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荐读| 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七)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加大对年轻干部、新提任干部的纪法培训、廉政提醒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强调,年轻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纪法教育,帮助科环集团年轻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扣好年轻干部“风纪扣”,公司纪委开展“清风荐读”活动,通过分享《给年轻干部的二十一封信》节选内容,打好“预防针”、拧紧“廉洁弦”,警醒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时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为青春擦亮“清廉”底色。
前言
胡淼森所著《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是年轻人遇到21种人生困境时,过来人给予的应对之策。分为信念篇、勤廉篇、践行篇、交往篇等六个部分,以书信谈心的方式,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探析“做唯物主义者,不做物质主义者”“算好人生几笔账”“如何看待人性善恶与贪廉问题”“如何甄别真正的朋友”等话题,围绕理想信念、廉洁自律、优良作风、个人修养等年轻干部学习、工作、生活关切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帮助我们年轻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朗读者:国能节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张同卫
信念篇
不要做“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者
——切勿当“官油子”
(节选)
卡夫卡的小说《法的门前》讲述了一则寓言,一位乡下人要进入法的门,而守门的卫兵不许乡下人进来。乡下人穷尽一生,也没有机会迈入大门,临死前他问卫兵,这个门到底是为什么人开的。卫兵说,这个门就是为你开的,现在你死了,我要去把他关上了。我们身边很多忙忙碌碌的干部就像这位守门的卫兵一样,只顾低头拉车,却从不抬头看路,满足于完成一个个任务,填满表格、销号,对现实的向题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不知不觉间冷了人心。就像前几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某银行闹的笑话一样,专门暂停一个半天的业务用来集中开会,研讨怎么为群众办实事,而需要办理业务的群众却在门外痴痴地空等,保安驱赶道:“别在这里聚集,没看见我们正忙着研究怎么为人民服务吗?”
扪心自向,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参与这种脱离群众、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氛围营造。我将其称为事务主义,也就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
事务主义是古今中外政治事业的通病顽症。明末清初顾炎武批判过“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的弊病。抗战时期,作家张天翼以讽刺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四处叫忙的华威先生:他天天忙着开会与讲话、吃请与请吃,“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1976年,法国政治家佩雷菲特在《官僚主义的弊害》一书中列举了充斥政治系统的“法兰西病”,用记录、报告、研究、报表、鉴定总结造成全面掌握情况的假象,只统计数字而放弃活生生的现实,不该做的事尽量做,该做的事偏不做。如今,在社会内卷化大潮下,不少党员干部也感染了“事务主义”,一个接一个的会议、一波连一波的任务,加不完的班、接不完的电话,有家很少回、有书很少看,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然而情况不清楚、工作无计划、方向不明确。
我们党对事务主义的批评警觉是一贯和自觉的。比如周恩来同志,在1943年3月18日也就是自己45岁生日那天,在南方局办事处机关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专门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1963年5月,又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报告,详细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其中第三种就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周恩来指出,“如果是个普通干部,忙忙碌碌,有时方向不大清楚,那还可以谅解。如果是个领导干部,怎么能容许他是个事务主义者呢?”1950年7月,时任中央纪委书记朱德同志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意“不关心群众痛苦,不爱护国家财产,工作有布置无检查,以及在公文上兜圈子的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作风。1960年3月,山东历城县委报告中说,基层仍然存在“五多五少”的向题: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报表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对此毛泽东同志专门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表示“一年要对这个五多五少问题谈两次,至少谈一次”。
