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唱通街,青春这个傲娇的小婊砸

浪得不想回地球了 火星人纪事 2020-08-24

说到音乐电影,你是想到宝莱坞还是好莱坞?说到青春电影,你是想到堕胎还是撕逼?说到爱情电影,你是想到One Day还是Me Before You?(对不起,这两部都不是我的菜)


这周我家妹子提到好几次关于套路电影的问题。其实,说到尾,电影都是套路,只是够不够真诚的区别。Sing Street就是这样一部套路地十分真诚的电影,看了好几个账号的推荐,写的安利文不是说不好,但似乎都未戳到我的点。毕竟单就音乐来说,如果没有剧情铺排在先,原创歌曲并不这么出彩,而假使不是以音乐为引子,故事则会少了余味。(关于剧情我就不多介绍了,请看下面这两个账号的文章)

其实,看完Sing Street便在朋友圈“装逼”的用英文写了感想,有个小美女真诚地提议我写篇安利文,说看了我的短评,第一时间被安利到了。从英国旅行回来,真的"浪"到令自己发指,这辈子没这么浪过,是的,人生就是这么Boring。)想想还是得收收心,就拿这部片子下手吧。


Sing Street是回国看的第二部英国相关电影,第一部是Me Before You,个人不太推荐Me Before You这部电影,基本你看一下预告片听一下原声音乐就够了,除了加了Instagram滤镜的英国风光让我分外想念英国的一切之外,整部电影的精华基本在预告片里都放完了。

但是Sing Street却不同,尤其是暑假档我们的银幕上还播着《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泡沫之夏》《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些“骗钱”电影的时候,这样的一部电影越发显出“别人家孩子的好”。有时候令我很纳闷的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多年前可以拍出《十六岁花季》《十七岁不哭》,但如今却再也不能抓住青春的悸动感,到底是观众不同了,还是行业倒退了?这话题太大,适合写个十万字论文,暂且留给大家考虑吧。

预告片请戳下面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85wyssbm&width=500&height=375&auto=0曾经花了十分钟看完《暮光之城》及《小时代》(是的,就是四娘的电影),白眼简直要翻上天,我并不是鄙视“矫情青春”,只不过“矫情青春”需要一张适合的脸孔来搭配,才让人觉得怎么傲娇也不过分,而且不仅仅是颜值的问题。想想我们的青春片,男女主角虽说都保养的不错,但最年轻的主角也都已经26,更别提那几个过了30还要在自行车后座和课堂上硬要“忆苦思甜”的,伤痕文学请留给那十年好吗,年龄不是写在皱纹里的,而是写在眼神里的,纵然演员的外貌通过化妆和后期可以修复(例如《美队3》里的Tony Stark),纵然部分演员可以通过演技让观众忽略这瑕疵,但有些东西他一去不回就是不回了。(配图并不是黑我男神“指头叔”)


Sing Street的几大主演青春到什么程度?最大的这位饰演大哥的Jack Reynor出生于1992年即今年24岁(别吐槽,外国人显老,神似发胖的锤哥,笑起来分外温暖和有安全感,是不是)



男主角的扮演者Ferdia Walsh-Peelo更是令人发指的出生于1999年(跟TFBoys的王俊凯同年哎),也就是说他仅仅17岁!!同学们!!未满18啊!!然而人家7岁就出道玩音乐了,日常的画风和剧中的造型不在一个维度,一头秀发实在撩人,标准摇滚范儿。

更别提其他连维基百科都没有提供详细资料的哥们的年龄了,大写的青春,这红发,这卷毛,这牙套,这雀斑。


此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电影里的角色设定是女主Raphina比男主大,而在真实中女主的扮演者22岁的Lucy Boynton出生于1994年,确实也比Ferdia大,现实中的样子一个字——仙。


当女主在电影里以这样成熟装酷,妖气逼人的装扮出现时,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别扭,谁没有个早熟的青春?而当男主一见钟情青涩的上去搭讪时,我们也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谁的Teenager时代没爱过几个学姐?谁的青春又不曾被已婚少妇撩动过心弦?成长、蜕变和成熟的欲望,才是张扬在青春片里最牢固和永恒的主旋律。

而导演通过几个细节的简单处理,就让这样的相遇有趣又难忘:

1、女主入境第一个镜头为男主过肩远镜头,虚化背景,勾勒女主角的线条,此时女主位置低于男主,且身高体型小于男主;

2、以女主为镜头重心,让男主走向女主,并且以过肩长镜头过渡到女主正面中近景;

3、在运动过程中从同一视觉水平线转向仰角镜头;

