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环榜样 | 央企劳模姚宣:匠心绘青山 亮剑创一流
9月26日,在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科环集团龙源环保设计中心兼煤炭与化工事业部总经理姚宣获得“中央企业劳模”称号。这是国资委系统的最高级别荣誉,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能源环保产业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风范。
从一名设计人员成长为技术工匠,姚宣身上集中体现了勇于亮剑的实干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孜孜不倦的奉献情怀,他凭借对能源环保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钻研技术开拓创新,深耕于能源科技环保产业,用心守护碧水蓝天,用力谱写青春韶华,先后荣获“国家能源集团五四青年奖章”“国家能源集团集团劳动模范”“青年科技创新先锋”“海淀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向新而行 敢为人先
深夜十点半,北京这座城市的喧嚣仍未停歇,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不绝于耳。然而在紧邻西四环的科环大厦,灯火通明的9层会议室里鏖战正酣。龙源环保CCUS团队正挑灯夜战,他们在激烈讨论宁海万吨级碳捕集示范项目的关键设备选型,这是国内燃煤电站首台套吸附法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将弥补国内在低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领域的空白。
会议室里,一边在屏幕上画曲线一边说话的就是姚宣,也是团队的技术带头人,他的语速快而声音洪亮,“这个深冷塔的填料参数和形式还要论证,过往的经验不能完全复制,特别是烟气在高压条件下的凝结机理和常规差异很大。我用利用微分解析方法做了求解,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我建议按这样……”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终于形成了统一意见,姚宣用他最擅长的理论计算加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确定了示范工程中的关键参数。
无数个日夜,但凡遇到大项目,这个会议室就灯火通明,每个人都为使命和责任而战。这是姚宣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的常态,更是龙源环保一直以来不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生动注脚。科技创新除了实验室里的从“0”到“1”,更需要将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
作为由原电力工业部出资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电力环保企业,龙源环保在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正是在能源环保产业这片沃土上,率先实现了多个产业的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通了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榆林烟气氨法脱硫资源化示范项目,到全球最清洁排放乐东电厂所应用的湿烟气冷凝除尘收水核心技术……在这些首台套项目示范的背后,总有姚宣的身影,都饱含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从基础理论到工程示范、从实验室小试走向大型化的核心参数,这一过程犹如黑匣挑战,无数次分析数据、模拟计算,无数次推倒重演、精心论证,靠的唯有踏踏实实的钻研。常常是业内专家都处理不了的技术难题,他“研究研究”就能给出答案,让人为之折服。姚宣与技术团队凭借研发的前沿视野和深厚技术积累,加之多年工程经验的丰富沉淀和精准把控,紧跟科技创新迭代产业化示范,将先进的技术理论成果转化落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技术的首台套示范。
围绕新型储能,他们在海南乐东2×350MW电站示范了火储联合调频技术,首次将高压级联电化学储能技术与火电厂相结合,显著提升发电频率的质量,探索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道路。
围绕“无废集团”,他们在内蒙古乌海建设了2万吨/年失活脱硝催化剂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完成了全球首套二氧化钛载体重构回收工艺的示范应用,同时解决危废处置和贵金属回收的难题。
作为减污降碳的“排头兵”,姚宣带领着技术团队还在熔盐储热热电解耦、压缩空气储能、甲烷控排、氢能利用、绿色甲醇等重大科技攻关方向发力,持续推动首台套示范与成果转化落地,探索科技创新引领低碳能源新发展的新模式。
也正是靠着这样一切向实处着力的创新与拼搏,龙源环保累计承担“863”“973”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研发项目22项,获得专利授权千余项,位列三级单位第一。而中国清洁能源技术也已从望“世界一流”之项背,跨越发展到与之同台竞技、创新赶超,逐步走向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
实干笃行 勇于亮剑
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带头人,姚宣在创新的漫漫征途上,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无尽的热情。“没问题”“我来解决”是他的口头禅,遇到问题从不推脱,困难面前从不退缩,这是同事、朋友眼里的他。
他精力旺盛,仿佛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经常天还未亮就奔赴机场,凌晨回来后翌日一早又第一个出现在办公室,当天出差往返也是家常便饭。在喧嚣的候机大厅、火车站,经常被同事抓拍他席地而坐打开电脑办公的照片,环境再嘈杂也无法干扰他专注工作,旁人唯有深深的佩服。
