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生活的一丝微光,奥斯卡最佳影片SPOTLIGHT真的有这么好看?

回不了家的火星人 火星人纪事 2020-08-24


开场敬电影公司,因为天朝无良的公司太多,肯投资好电影也是一种责任感,尤其是在这个行业打拼了这么久的老牌公司。


顺便去维基了一下这家制片公司,也是非常年轻的一家,是有北美前两大院线公司AMC娱乐和帝王娱乐集团联手投资的,雇佣的是前温斯顿和前狮门营业总裁Tom Ortenberg做CEO ,2011年4月才成立。另一部提名影片"Jobs乔布斯"也有他们家的参与,去年年底看的那部视角切入点尤其特别的"Little Boy小男孩"也是他们家的,与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同名的Little Boy也是难得不残酷温情的二战电影,以及光明的尾巴也做的丝毫不令人反感,有兴趣的可上万能的B站搜索观看720P。AND看到恶搞片"五十度黑"也是他们家的我就笑了。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这类题材本就特别青睐,也知道美国人拍得好这样的故事,演员的组合也非常喜欢,来自"蝙蝠侠"和"鸟人"的Michael Keaton和我家绿胖Mark Ruffalo,来自"广告狂人"的John Slattery和在"About Time"里甜到不行的Rachel McAdams,这片子怎么可能不看?更别提是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了,不过我Homeland就另当别论了。

(当年LGBT题材"米尔克Milk"和"骄傲Pride"都让我哭惨,因为卷福看了三遍"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竟然看三遍哭三遍,给自己跪;去年的"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虽然无论在改编和导演上都做的不够好,但依然能哭,因为现实的力量比戏剧更具张力)

前两天在高中同学群里推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刚推完,就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也是碰巧,高中同学说“不愧是专业的”我也是愧疚的很。然后就被提了个大概博士论文都写不完的问题“最佳影片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这个行业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能定义长镜头和蒙太奇,但是要一板一眼的说怎样的长镜头和怎样的蒙太奇好,大概也只有在上学的时候会有了,更别提最佳影片的条件了,毕竟连奥斯卡主席团成员评出来的也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或许有时候公关比节目本身更能说明问题,毕竟"2001太空漫游"当年也是有观众愤然离场的经历。不过以我的理解,就是所有一切无论演员、摄影、剪辑、音乐、美术等等都能最好的为主题服务,而主题则恰如其分地为深刻的社会价值服务。

你们稍微留心一点就会发现Spotlight虽然获得了最佳影片,但这部影片只有Mark Ruffalo和Rachel McAdams获得了男配和女配的提名,你看过这部影片你就能理解,因为这部影片是非常出色的群像电影,你几乎找不出主角,甚至上一届角逐影帝的Michael Keaton都不能算是主角,主角只有两个都是隐藏线索:教会和受害的孩子。在这群"配角"中造型最厉害的非因为"金刚狼"和"清道夫"让我认识的Liev Schreiber莫属,简直从头待尾觉得眼熟,查了名单才恍然大悟,形象改编的太出色。对比一下,虽然都是胡渣造型,但整个人的气质和气场已经在眉宇间改编了。


这部电影叙说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Boston Globe这家报纸下面有一个做专栏的记者小组,这个专栏叫做Spotlight,他们专做深度追踪报道,这次走了个领导来了个新的,新领导叫这个小组放下手里的主题而转做另一个主题,也就是本片追踪的,神父性侵孩子的案件,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有20个神父干过猥亵儿童的事情,有相同经历的人甚至还成立了互助小组,一路追查下去,竟然发现有这样行为的不止20个而是多达87个神父,最可怕的是教会竟然是知情者,许多受害者家属竟然还默认了,帮助神父掩盖事实。这些记者大部分是本地人,和本地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父母亲戚爱人可能还是虔诚的教徒,你可以想象要他们亲口去跟亲人说满嘴上帝和仁爱的神父却理所当然的干着这样的勾当,对于信仰本身无疑是一种打击。但最后大家都循着良心,把这个报道完成了。


改编真实历史是很难的,天马行空的戏剧夸张、为冲突而冲突是很容易做的,并且可能更难煽动观众的情绪,但是Spotlight没有这么做。

在一篇报道中当年的记者萨查·佩弗说:“当我听到要把当年的情拍成电影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剧本讲述的故事是真实发生 过的,几乎不可能允许对故事有么改变。我认为他们做到了真实于历史,我也为此十分感激。 