出现事务主义这种“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还是因为群众路线的缺乏。工作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变成某种魔怔式的机械操作,变成自说自话的内部折腾,干得越多,效果越适得其反,归根到底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着忙碌的幌子,实则是在推脱和自保。同一般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相比,事务主义不属于腹心之患,但属于癣疮之疾,很难根除,极易复发,久而久之会消磨人的意志、降低工作效率,导致动机和效果产生分离,陷人南辕北辙、越忙越乱的困难境地。
要处理好忙忙碌碌和机械工作之间的度,干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只是一味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就会陷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案牍不仅劳形,也可能损害党性心性。你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同群众接触,这是难得的机缘,不要畏惧,更不要抗拒。要抓住机会直接联系群众,打破横亘在干群间的“事务壁垒”。只有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联系群众,增强群众观念、培养群众感情、提高群众工作本领,用心用情,绵绵用力,才能把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冷板凳坐成热板凳,在螺蛳壳里作出道场,成为善于总结经验规律、提高干事创业效率的行家里手。
全文如下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
邀请函丨点击展开邀请函丨展开动画
李昆同学:
光阴荏苒,你已经从学校毕业10年了。犹记当初你初入校门,还是一个喜欢漫画的懵懂少年。毕业之后你选择到区城管局工作,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你而言,可以说是个不小的修行磨炼。这几年抗击疫情,你们这些身处机场附近的年轻人十分辛苦,你穿着密不透风“大白”的防护服在机场测体温、维持秩序、引导乘客的身影,着实让人心疼,有时候忙通宵,连宿舍都无暇回去,只能在机场大厅坐着将就睡一晚上。你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意志品质,很不容易。
前几天你跟我聊起一件事情,说你们社区疫情防控搞一刀切,一个孕妇因为没有核酸证明,临产期的时候出不了小区门,救护车在楼下苦等,社区干部却就是不放行,电话打了一堆,无人敢拍板。讲到此事时,你难掩激愤和失望,对于你的情绪,我感同身受。在这个时代的凯歌行进中,总有些瞬间让我们感动,但也有些记忆让我们痛楚。我听新闻说,昨天上海一位老人突发哮喘,家人赶紧叫救护车,却因为疫情防控期间资源紧张,救护车迟到了一个小时,而碰巧先到的一辆救护车,却只顾着接送同一栋楼并不十分危急的病人,对近在咫尺的求助置若罔闻,在两家病人已经商量好,家属下跪请求的情况下,仍不肯变通先安置危重病人,甚至连呼吸机都不肯借,最终这位老人溘然长逝,令人唏嘘不已。事后,相关医护人员被处分,但他们觉得自己是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上面没有同意,谁也不敢临时改变,出了事谁负责?!
我们看到不合理的事情,除了愤慨和共情外,也需要换位思考,假如我在那个位置,面临那个场景,会如何选择,能不能做得更好?你说是因为这些医生玩忽职守、缺乏敬业精神。我觉得根子还在于人心怎么理解事业,像治病救人这样的工作,就不是普通的事业,而是一种功业和德业,是应该造福于人,为人服务的,“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如果脱离了人的需求和人的良知,做事业就相当于机器人完成程序,那有什么意义呢?
卡夫卡的小说《法的门前》讲述了一则寓言,一位乡下人要进入法的门,而守门的卫兵不许乡下人进来。乡下人穷尽一生,也没有机会迈入大门,临死前他问卫兵,这个门到底是为什么人开的。卫兵说,这个门就是为你开的,现在你死了,我要去把他关上了。我们身边很多忙忙碌碌的干部就像这位守门的卫兵一样,只顾低头拉车,却从不抬头看路,满足于完成一个个任务,填满表格、销号,对现实的向题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不知不觉间冷了人心。就像前几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某银行闹的笑话一样,专门暂停一个半天的业务用来集中开会,研讨怎么为群众办实事,而需要办理业务的群众却在门外痴痴地空等,保安驱赶道:“别在这里聚集,没看见我们正忙着研究怎么为人民服务吗?”