4、以女主为核心形成画面三角形构图,反打女主过肩的男主俯拍镜头;

夸张的耳环,蓝色的眼影,卷翘的睫毛,潮流的波浪,玫瑰色的唇膏,插袋的牛仔服,嘴边未点燃的一支烟,脖子里的围巾,一切的做作都恰到好处,和带着刚被打出黑眼圈的右眼,一脸奶气的男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是的没错,“一见钟情”是套路,但是这样的镜头设计就是“真诚的套路”

而随后的对话,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年纪的演员说出来,我恐怕整个人都要犯起尴尬症了。



此处给妹子的表演点120个赞,突然变低沉的声音,睁大的眼睛,让观众和男主都毫无抵抗力,内心默默说:好的,女王陛下!这样的撒娇请来得猛烈一些好吗?!我可不爱什么吃兔兔。

此外,由于故事情节设置在80年代,这个爱尔兰经济萧条,政局混乱,重金属摇滚兴起(但实际上摇滚分支正在式微),作为亚文化的B级科幻成为暗流,好莱坞新浪潮猛烈的年代里,所以当男主说We need to form a band,就一丁点儿也不让人觉得突兀。(假使放到现在,或许为我的直播频道,为我的APP,为我的产品,为我的公司做代言,才合情合理吧

更何况导演从第一分钟就已经铺垫了男主的身份,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男主弹吉他写歌,而画框外的爸妈正在为失业和经纪囧况争吵,埋下了之后男主转学和父母离婚的线索。

当然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部小男生通过组乐队搭讪女神成功牵手的故事,那你就错了,比起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对80年代爱尔兰的追忆才是主角,要知道导演是出生于1972年的都柏林,男主的设定简直感觉是导演本人,而这部电影更像是他写给爱尔兰的一首情歌。所以,这是一部随便看看不错的爱情小品,也是一首认真谷歌微笑流泪的怀旧诗歌。


无论是“语言” “宗教”“Queer酷儿” “David Bowie” “Phil Collins” “Duran Duran和John Taylor” “Back To the Future” “Michael Jackson” “The Cure”,都慢慢从身份不同的人嘴里蹦出来,流畅的像一首彼此和声伴奏的多声部歌曲,让你意识到,是的这就是他们生活的那个Golden Age,虽然萧条贫穷,但却充满希望。

Jesuits即天主教会,北爱宗教冲突中天主教(类似贵族)和新教(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是核心之一,80年代就有真实的绝食抗议。


Ziggy Stardust是David Bowie的经典之一


男主的造型

萨列里曾要传毒杀了莫扎特

John Taylor当时是著名乐队Duran Duran的贝斯手


(以及这名打酱油的同学你怎么和Duran Duran长的这么像??)



每一场冲突或者每一句台词中,可能就隐藏着怀旧的彩蛋,比如这段看MV的家庭戏,对于这首大胆MV的看法,对于Beatles和Duran Duran之间的对比,是不是熟悉到了极点?尽管时代不同,但两代人的核心冲突永远不会变化,上一代人总是觉得下一代人颓废低俗到不可理喻,甚至于只需要把明星名字变一下,放到现在的争吵中丝毫也不会觉得怪异,大哥对于MV的见解,简直应该印在T恤上。

而女儿和父亲在轴线的一侧,两个儿子和母亲在轴线的另一侧,别以为这是简单的安排,其实家庭中浪漫和现实主义的区隔,孩子对于父母亲近程度的区别,都在这样一个亲密场景中安排了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母亲出轨,父亲离婚,大儿子会反应最强烈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最爱母亲。

于是乐队出街就是这样的混搭杀马特风,不知所云却蜜汁让你想说好,这日本歌舞伎+西部牛仔+乡村摇滚+哥特+BALABALABALA,绝逼只要看一次就会爱上。

当然青春片就是要这么的前卫和不知所云,这样的放肆才是真正的青春电影,诚然学校霸凌主角也遭受家庭暴力这样的套路,我们已经能当做背诵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节一般熟练。还有呆板的校长、老师,自以为高明却连说谎都这么幼稚的爸妈。

但最后一句话就致命的把这位霸凌主角招募为乐队打手,除了台词戳心戳肺之外,导演所秉持的“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观念也是相当明显的,成人世界父母的情感虚伪造作令人失望,孩子们的情感真实诚挚叫人喜欢。

而下面这样鸡汤对话,既正了三观,又通过镜头大小拉近了三兄妹的心理关系,又侧面描写出来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也为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三兄妹就好像代笔了“留守者”“变革者”“思想者”,尽管观念不同针锋相对却依然可以战神嬉笑打闹,正如Adele在Hometown Glory里唱的

I like it in the city when two worlds collide

You get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Everybody taking different sides

Shows that we ain't stand shit

Shows that we are united

如果这不是最美好的青春,那么什么是呢?