他思维敏捷,善于总结,既能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所在,又能从过往项目或经验中找到新的思路,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他的笔记本电脑是大家口中的“百宝箱”,里面有自己编制的各类计算书、小程序,还有上百G的手册、规范、书籍,不管是前沿知识还是基础理论,都能如同“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一样轻松找到。同事们总是喜欢找他解决令人头疼的问题,白天讨论的难题,经常到了凌晨他就会发过来解决思路和方案。
在姚宣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只有“坚持”和“努力”。作为设计团队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龙源环保的“亮剑精神”。
还记得2018年刚过完春节,泰州电厂的现场气温依然寒冷刺骨,这是全国首个烟气余热浓缩废水零排放示范项目的试运现场,晚上9点多,流化床的理论计算和现场运行出现了偏差,导致无法运行,现场所有人的心都绷了起来。装置刚停机,姚宣就挽起袖子直接爬进了直径仅1.2米的床体,残留的高盐废水很快打湿了厚厚的工服棉衣,出来后他不管全身都是盐颗粒,马上就启机开始下一轮参数调整。靠着这种精神,技术团队克服万难,不断优化装置参数,最终实现了稳定运行,这项原创技术最后也被鉴定为“国际领先”,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被推广到20余个大型燃煤电站。
围绕“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形势下的发展路径”这一重大命题,姚宣带领技术团队摸排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电厂、工业园区,开展调研与实地踏勘,撰写了近百份几十万字的咨询规划报告,在实践中提出煤电产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动脉输出多种综合能源,静脉消纳城市固废”的“一心两脉”发展路径,并在集团电力部的指导下形成了《国家能源集团电力产业综合能源三年规划》,指出了在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的发展路径,推动了十几个大型煤电基地的综合能源发展,打造了煤电低碳化共享化示范。
正是在他以身作则、追求卓越的引领下,龙源环保的技术团队不畏艰险、勇于克难,从火电站、煤矿、化工厂到煤码头,从水气固治理到低碳能源发展,承建了一个又一个标杆项目,谱写着能源产业减污降碳的新篇章。
创新传承 前赴后继
作为龙源环保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姚宣宛如一位领航舵手,更肩负着团队建设、青年培养的千钧重任。这支近200人的技术队伍,宛如一艘轮船,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左三为姚宣
这支技术队伍有着优秀的基因传承,他们是中国第一家电力环保企业的奠基者、见证者、传承者。他们之中,走出了电力行业资深专家张华,走出了国家能源集团电力环保系统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劳动模范钟洪玲、原国电集团劳动模范陈鸥、国家能源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先进个人李晓金等一大批优秀模范。这里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地,更是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
作为一毕业就加入这个团队的姚宣,他也曾在项目的关键时刻,与前辈一起挑灯夜战,与后辈共同攻坚克难,见证了“师带徒”的悉心指导与关爱,也感受到青年员工的无限潜力。正基于此,姚宣不仅要求自己追求卓越,还要求所在的团队带好队伍、育好苗。
行胜于言,每逢重要项目攻坚阶段,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巨大压力,他始终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每年新进毕业生进入团队后,他会仔细了解个人情况,为每个年轻人选择合适的师傅,规划系统培训,结合能力进入在执行项目“压担子”,安排深入现场服务加深认识。每天晚上下班时,他总是要特别看看工作的年轻人,聊聊天解疑答惑,从最基础的知识到复杂的实践经验,都逐一给予建议和鼓励,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骨干力量。
在这样的氛围中,龙源环保技术创新的老中青梯队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一批85后、90后的青年员工在攻坚和创新上都迸发出青春力量。
泰州碳捕集攻坚项目组——这个老中青梯队攻坚克难,从零开始,学习、消化再吸收,解决了泰州50万吨/年碳捕集示范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多项难题,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煤电CCUS项目,为大型煤电机组全烟气碳捕集示范积累了经验。
博鳌零碳岛项目组——以90后年轻员工为主力,在博鳌论坛东峪岛跨年奋战4个月,建成了全国首个零碳岛,集成多元素的综合能源系统,在博鳌论坛开幕期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低碳名片。
榆林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项目组——同样以90后青年员工为主力,在集团内首次开展“新能源-储热-储能-绿氢”的源网荷储系统建设,探索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融合的新路径。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姚宣的故事,也是国家能源集团的员工在新时代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煤电产业绿色转型的故事,推动低碳能源发展的篇章。在未来的征途中,他和团队将持续践行强国使命,弘扬“亮剑”精神,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之路上贡献更多“环保智慧”与“环保力量”。
文章作者 | 王 燕
责任编辑 | 李嘉楠
审核校对 | 陈海涛 周士程
执行主编 | 王译婕
欢迎关注
科环集团微信公众号:
GUODIA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