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那些逝去的思想者

2016-12-29 爱思想网 法眼观澜

他们是2016年逝去的思想者

2016年,我们痛失一位又一位优秀的思想者。他们终其一生执守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使命,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学术的热爱,播撒着自由和理性的火种,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



来源 | 爱思想网微信公众号



2016年,我们痛失一位又一位优秀的思想者。他们终其一生执守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使命,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学术的热爱,播撒着自由和理性的火种,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


虽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列举出今年逝去的所有优秀思想者,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每一位终生致力于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知的思想者的敬意。我们坚信,他们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创造的厚重知识遗产,必将成为一代代学人后辈的前行动力。


一月

甘惜分

(1916.4.17-2016.1.8)


甘惜分,四川邻水人。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一级教授。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6年调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任记者、编辑。


1947年调至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工作。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9月调至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被评定为新中国新闻学科第一位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到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生导师,1982年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审,198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导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先后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新闻理论专业硕士和新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


主要著作:《新闻理论基础》(1982)、《新闻论争三十年》(1988)等。


思想者说:

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引吭高歌和摇旗呐喊/却也难于沉默不语/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着自己的追求/不幸的是我搞了一门学问叫做新闻学/就是这样受命运的安排自投罗网/闯进这个“无学之学”的圈子里面来研究新闻学/人生之旅并不都是铺的红地毯/也有乱石堆云、惊涛骇浪/追逐名利而又想学术上有所成就/二者兼而得之只是一种幻想/科学是不能依靠权力与金钱占有的。


傅璇琮

(1933.11-2016.1.23)


傅璇琮,浙江宁波人。著名出版家、学者。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


代表作:《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学林清话》等。


思想者说:

关于学者的生活意义


人生总是有压力的,就我个人来说,二十几岁时就承受过难以想象的政治重压,直到现在,也还不时有一些莫名其妙或所谓世态炎凉之压,根据我早年的经验,这就需要一种“傲世”的气骨。


我总是认为,一个学者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他在学术行列中为时间所认定的位置,而不在乎一时的社会名誉或过眼云烟的房产金钱。我所仰慕的陈寅恪先生一生也是坎坷曲折的,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自守,“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于友朋”。


关于学习


我是住集体宿舍的,住所就在办公室后面一排较矮的平房里,起居十分方便。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其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差一点儿忘记了自己的“罪人”身份。


我平时从中华书局图书馆借书,夜间翻阅。每逢星期天,则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所带的馒头伴着图书馆供应的开水当一顿午饭。


我的近二十万字的《杨万里范成大研究资料汇编》和七十余万字的《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编出来的,这也就是我真正做研究工作的起点。我没有荒废时间。


关于编辑


我那时就想尝试一下,在出版部门长期当编辑,虽为他人审稿、编书,当也能成为一个研究者。我们要为编辑争气,树立信心:出版社是能出人才的,编辑是能成为专家学者的。


沈关宝

(1949.2-2016.1.29)


沈关宝,上海松江人。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学位,系我国恢复社会学后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上世纪80年代师从费孝通教授进行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曾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杂志原主编,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教授,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城乡社区、城镇化、农民工问题等研究。


代表作:《一场悄悄的革命》、《中国城市改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


思想者说:

关于人生


现在要我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话,我想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样一批人能够重新回到学术领域;没有导师们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就没有我们后来的学术成就;没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对知识的渴望,大概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三个“没有”就是我们这批博士生的真实写照。


关于农村


在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政策对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长期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歧视是所有问题的根源。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在关注民生的口号下调整各项具体政策。我们相信,这种政策性歧视消除之日,将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之时。


二月
孔飞力

(1933.9.9-2016.2.11)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Fairbank),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


代表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等。


思想者说:

关于中国


中国现代国家的规划是否能够超越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而获得实现?这是一个只能由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许多中国人相信,这是办得到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建制议程的界定所根据的将不是我们的条件,而是中国自己的条件。


关于学术研究


学术工作有三种:“第一等”的改变了领域的研究范式——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增进了我们的知识;然后是“第二等”,它们增进了我们对某一方向的了解,但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视域;“第三等”的用处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它们知道自己是否对这一领域感兴趣。


江绪林

(1976—2016.2.19)


江绪林,湖北人。199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99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攻读研究生,之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读博士。2009年起,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代表论文:《逾越政治:重思<理想国>》、《正义的康德式诠释——评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解释和严密化:作为理性选择模型的罗尔斯契约论证》。


思想者说:

关于当下


这庞大的极权帝国平日刻意浮现的是繁荣景象和数据;只有在震荡中卑微个体被抛入公众的眼帘时,才揭露出平常人尤其底层人那在默默中遭辗压、被遗忘而绝望的命运。此刻,那些呼吁改革的体面学者甚至都显得虚伪或表面:在这国决定未来的,将不是我们还不配的思想觉醒,而是冷酷命运的铁索轮回。


最后的话


饶恕我吧,赦免我吧,上主啊,请你开启希望之门;哦,正义…我接受……


戴煌

(1928.2.12-2016.2.19)