这部电影虽然名为Spotlight但却没有以往此类电影惯用的正邪对立,没有阴谋论,没有大反派,甚至连肢体冲突也没有,至多就是怒吼了一下之后的沉默,连镜头都异常的安静,最多有一个过肩的跟拍镜头还是在人物背后的跟随,连平时最爱用的长段演讲,这次也在故事前五分钟就用完了。低饱和度偏冷的色调处理这淡淡的褪色感也让你多了一份疏离感,增了一丝真实感。毕竟这是一个多年前发生在报社的故事,报社并不需要电视媒体那种抖动镜头的即视感,不是吗?纸张也比镜头来得更二维和平实。

电影的开场其实分类两部分,用片名来分隔,切开了两个时空发生的事情。

前2分钟不足20个镜头左右,就快速的讲述了1976年的警察局神父猥亵儿童保安后不了了之,年老警察和地检的默认,年轻警官对此的不解和惆怅。(年轻警官是在看超级英雄漫画吧)

出了非常简单的片命之后,就直接跳到了2001年,一家报社以为资深记者离职的场面,我总是特别喜欢看英美人离别的故事场面,很戏剧化也很温馨,至少我在媒体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未有过离职人员发表演讲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似乎总是没有这样的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好像不愿意直视告别,也不愿说。


别看这简单的一场戏,其实信息量不小,Michael Keaton饰演的Robby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交代了,Robby和Ben大概的地位关系交代了,要新来一个领导的线索交代了,在打趣中平日的嗜好和人物性格都交代了,甚至连下一场戏隐含的Mark所饰演的另一个配角的性格都连带写了,因为他不在场,他是唯一一个在下面办公室里的。So你还不明白?(我太明白了,因为我就是这类场面里会消失的那个)是的,就是这么一场看似简单的戏,来来回回十几句话,人家就全交代清楚了。

See?通过带蛋糕这点就回应了我上面说的这一点,是特意给了他们双人镜头而Mike不在,不在但是蛋糕要吃,哈哈哈哈。这性格是不是一点也不英雄主义或者是高高在上亦或者有什么上帝光环?Spotlight最棒的一点就是我们看到的记者也是平常人,穿的也不是Gucci、Amarni、Prada,样子看着都挺挫,边走边吃也不怎么淑女,也担心裁员,传播小道消息,讽刺新领导,甚至都没有亲密无间、勾肩搭背或是暧昧情愫。

对我来说简直亲切到死(看我的办公桌就知道了……)甚至去谈要报道教会这件事,也没有我们以为的PPT啦、数据啦、表格啦、吵架啦、撕逼啦,而是简单的"你觉得这很重要" "好的" "但教会一定会强烈抗议" "我知道" "我们的读者一半是天主教徒" "他们也会感兴趣" "好的",然后就做了!通过中景坐姿的正反打就完成了,没有配乐,没有其他,这份简单和平静简直让我不可想象,是的,在打碎美国梦的同时Spotlight又用另一种方式塑造了美国梦。因为在一个连恐怖片都不能做血腥的宣传片,"Shaun of the Dead僵尸肖恩"这样正能量的喜剧片都要被批判的地方工作的我,对此简直不敢想象……人家才是在做新闻,人家才是真的听数据说话,而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惺惺作态、借口或是标榜。

更棒的是Spotlight从头至尾都聚焦的是完成这个报道本身,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或个人都没有任何的倾斜,在一部这样实力派云集的片子里,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抢戏的感觉,没有谁更出彩,而是少了谁都不可以的感觉,简直是梦。为什么我说他从头至尾聚焦在报道本身呢?下面一组镜头很好的论证了我的观点。影片花了1分钟来拍摄寻找资料的过程,过往20年相关的资料、简报都被找了出来,是的,这让处女座都心花怒放的资料分类编排整理的Library,这才是别人记者职业素养和报道深度的基础。和我们所有大V账号看到热点一股脑儿复制黏贴转发最多括号写一个来自XXX一对比,我内心也是简直翻了32个白眼,我们这样做新闻不出差错谁出差错,我们这样做新闻不出假新闻谁出假新闻?

