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加媒体批中国教科书,驻加使馆的回应教育部的老爷们该看看

2017-05-11 言回 海疆在线

近日,加拿大著名媒体——《环球邮报》发表了一篇该报驻华记者的题为《中国教科书捏造爱迪生故事引发教育担忧》的报道,该报道称中国小学教科书中一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取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少年爱迪生》中的情节。这个故事后来被证明是虚构的,但中国教科书一直坚持采用这个故事。该报道称,中国教科书充满编造的内容,目的是强化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服务于中方的政治目的。


美国电影《少年爱迪生》海报


照理说,加拿大作为美国的反华急先锋,没事给中国挑挑刺是正常情况,但是拿出一个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是“崇洋媚外”“西化洗脑”典范的作品,用来证明中国强化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服务于政治目的结论,显然十分牵强。其背后的用意,值得我们深挖一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该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大致内容是“7岁的小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阑尾炎手术”,后因爱迪生的年龄与世界第一例阑尾手术的时间无法对应而被证伪。


可查的,最早对该文提出质疑的文字出现在2009年。次年,数位一线语文老师整理刊发了《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应该算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虽然该书内没有明确点出《爱迪生救妈妈》一文造假,但本书的出版,引发了社会各层面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关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这篇《爱迪生救妈妈》。此事可以算作2010年中国教育界的标志性事件,牵扯范围广,影响力大。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得不在其网站上删除了《爱迪生救妈妈》一文的电子版以平息事态。


不过人教社还是用一种“谜之勇气”抗住了压力,硬是坚守了6年,让爱迪生又救了6年的娘。这6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质疑小学语文课本造假,而每次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这篇《爱迪生救妈妈》。直到2017年3月,教育部才回应该事,称2016年9月起的人教版新版教材已经弃用了该文。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意思,《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以及它所引发的争议与社会现象已经在中国持续了足足8年了,而且就在今年已经得到了相对妥善的解决。可《环球邮报》早不报道晚不报道,偏偏选了一个事件基本结束的时候来一篇报道,这就十分的可疑了。


对于中国朋友们来说,《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可能略显陌生,实际上,这是一份在加拿大全国发行的报纸,也是仅有的两份全国性的报纸之一。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十分巨大,这一点从加拿大政府总是向驻外使团送《环球邮报》就能略窥一二。与比较保守的另一份加拿大全国性报纸《全国邮报》不同,《环球邮报》在政治上的属于典型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加拿大历次的反华与排华言论,几乎都是通过《环球邮报》出现在公众视野的。


了解了这篇课文和《环球邮报》的背景,再重新看待《环球邮报》的报道,就能捕捉到一丝端倪——这篇报道的目的不是批判中国的现状,也不是为中国扣帽子,而是给中国铺设了一个两难的舆论陷阱。


若中国真的在教材中删除了《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则等于不打自招,坐实了“中国教科书充满编造的内容”“服务于中方的政治目的”这个概念。


而中国若是对《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不管不问,甚至以“语文不是历史”“文学作品,容许想象和虚构”等理由回击,更是正中《环球邮报》下怀,占据事实优势的对方巴不得和你打一场口水仗,证明你教育的无能。顺便还能让这个“崇洋媚外”的作品接着荼毒你几年……


最终,中国驻加大使馆选择以“这篇故事是杜撰的,那也不是中国人杜撰的,是西方人自己杜撰的。”做出回应。


这种回应尽管看似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却有点色厉内荏的味道——锅是甩给西方人了,但西方人杜撰的,你不加考虑就用在了东方人身上,这不是缺心眼儿又是什么?


其实这事也真怪不得外交人员,这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题目,无论回应还是不回应,如何回应,都不可能把责任撇清,毕竟有教育体系的失误在先,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很难依靠单纯的外交辞令予以弥补的。


这不是如何避免吃苦果的问题,而是如何消化掉已经吃下的苦果的问题。


这一点驻加使馆的回应倒是说的很好:“这篇报道给了我们一个正面启示,那就是中国的确不应迷信西方,不应凡事照搬照抄西方。”


这句话其实不是给《环球邮报》看的,也不是给加拿大看的,而应该拿回国内,给教育部的老爷们看看。


毕竟,“谁污染谁治理”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外交部可以给教育部擦屁股,却没法替代教育部教孩子,只有教育部从根本上扭转了近30年来的教育乱象,才能让外交部在今后回应类似的报到时多一分底气。


(资料来源:九段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