戴煌,原名戴澍霖,江苏阜宁人。新华社著名记者。1957年肄业于外交学院英语代训班,1944年参加新四军。戴煌历任苏北射阳县文工团团员、分队长、音乐组长,苏北文工团团员、文学组长,新华社军事记者、政治记者、机动记者,高级记者等。


代表作:《戴煌通迅报告选》、《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直面人生》等。


思想者说:

关于世界


人类大同的世界观,我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怎么达到人类大同的世界,我越来越看得清楚。我们过去搞的那一套是绝对走不到人类大同境界的。许多人口口声声是“为人民”,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小集团。


座右铭


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直面人生讲真话”,也是本人记者生涯的座石铭。


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1932.1.4-2016.2.19 )


安伯托·艾柯,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青年时期就读于都灵大学,先主修法律课程,后转向中世纪哲学和文学。艾柯博士毕业论文是关于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研究报告,这成为艾柯最早的学术著作。艾柯的学术著作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他在1959年发表的《中世纪美学的发展》一书奠定了其在中世纪研究界的地位。艾柯于1988年创立了圣马力诺大学新闻传播系,2008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人文研究高等学院名誉教授和主席。


除学术著作外,艾柯凭借1980年出版的《玫瑰的名字》进入世界文坛,并一举获得巨大成功。该书曾被翻译成47种语言,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除小说《玫瑰的名字》外,艾柯为人所知的著作还有《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等,他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为《数字零》。


代表作:《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改编为同名电影)、《傅科摆》(Foucault's Pendulum)、《昨日之岛》、《波多里诺》等。


思想者说:

关于人生


现实人生中,我们往往在音乐响起之后才迟迟进场,却又在胜负未见分晓之前便匆匆离席。知道开头与结尾,是会让我们更快乐呢,还是从此丧失了戏如人生的神秘与刺激?


关于阅读


假设一个文盲在我这个年纪去世了,他的人生是单一的,而我还有拿破仑、凯撒、达达尼昂(d'Artagnan)的人生经历。所以我一直鼓励年轻人阅读,因为那是一种使人博闻强记,发展多样性格的理想 方式。如果你多读书,那在你的人生结束之时,你就拥有数不尽的人生经历,这可是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极好特权。


三月

宁树藩

(1920-2016.3.6)


宁树藩,安徽青阳人。194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文系,1943年转学到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外文系,1946年毕业后回到安徽,在中学执教,曾担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主编。1949年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入复旦大学执教,从事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5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1986年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新闻大学》编委,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代表作:《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新闻学简明辞典》、《新闻学基础》等。


思想者说:

关于治学


我认为学问是没有止境的。做学问不能浮躁,把手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个解决。浮躁不行的,必须一层一层地不断地深思下去。这样的话,最后才能得到真理。而且这个真理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我还想,不但对我自己,还对有些老师提出要求,就是在前进的时候,你不要考虑我现在有什么优点,我现在还缺什么。任何人,包括所谓的鼎鼎大名的大师,都要思考,我现在还缺少思考。理论无止境,只有这样子才能真正做出学问。一定要冷静地思考:我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不要一有点小成就就不得了了。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

(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7.31-2016.3.13)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生于美国芝加哥。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和W.B.皮尔逊讲座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教授,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著述。他曾提出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


代表作:《逻辑哲学》(1971)、《数学、物质和方法》(1975)、《心语言和实在》(1975)、《意义和道德科学》(1978)、《理性、真理和历史》(1981)等。


思想者说:

关于事实


作为主观的价值判断和作为客观的事实陈述,对于如此的教条,实际上这样的二分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陈述并非是客观的,它与作为主观的价值判断是相互缠绕的,并且是不可分的。


谷书堂

(1925.10-2016.3.27)


谷书堂,山东威海人。1946年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学习,从1951年开始,任南开大学教师并作管理工作。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经济和谐论》等。


思想者说:


杨镰

(1947.2-2016.3.31)



杨镰,辽宁辽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1975~1981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工作。198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从1984年开始,数十次在新疆作实地调查与研究,重点是新疆(西部)人文地理,同时涉及新疆探险史、绿洲文明、环境与资源等领域。其父亲杨晦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2016年3月31日18时许,杨镰先生在吉木萨尔参加完会议,返回伊吾时,车行至巴里坤县时发生车祸,在送往木垒县医院抢救途中不幸去世。


代表作:《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元曲家薛昂夫》、《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新疆探险史图说》;论文《元佚诗研究》、《西域史地研究与〈坎曼尔诗笺〉的真伪》。


思想者说:

关于研究


我不是考古,也不是探险,我关心的不是古城的建筑艺术,不是佛寺的文物价值,而是它为什么存在,给了人类生存、历史发展怎样的契机。


四月

肖东发

(1949.11.28-2016.4.15)


肖东发,天津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后留校任教。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评为副教授,1991年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图书史、出版印刷史、参考工具书、年鉴学研究、出版经营管理等。


