来,下次使用再把押金充进去,而必然是使用期间押金要在单车企业那里长久存放。这种经营模式下,共享单车不再是一个租赁物对应一份押金,而成为一个账户对应一份押金,使本来一对一的传统租赁,变成了一对多的押金共享。


押金共享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共享单车产生了金融属性!并且是加了杠杆的金融,是客观存在金融风险的。


有业内人士进行估算,目前共享单车总押金量已经达到了60亿元左右,而全部共享单车加起来,也不可能有足量的车辆作为对应的反担保实物。目前中国共享单车的用户早已超过千万。一旦管理不善造成金融风险,就可能引发消费纠纷,而涉及数千万人口的消费纠纷,恐怕就不是公司倒闭能够解决的了。最终能为这种级别的危机买单的,恐怕只有政府。


几大共享单车坐拥数十亿活钱,利益自己拿走,风险留给政府,不能不说是个好算计。


而政府所背负的,恐怕还不仅仅是风险,更包括了运营成本。


中国的共享单车为什么能火?因为“自由”!中国企业敢于做出彻底的“无桩”运营,让单车随处停放。


很多经济学家称此为最大的创新,说它打破了政府“公共自行车”的弊端。


但是结果如何呢?


深圳湾公园内临海的自行车道上被堵得水泄不通,大量共享自行车被停在路边,占据道路约2/3


深圳湾公园内临海的自行车道上被堵得水泄不通,市民把自行车抬进观光道。


北京朝阳区一共享单车维修点,近万辆被损坏的共享单车覆盖了将近300米的路段


绝对的自由带来的是绝对的混乱!


北上广深共享单车乱停放变成了严重的交通乃至社会问题。这是共享单车的企业没有预见到影响么?肯定不是!由政府投放的“公共交通自行车”因为是定点存放,就从没出过这个问题,而共享单车的企业刻意打破这一规矩,就应该有面对这种乱向的预期了。只不过,这些企业很清楚,企业可以忍,但政府是憋不住的。


果然,多地政府纷纷拿出“狠招”整顿共享单车乱象,核心管理内容主要就是划禁停区以及控制单车投放量,政府正面对上了用户,又一次给企业擦了屁股。


企业开开心心的节约了维护成本,如果政府希望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的话,说不定还能再赚一笔政府投入的开发资金。


地方政府委委屈屈的处理了乱停放的问题,最后还要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骂——非要把共享单车搞得和公共自行车一样,一点不考虑便民性!


一个盆满钵满,一个里外不是人!


回过头来再看看,一个1966年发明的思路,1998年进行过实践的方案。在2016年依托于GPS技术的进步重新包装推出。国家为之欣喜,投资商为之疯狂,政府为其托底,用户为其叫好,毫无风险的撬动了几十亿资金。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资本运作案例,就连华尔街的巨头恐怕都要为之惊叹!


这样的案例,到底是共产主义的萌芽?还是资本主义的花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