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味“向西看”就是个性和先进吗?

2017-05-17 爱兰 海疆在线

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的主场外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举办,一时间,“一带一路”成了各个相关领域的舆论热点。如此值得自豪的盛事,本以为会听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褒奖,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些看起来应该为此谱写赞歌的学者和公知,却发出了最为响亮的质疑甚至反对之声,认为这是“穷大方”“要面子”“赔本赚吆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只要一个国家政策出台,背后就少不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而且这种声音越来越多,趋势越来越强,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政策和我们的制度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但是笔者认为也不全是这样。诚然,一些批评是很中肯的,它们的出现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及时调整、完善自身的决策,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大发展服务,此类质疑不仅值得肯定,更应予以鼓励,然而通过笔者的观察,在所有的这些批评声中,不乏大量的为批评而批评者,他们将批评作为标榜个性的手段,似乎只有通过质疑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先进思想,否则就是“被教育教傻了的”,其中,他们进行批评的共同参照标准都是西方国家。



“你看人家美国多…”“人家美国怎么不…”这是他们的惯用开场白,似乎中国与美国不一样的地方都是不好的,是需要改造的。


笔者觉得这个现象很可笑,难道一味“向西看”才是个性和先进吗?显然不是,凡事都要讲求适度,适度地“向西看”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补足短板,但是一味地“向西看”就不免有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了,其很有可能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我们东施效颦,强行将那双不合脚的鞋子套在身上,最后痛了自己的脚;二是我们一味盯着别人拥有的,反而忽视了自己的优势,浪费了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笔者承认,西方是有许多地方比中国做得好,但那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你可以羡慕,但是千万别以为你可以成为第二个“他”,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又怎么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呢?一个国家的制度、政策、道路都是跟这个国家的历史路径、资源禀赋、文化氛围等难以改变的条件分不开的,西方的一些条件中国是不具备的,一味地逼着中国向西方看齐就像是逼着一个没有脚的人奔跑一样,难道不是很残忍吗?西方可以成为我们的学习对象,但是千万不要事事都拿西方标准进行对照,“条条大路通罗马”,美国用美国的方式走向繁荣,中国也可以凭借中国道路走向成功,殊途同归。


就拿“一带一路”战略来说,从国内学者的语境分析来看,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穷大方”,国内还没有治理好呢就将大把“银子”往外送;还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涵盖的地区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小国,它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跟他们合作就是“赔本赚吆喝”。但笔者想说的是,从整体来看,所有的政治过程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具有政策偏好,因而也就意味着,它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必然有其自身倾向于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跟问题相比更加重要。从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前行的切入点,虽然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合理应对,必然是利大于弊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心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很“虚”,但是笔者恰恰认为这很重要。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西看”,质疑国内政策和社会生活,一方面在于中国确实还有许多地方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国人缺乏自信。原本“天朝上国”的那种自信心态在近代中国一百余年的衰落之中逐渐演变成了“崇洋媚外”,从“夷”到“洋”,世界变了,我们的心态也变了。近年来,“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作为时代课题写入了中学课本,这暗示了党和国家迫切希望国民自信起来,但自信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必然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本能反应,中国的繁荣必然会伴随着自信的回归,而“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就是重建国民自信的一个集中发力点。当电视新闻一遍遍播放着论坛的盛大仪式,主场外交的盛况无形中就在国民心中建构了一个伟大中国的形象,繁荣催生了自信,自信也必将反哺繁荣,且不说复兴原本的高度自信,至少不卑不亢是该有的心态。


二、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友好外交关系搭建平台


笔者认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建立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很相似。假使你想认识一个人,加他微信跟他聊天,但是你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交点,只能尬聊一些类似“吃饭了吗?”这样没有深度的问题,毫无疑问,建立起来的关系缺乏根基。但若是你们之间有相同的平台,那么认识就自然而然了,不知不觉就有得聊,倘若这个平台还涉及你们的一些合作,那么顺理成章地就走入了彼此的生活,即使成不了亲密朋友,也至少会是“合作伙伴”。在这里,“一带一路”就发挥着搭建平台的作用,平台建好了,关系稳固了,一些问题处理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随着中国的发展,各种有关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其中不乏类似“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这样的不实言论,它们只所以被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外界太多人都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与之前的封闭状态相比,改革开放给进入中国的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但是对于那些难以进入中国的国民来说,对中国持续的发展仍然抱有担忧。就周边国家而言,臣服中国的历史使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始终带有一丝顾虑,国内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不高。“一带一路”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大规模“走出去”的机会,也给沿线国家人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认识中国人民的机会。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投资项目的签署,大批的中国人也将去往一个又一个国家,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在各个国家,在他们与当地人民日复一日的交往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也会随之加深。因而,从外交层面上来说,这将是一场参与人数众多的公共外交活动。


三、为中国发展创造“钱”景


“一带一路”作为当代中国的重大决策,绝不是对“厚往薄来”朝贡体系的简单复制,除了声誉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money。许多人看到中国要新投资1000亿人民币给丝路基金就开始心疼,但却忘记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据报道,峰会期间,“一系列企业合作大单密集签署: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沙特代表团代表共同见证了双方炼油、化工、零售联合项目签约;中国石油集团与国开行、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关于阿塞拜疆天然气化工项目的投融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中铁与孟加拉签署了孟加拉国家数字联通项目的框架协议…”。毫无疑问,中国找对了市场,这些国家所欠缺的正是中国富余的。在当前的中国,产能过剩是经济的一大挑战,通过“一带一路”,将我们剩余的资源投资在最需要的地方,既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胜在这样的国家和投资项目数量众多,总收益仍然是不容小觑的。更重要的是,这解决了这些国家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关设施完善之后,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也会随之好转,届时,他们将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反哺能力,因此,除了看到眼前投资出去的白花花“银子”,我们更应该看到“长线”末端的“大鱼”,毕竟帮助他们发展从而扩展中国的市场才是更加长远的收益。


此外,这也有利于延缓中国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如前所述,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需要一大批相关的工作人民,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可以随之延伸到国外,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许多人会担心,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的建设将会增强中亚、南亚等国家与中国的互联互通,届时可能会为恐怖主义分子进入中国创造条件,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保护国内安全。


所以你看,从顶层设计而言,这是一项挺好的举措,若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在类似的地方进行类似的投资就否定它的价值,未免太过不理智。虽然政府在一些政策上可能有所失误,但是因为一点问题就否定全部未免“一叶障目”。毕竟,相对来说,中国的公务员队伍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他们所做的决策必然是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利益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向西看”很重要,肯定自己的努力也很关键。


(资料来源:九段线 id:jdx089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