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eturn of the Jedi

TFM 火星人纪事 2020-08-24

前言:

花了两周终于把《星战1-7》加外传又重新刷了一遍,按的是电影上映的顺序,《星战》属于那种小时候看热闹,长大后看门道的类型电影,随着对于历史和文化以及语言知识储备和经历见识的增长,她会逐渐变得更有看点。《星战》对于美国人的影响有多大?生于1986年的Owl City在他的歌曲"Unbelievable"中曾写道:When I was a kid I saved up all my dough so I could buy C-3PO。

***本文含有剧透,请选择性阅读

事实上,任何一个在《星球大战》第一部首次上映时,也就是1977年未出生的人来评论这个系列都是一种冒险,因为语境完全不同了,没有一个文本是完全能超脱其诞生和发酵的语境土壤而存在的,电影亦是如此。凡是稍微接触过一点电影剪辑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时间轴”,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他是关于时间的一种魔术,而魔术究其本质是一种障眼法,电影从业者们显然是操纵这种障眼法的佼佼者。

 

“星战”系列一直以“巧合”为剧情的核心衔接,但有时候现实比电影更“巧合”,和天行者家族正式告别的《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之后简称:《星战8》)在全球其他地区上映的年份是2017年,恰好是“星战”系列第一部《星球大战:新希望》首映40周年;更为巧合的是,就在2017年新年的前4天,莱娅公主的扮演者凯丽·费雪意外去世,没能看到《星战8》的上映,尽管在电影中她经历了严重的创伤却活了下来;更加有趣的是,1977年《新希望》的制片公司20世纪福克斯在《星战8》上映的前一天宣布了被迪斯尼收购的消息,尽管在2012年《星战》之父卢卡斯影业就已经成为了迪斯尼旗下的一员;当然更为讽刺的是,“星战”系列一直秉承的核心主题是反“帝国极权主义”,但现实中她却“一不小心”加强了迪斯尼成为影视帝国集权主义的可能性。

比起快要接近20亿票房的《前任3》,《星战8》在中国大陆地区3亿不到的票房水平甚至还不如软重启的《勇敢者游戏:绝战丛林》,按这个趋势这一部应该是无法和上一部《原力觉醒》在中国大陆地区的8.1亿相比了。除了票房失利外,《星战8》在Mtime和豆瓣的评分上也达到了“星战系列”的最低点,分别为7.5和7.2。和中国大陆地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星战8》在美国专业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的评分和本土票房都有望达到《新希望》之后的高点。很多人把《星战8》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失利归结于文化差异,但真的仅仅是文化差异这么简单吗?或者反过来说,其他在中国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好莱坞商业电影难道没有文化差异吗?

 

《星战8》定名为“最后的绝地武士”,在前期的宣传片中一直暗示将覆灭绝地武士,这个在“星战原初系列”和“星战前传系列”作为核心角色建立和介绍给观众的概念,但看完全片的人就会知道,这其实是玩了一次欧美人常用的文字双关。《星战7》中引入的全新女性角色蕾伊显然在第一次表现出和安纳金·天行者一样的原力感知力时,就已经在告诉观众她将从卢克·天行者手中接过“重任”,不仅是在电影系列剧情中的角色重任,也是整个系列中情感寄托的重任,而这其实恰恰正是《星战8》会引起评价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用最俗气的词语来给“星战系列”加定语的话,大IP无疑是最恰当的,你如果在亚马逊输入Star Wars就能搜索出12万相匹配的结果,涵盖影视、书籍、玩具、家居、电子等等,据报道仅仅是《星战7》的周边延伸收入就达到了30亿,这是多少中国的影视业内人士所渴望得到的,应该也远远超出了乔治·卢卡斯的想象。关于“星战”系列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具“星战”色彩的是,当年拍到一半,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董事会观看样片后,都觉得应该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而当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公司主席小阿兰·莱德(Alan Ladd ,Jr)却站起来说道“继续拍的话……能成经典。”四十年后,他的预言成真了,就像绝地武士相信的那样,会有一个男孩平衡原力的力量,让光明和黑暗面和谐共生,然后卢克·天行者在地平线的尽头为希望而来。当我们在历史的时间之内,其实是很难体会到所谓的关键时刻的,在时间轴中我们称之为关键帧,40年前诞生的“星战系列”第一部《新希望》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帧。