扪心自向,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参与这种脱离群众、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氛围营造。很多社区一旦面临突发状况,就如临大敌,街道干部行色匆匆,岗哨严密林立,到处洋溢着忙忙碌碌的工作氛围。但仔细审视,每件事情不是没办就是办砸,找茬儿式的管理和执法,疫情期间枉顾传染风险的“人肉传送带”,只有开介绍信才能出门,癌症晚期住不进医院,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推诿推脱。我将其称为事务主义,也就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
事务主义是古今中外政治事业的通病顽症。明末清初顾炎武批判过“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的弊病。抗战时期,作家张天翼以讽刺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四处叫忙的华威先生:他天天忙着开会与讲话、吃请与请吃,“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1976年,法国政治家佩雷菲特在《官僚主义的弊害》一书中列举了充斥政治系统的“法兰西病”,用记录、报告、研究、报表、鉴定总结造成全面掌握情况的假象,只统计数字而放弃活生生的现实,不该做的事尽量做,该做的事偏不做。如今,在社会内卷化大潮下,不少党员干部也感染了“事务主义”,一个接一个的会议、一波连一波的任务,加不完的班、接不完的电话,有家很少回、有书很少看,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然而情况不清楚、工作无计划、方向不明确。
我们党对事务主义的批评警觉是一贯和自觉的。比如周恩来同志,在1943年3月18日也就是自己45岁生日那天,在南方局办事处机关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专门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1963年5月,又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报告,详细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其中第三种就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周恩来指出,“如果是个普通干部,忙忙碌碌,有时方向不大清楚,那还可以谅解。如果是个领导干部,怎么能容许他是个事务主义者呢?”1950年7月,时任中央纪委书记朱德同志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意“不关心群众痛苦,不爱护国家财产,工作有布置无检查,以及在公文上兜圈子的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作风。1960年3月,山东历城县委报告中说,基层仍然存在“五多五少”的向题: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报表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对此毛泽东同志专门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表示“一年要对这个五多五少问题谈两次,至少谈一次”。
出现事务主义这种“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还是因为群众路线的缺乏。工作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变成某种魔怔式的机械操作,变成自说自话的内部折腾,干得越多,效果越适得其反,归根到底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着忙碌的幌子,实则是在推脱和自保。同一般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相比,事务主义不属于腹心之患,但属于癣疮之疾,很难根除,极易复发,久而久之会消磨人的意志、降低工作效率,导致动机和效果产生分离,陷人南辕北辙、越忙越乱的困难境地。
近年来,在错误政绩观的支配下,确实有一些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的不良现象,搞得煞有介事,其实暗藏猫腻。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作秀装样子,只“打雷”不“下雨”或者“雨点很小”,浮在表面,不真干事、不干实事;有的爱搞花架子,虚头巴脑,工作重包装不重实效、重宣传不重实绩、求面子不求“里子”,对实际向题避而不管;有的盲目铺摊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如,贵州省独山县负债400亿元却花费2亿元建“天下第一水司楼”;湖北荆州花费1.7亿多元打造巨型关公雕像,又花费1.5亿元搬移……这些做法的本质是脱实向虚、煞有介事,摘投机糊弄,背后也不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纸糊的凳子不中用,误国误民,罪过不小。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对如何问责处理不担当不作为以及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均有明确规定。“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者,注定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作为年轻人,要朝气蓬勃,不要老气横秋;要平易近人,不能官气十足;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要处理好忙忙碌碌和机械工作之间的度,干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只是一味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就会陷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案牍不仅劳形,也可能损害党性心性。你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同群众接触,这是难得的机缘,不要畏惧,更不要抗拒。要抓住机会直接联系群众,打破横亘在干群间的“事务壁垒”。只有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联系群众,增强群众观念、培养群众感情、提高群众工作本领,用心用情,绵绵用力,才能把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冷板凳坐成热板凳,在螺蛳壳里作出道场,成为善于总结经验规律、提高干事创业效率的行家里手。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与你共勉。
文章来源:方正出版社《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
作者:胡淼森
内容来源 | 纪委办公室
欢迎关注
科环集团微信公众号:
GUODIA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