而我们的女主可别以为人家只是花瓶,可以深沉如哲人,也可以单纯如天使。既有Brooklyn中Eilis意欲走出小岛跳入繁华都市的野望,又有Skins中Cassie和Harry Potter中Luna那种清新脱俗与世事隔绝般的天真,还会为男主起了Cosmo这样的艺名。

为了一个不知名乐队的MV,不会游泳的她一声不响就跳下了水,成为了她心目中甘愿牺牲的美人鱼,这一次她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

反复念叨的爱尔兰、英格兰、英国,都在强化想要走出这座被割裂的岛上一沉不变生活的同时,又是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结,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不仅仅是原音发音上的差异,还有海岸线上望出去不同的风景,正是前面女主念叨的Happy-Sad,其实所谓爱,不是属于爱情的专有名词。

其实一旦套路开始真诚,就不再是套路了,正如Ed Sheeran写Nina和Photograph,Taylor Swift写Styles和Out of the Woods,Kurt Cobain写About A Girl,Eric Clapton写Layla,Amy Winehouse写Back to Black,即使歌词再俗气直白,你也无法否认他们给你带来的一声叹息,真诚便是那如释重负却又无法改变的看透。

当我们看到镜头里男主的画风从一个乖巧的少年开始随着曲风的不同变化了起来,凡是做过迷妹追过星的人应该都能懂这种看似幼稚却又酷劲十足的举动(毕竟我现在还在如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了,我们看到的是追求爱过程中,人物的蜕变和成长,让彼此变美好简直是爱过程中最棒的事情之一,没有之一。

女神这三角恋的套路也逃不开离开-失败-回来-反省的套路,只是人家不会有多余的废话和无谓的纠结,该流泪时流泪,该起身离开时起身离开。

所以最后两场戏,尽管套路到不能再套路,尤其是最后男主唱着主题曲,女主来到演唱会现场,几乎和Begin Again中Adam Levine在Live Show现场等Keira Knightley回头一模一样。


现实中的“乡村摇摆”

虚幻中模拟Back To The Future中舞会场景的迪斯科摇摆,父母合好,女神归来,兄长如英雄般降临,师长大显身手,大家穿着华丽犹如美国电影《发胶》中一般Shake it Up



真正的处女秀,虽然化妆舞台动作都过于戏剧化,却也不叫人厌烦。

而最后携手犹如Bonnie And Clyde般亡命天涯的感觉,混杂着The Graduate结尾般逃脱现实的快感,跳上小船飞奔英格兰这样犹如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光明尾巴,虽然连导演自己也嫌弃。

但其中还是有让人感动的镜头:

1、是大哥在看到离去的弟弟和妹子后,跳起大脚Yes,可以说弟弟的逃亡是哥哥想做却未能做成的,正如Brooklyn中那留下来照顾母亲的姐姐一般;

2、游轮上对着小艇上的男女主角招手的人们,尤其是以这样一个仰拍视角且光线明显做了光晕处理的镜头,你很难说到底是男女主角的想象还是那首男主心中开往英格兰的大船。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以黑底白字“For Brothers Everywhere”结束的原因吧,导演在大声告诉你,我来自都柏林,我是爱尔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爱尔兰人。


最后

One Direction解散前最后一张专辑就有一首歌这样写道,虽然放在这部电影里略肤浅,但似乎又很合适:

I wanna write you a song

One that's beautiful as you are sweet

With just a hint of pain for the feeling

That I get when you are gone

I wanna write you a song

I wanna lend you my coat

One that's as soft as your cheek

So when the world is cold you'll have a hiding place you can go

I wanna lend you my coat

Everything I need I get from you

And giving back is all I wanna do

I wanna build you a boat

One that's strong as you are free

So any time you think that your heart is gonna sink you know it won't

乐队宣布名字实在是一件酷毙的事情,最后点题,依然强调From Dublin,导演浓浓的乡愁,你还没体会到吗?以及请唾弃《初恋这首情歌》这样的中文翻译好吗!明明粤语版的民间翻译《唱通街》才是对Sing Street最好的阐释。

请戳“阅读原文”去网易听原声吧,嗯,别人家的青春片



献给并没有青春容易被套路感动的我

献给曾经会弹键盘吉他写歌作词的我

哦嘿哟哦嘿哟哦黑依,我要去爱尔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