当卢克挥舞着“不知所谓”的光剑滋啦滋啦撕开银幕的时候,他也没有料到“星战”成为了一道分水岭,在《星战》之前,美国电影还是属于“个人电影”,不论是导演制还是明星制,还有对欧洲新浪潮做着回应的新好莱坞,《邦妮与克莱德(雌雄大盗)》所传递的伍德斯托克式的嬉皮士精神,都在天真而疯狂地叩击着乌托邦世界的大门,无数电影人梦想着成为大师,其中就有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而觉得电影行业门槛太高而差点放弃的斯皮尔伯格。在《星战》之后,每个年轻人都跃跃欲试,他们不仅在Netflix创造了Binge-watch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创造了这个行为,更懂得了一个“秘密”,谁掌握了票房,谁就掌握了电影,电影航母终于驶入了以“票房说话”的新纪元。1977年,越战结束了2年,冷战进入了焦灼期,吉姆·卡特就任美国总统,新中国恢复了高考,5年后,演员出身的罗纳德·里根宣布了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将冷战拉入了一个颇具科幻色彩的阶段,太空军备竞赛的“蓝图”,而那一年,“星战原初系列”第三部《星球大战:绝地武士归来》上映,34年后,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娱乐性和争议性的一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重新启动登月计划,《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上映。

《星战8》之所以会让不少人,比如我失望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他虽然没有失去“狂欢”的表象,也一遍遍的用“愿原力与你同在”强调他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仰的传承,但她却失去了一种“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力量感。“星战原初系列”和“星战前传系列”尽管主角全是白人,但是师徒式的绝地武士形态启发自日本导演黑泽明,原力的概念和中国的易经颇有相似之处,C-3PO的形象和德国表现主义神作《大都会》中的主角如出一辙,赛博朋克的城市感已经初现,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阿拉伯文化的踪迹也在服装、布景、色彩、画面中可以寻到,加上其本身故事就是对古希腊传统悲剧的一种现代改编,从《俄狄浦斯》到《奥德赛》,又兼容并蓄了《圣经》的元素。同时在特效的美学上又深受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帝国的概念很明显是受到了阿西莫夫的启发,“第一秩序”则显然直接取自于二战中的纳粹形象,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则明显有着瓦格纳的影子,从而使得“星战原初系列”尽管是科幻片,却具有“史诗片”的气质,也让其具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特征,所谓的集大成者。

在角色方面,尽管《星战》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性别、种族,但莱娅公主却显然早已离经叛道,比如今科幻电影中诸如神奇女侠这样的角色都更有女权色彩,楚巴卡、R2-D2和C-PO则和《绿野仙踪》的狮子、稻草人、铁皮人有着一种对应,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种族和性向的模糊表征呢?而汉·索洛、卢克和莱娅的这种组合关系,其实在此后的《X档案》《邪恶力量》《疑犯追踪》等等经典科幻美剧中都可以找到他们影子,甚至于在英剧《神秘博士》第五季中博士、艾米和罗里的三人组合里你也可以找到他们和星战三人组的相似之处,但这样的火花在重启的“星战”系列中却没能在看到。在情节方面“星战系列”一直被诟病的“巧合”确实是对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一种“滥用”,但却用“趣味性”、视觉特效和宏达的政治背景设置来弥补了这种硬伤,卢卡斯扬长避短,让台词和表演的“被迫”削减反而让《星战》故事具有了一定的张力,笑果比起重启版中肥皂剧式的吐槽也更为流畅。

当《新希望》用“在很久很久以前”、“第四章:新希望”的时空错位技巧,让巨大的简介字幕从下方斜滚到上方远去、毁灭者飞船从头顶压迫而至,那些奇怪的名字“欧比·王肯诺比”“达斯·维达”“光剑”从符合当时审美的三个年轻演员的嘴里蹦出来的时候,电影院中和主角们年龄相仿的观众们怎么可能不激动?而因“星战”而诞生的工业光魔更是顺应了数码技术崛起的潮流,成为了统治电影的一股暗流,就像是“星战”中的原力一般。而这样叫人想起来就血脉贲张的感觉在《星战7》和《星战8》中似乎已经很难再体会到,更多的是一种熟悉感,不仅仅是对前六部星战的一种“复制”,也充满了其他系列电影的影子,譬如《指环王》和《星际迷航》。《星战》复兴了科幻电影的同时,也把“儿童片”推到了台前,同时也把“迷影文化”带入了一个高潮纪元。所以在深谙商业规则和粉丝游戏的JJ.艾布拉姆斯接手的《星战7》,也是迪斯尼发行的第一部 “星战”电影中凯洛·伦的弑父行为更像是为了使得形式完整而做的仪式。

“粉丝”一代全面接手的《星战8》中蕾伊寻找自我的镜像设置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但两个角色的年龄却相差甚远,楚巴卡都没有任何对汉悼念的时间就被和蕾伊捆绑在了一起,卢克的机械手绝对会让人想起前传中的安纳金,却没好好解释从《绝地武士归来》到《原力觉醒》中间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从《新希望》中的一介草民成长到《绝地武士归来》中的全民英雄,经历过父亲变节的卢克却创造了凯洛·伦的安排会不会稍显仓促和刻意?《星战7》中新登场的反派最高领袖斯诺克则连两集都没能存活,遵循了“反派死于话多”的迪斯尼原则,生的突然,死的可笑,对于原力的重新阐释更是多了一分金庸武侠小说的感觉,蕾伊一闭眼一睁眼,就已经习得了半套“九阳神功”,甚至于连打斗都已经不再注重光剑在黑暗中声音和光与色彩的美感演绎,而转向了动作和戏法的设置编排,不禁让人想起了《神雕侠侣》,假使楚巴卡站在一旁的话。