而这仅仅是一份Boston Globe,在开场的对白中,甚至他们自己也谈及,大部分员工都来自Boston,虽然是国际报纸,但其实感觉上就像是一份地方报纸。你再想想人家还有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the New Yorker等等著名的报刊杂志。这严谨和平静中的美国梦安利,我已经妥妥就算是毒药也吞了下去。Spotlight去除了惊心动魄的美国式阴谋论和One against the World的美国式英雄主义,也没有柯南道尔或是阿加莎、爱伦坡式的惊悚悬疑,看似没有高潮迭起却也环环相扣。

因为每个人都在解决自己的危机,新任总编需要用一篇报道来凝聚人心,专栏总编需要抓住这篇报道来保住小组,每个记者则需要和各自的采访对象达成一致从而找到新闻料,此外还要掩盖追踪这条线索的事实以防对手捷足先登,别说在追查过程中发现好友可能参与而去套料,或是发现自己住的街区中有收治这类“罪犯”神父的治疗中心却要瞒着家人和孩子,独自一人担惊受怕。而上面这段对话中开玩笑的“种族”论调,一个简单的镜头,简单的眼神,简单的对话,简单的内部蒙太奇,就已经说出了角色和编剧、导演想说的。

譬如:家庭镜头里,男人怎么保护孩子。

譬如:教堂镜头里,孙女怎么不让全新爱主的奶奶不被事实伤到。

譬如:一个外乡人刚来就要挑战在街区中比星巴克都多的教堂地位。

譬如:跑步上班遭遇婚姻危机的他如何不让自己崩溃。

每个人都被平等和安静的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和压力,其中掩盖真相的警察、律师、甚至连被害人和加害者都没有过多的渲染他们的恶和善,大家关注的只是这是一个丑闻,我们看到了一种模式,神父犯事后就会被转岗或者送去治疗所,很多人知道这个事实却没有人说,这件事情必须应该被大家知道。

譬如:受害者会喋喋不休语速比记者们还快,让你在神经质中感觉到过往阴影带来的严重后果。

譬如:另一个受害者手臂上的针头印记和对母亲的咒骂,让你感受到看似正常的背后童年的痕迹。

譬如:“死娘炮”又紧张过活的胖Gay哥,又复杂的心情来讲述过往。

其实按照很多中国传统上的逻辑,如果事件中大家达成了一致,那么局外人并不适合多说任何的话。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悲哀到令人发指,记得前阵子因为"乡村女教师"事件和爸妈深入的讨论了一个假设,假设我被骗到乡下,被强奸后成了妈,因为心里不能承受最后从了他们,那么爸妈还会为我去找警察捉全村,找律师告公婆吗?爸妈的回答是:不会。那一刻我"腾"的一声气血闷在了胸口,是的,亲生爸妈说——不会,既然你都认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抓人?

"幸运的是活着"这句话被多次提及,被为受害者打官司的律师口中说出,也被受害者组成的SNAP组织者口中说出,用最简单词汇说出最沉重的话语,不需要特写,不需要太多的蒙太奇,也不需要喋喋不休或者高谈阔论,就足以让你思考,因为这是冰冷又心痛的事实。

Spotlight对于记者光环的去除还包括日常琐碎的展现中,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Face to Face采访,电话采访,采访,开会,开会,开会,查资料,查资料,查资料。从13个神父到20个神父到90个神父,再到87个最终数字。这就是一个记者该有的职业素养,这也是一个记者平时在真正做的,这样的枯燥、质疑和严谨的态度才是真正记者的光环。


面对质问“早干嘛去了”的坦诚


遇到受害者的不解,工作人员的冷面孔,对自己错误的自责后,依然坚持,依然有人理性的肯定和支持


看似毫无态度和介入的镜头为我们忠实者记录他们的“责任感”,而这恰恰是这个行业最容易抛弃的。



注意律师提出保存这份头版报纸,他骄傲的抬起了下巴

对称的镜头停下的汽车,和之前跑步上班的自然对比,代表了生活状态和心态的一种改变

简单的一个微笑和一个来自同事的肯定

远景投入下一次报道的总编辑,一切都这么平静

但最后的高潮爆发在被打爆的办公室电话,他们的新闻有人看了,有人认可了,有人关注了,于是影片在接起电话说"Spotlight"中结束。

这群配角们没有换过太多的服装、发型,没有令人羡慕的生活和童话般的故事,但是这简单之中的沉静,却让人深思和感动。

那么让我们再Mark一下律师在情节当中所说的这段话

培育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而一个孩子被虐待整村人也责无旁贷

此时,再看一眼片头这简单的淡入淡出,你的震惊、你的愕然、你的沉重和你的放下一起"聚焦"了生活的那一丝微光,我们终于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我们的一切还是有温度的,因为有人Care,对于恶行,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沉默是另一种暴力,我们需要Care,没错,又一次,我们被美国人的价值观洗脑了,但是这碗鸡汤我喜欢。


这就是最佳影片的魅力

想看我瞎扯淡和花痴男神,就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吧。我以每年看剧超过600集电影达到100部的数量像你保证,我一定会摸着良心说话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