《星战》具有的男性元素气质是毋容置疑的,你几乎可以把故事归结为一个男孩的成长,就连最基本的座驾,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可以归于性暗示,因此我们会把“速度与激情”放在一起使用,称之为“快感”。从《星战7》开始的变化是一种对男性为本的“颠覆”吗?未必,倒是成长在《星战7》和《星战8》中几乎很难被感受到,几大重要角色在《星战7》中所遭遇的问题在《星战8》中依然没有被解决,正如两部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地方在于,她把原力过于神化了,老版六部对于原力的描写并未达到这样的尺度,总的来说老版还是作用于给科幻加上一层精神枷锁,更多是把现实中的宗教对应到了科幻电影中,加强了其史诗性的观感。在《星战8》中角色嘴里一直念叨的“传承”,她到底要传承的核心是什么?不得不说,本让人没有期待的外传《侠盗一号》反倒是给了一个很大的惊喜。在老版的三大主要角色都“死亡”之后,“星战”的角色全面进入了“二代”,就仿佛是当时美国的二战后一代,忙着和上一代割裂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陷入迷茫,与之相对应的是,戏外的观众也全民进入了“后星战一代”,他们可能对过往星战的了解为零。

所以在《星战8》中,“星战”系列一直强调的“命中注定”,这一典型的希腊悲剧式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以天行者家族为核心的“星战传奇”亦变成了星战宇宙下的“荷马史诗”,对人物的不断引入更像是美剧的“埋梗”,俗称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所以人物的魅力都稍显不足,人物和人物之间也缺乏火花,例如蕾伊和芬恩在《星战7》中刚建立起来的双人关系在《星战8》中就已经生硬,接收器总带着一股要卖定情信物周边的气息,新角色罗斯的加入则明显在刻意制造白人、黑人、亚洲人的三角关系。而玩一般的“星战原初系列”其实在环境的选择上一直在寻求变化,《新希望》的沙地、《帝国反击战》的雪地、《绝地武士归来》的丛林都是为了让科幻战争戏更有新意。在重启的星战系列在作战场景的选择上似乎只是在对原初系列的重复,说的温和一点叫致敬,但似乎总有一种讨好老粉丝之嫌。

当然这种“致敬”在《星战7》中更为明显,不论是情节、困境还是角色出场的设置,还有经典台词的一次次运用,无不是在“卖情怀”,包括让汉和莱娅的重聚。在机器人和武器玩法的创新上也略显不足,几乎都要让人想怀念《魅影危机》中加·加·宾克斯的“惊喜”了,要知道在老版本中,片尾的主演名单中C-3PO、楚巴卡、R2-D2、Yoda可以说和汉·索洛、卢克和莱娅有种同样重要的分量。伴随着战争环境变化而展现的其实是不同星球的文化情境,星战前六部在群像和星战宇宙逻辑上不断地向外完善和拓展,相对来说重启的“星战”系列中则更多的是向内收缩,把力气花在了去“天行者家族”和“反帝国主义二战阴影”之上,把笔墨更多集中于所有具有人类形象的角色上,以至于《星战7》和《星战8》都没能建立起鲜明的新星球文化感,也就是没让星战宇宙变大,而开始了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分析戏码,也就是说想让《星战》曾经的弱项变得丰富,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不过,假使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星战”的话,会发现“星战”系列倒是好莱坞产业的一种缩影,投入的不断增长,票房数字的不断变大,却没能带来投入产出的增长。衍生品和线下收入的贡献倒是在不断增长,《星战8》还没下档,烤伯格鸟的玩偶倒是已经收获了无数的转发量,种族和单个政治元素的不断加入符合了好莱坞不断“政治正确”的潮流。此外,第一部《新希望》的125分钟在如今的整体电影中来看已经不再算长,《星战8》的总时长已经达到了系列诞生以来的最高值——151分钟,当然这也已经是如今科幻电影时长的平均值了。很显然,和所有拍摄续集的电影系列一样,“星战”系列已经从神坛走了下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接地气”了,屈服于收入数字神话之下。以“票房”作为评判标准的原则却也是由“星战”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正如原力的循环一般,现实和剧情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重启版的“星战”在DC和漫威的左右夹击之下,显然已经不会像当年那样成为年轻观众的第一选择,但离彻底谢幕也有不少时日,在“后星战时代”作为喜欢老版的我们或许还是可以期待一下新一代的“乔治·卢卡斯”的觉醒,带着绝地武士们全面归来。


*数据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