肖东发先生同时对于北京和北大有着深入的研究,主编了《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并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北大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肖东发就开展了“口述历史”的活动,保存了燕南园许多大师的重要资料,这些也是许多学子体会北大精神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他开始负责北大的“新生第一课”,给几千名新生讲大学精神与北大传统。


代表作:《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年鉴学概论》《出版经营管理》、《藏书中国丛书》等。


思想者说:

一塔湖图


湖光塔影,确实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


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


塔象征着思想自由,卓尔超群,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科学求真;湖隐喻了兼容并包,虚怀若谷,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缺一不可,暗合着北大人的精神品格。古话说“大象无形”。我们居然把充溢在师生间,原本无形的“北大精神”、“少年气象”、“风骨气韵”有形化了,与可视的燕园景观融在一起了。


杨鸿勋

(1931.12-2016.4.17)


杨鸿勋,河北蟸县人。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组织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主攻建筑历史与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园林,创立建筑考古学。


代表作:《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宫殿考古通论》等。


思想者说:

建筑考古学


建筑史是建筑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国建筑上万年的发展,靠现存的这点建筑物,怎么能说明问题呢!屋顶怎么变弯的?斗栱是怎么出现的?四合院是怎么形成的?砖、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等等,都是建筑史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都是现有《建筑史》书中找不到答案的。建筑史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现已无存的建筑遗址的复原研究,在掌握了足够的实物史料后,才能开展建筑发展演变,即所谓“建筑史”的研究。这就是说,“建筑考古学”是建筑史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要开展建筑史的研究,必须建立“建筑考古学”这个基础。


五月
杨绛

(1911.7.17.-2016.5.25)


杨绛,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倒影集》、《洗澡》;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思想者说:


关于信念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关于读书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关于家庭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芮效卫

(David Tod Roy,1933-2016.5.30)


芮效卫,生于江苏南京。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其弟芮效俭(J.Stapleton Roy) 也在南京出生,芮效俭九十年代曾任美国驻华大使。芮效卫曾经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


代表:英译本5卷《金瓶梅》。


思想者说:

关于金瓶梅


《金瓶梅》出版时间大约是1618年,如果你放眼当时的世界文坛,仅有的能媲美其质量的,只有《源氏物语》(1010)和《堂吉诃德》(1615)。而《金瓶梅》并不像其中任何之一,但它同样是一部包含了散文小说的众多功能,在以前的中国和世界文学中从来没有的复杂作品。

……


30年翻译完成之后,我感觉非常好,主要是因为我终于可以指着鼻子骂那些说我不能完成的人了(笑)。不幸的是,我在翻译完成时被诊断患上了卢·格里克病,所以我将把它作为自己的成就——如果我可以这么大胆地称呼它的话。


六月


吴建民

(1939.3.30—2016.6.18)


吴建民,江苏南京人。曾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外交界。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之后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2003年12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代表作:《正见民声》、《公共外交札记》等。


思想者说:

关于中国的挑战


有人问我,你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中华民族不怕多灾多难,就怕自己头脑发昏……什么时候会头脑发昏?取得成绩的时候……具体到今天来讲,就是保持发展的势头。中国今天形成的发展势头,是经过100多年奋斗才得来的。《孙子兵法》有“势”篇,如果势头丧失了想要恢复,谈何容易?要保持发展的势头意味着什么?必须保持开放的势头,必须保持对外合作的势头。开放的势头中断了,我们发展的势头肯定中断。


七月

李平沤

(1924.3.16-2016.7.14)



李平沤,四川仁寿县人。著名翻译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1958年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法文翻译,195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法文和英文翻译。1964年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法文教员、副教授、教授至今。


主要译作和著作有:《卢梭全集》、《爱弥儿》、《新爱洛伊斯》、《卢梭散文选》、《评梁启超的〈卢梭学案〉》、《法国散文选》、《互助论》、《社会命运》、《覃思集》、《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等。


思想者说:

关于翻译


翻译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文字技术工作;它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通商贸易和人员友好往来的重大使命。


陆谷孙

(1940-2016.7.28)



陆谷孙,生于浙江余姚。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复旦大学外语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自1970年起参加《新英汉词典》的编写,是主要设计者和定稿人之一。1986年11月份起,担任词典主编。主要从事英美语方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陆谷孙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共发表《幼狮》、《钱商》(合译)、《二号街的囚徒》、《鲨颚》等数十种文艺类及文评类英译汉文字200万余字,并发表《明式家具》等文艺类及电影类汉译英文字10余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共约60篇。他还发表过专论翻译的《翻译大忌:形式至上》《为‘翻译腔’一辩》、《“朴则近本”——写在<译林>主办的翻译竞赛之后》等论文,提出了最大限度吃透并真实转达话语、尽量保存原作风姿、不求译入语华美的翻译学观点。


代表作:主编《英汉大词典》,译有《幼狮》,撰有《逾越空间和时间的哈姆雷特》等论文40余篇。


思想者说:

关于精神


我觉得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精神上要做贵族,生活上可以草根一点。

一个好教师一定要有表现欲,我承认自己有表现欲,甚至“一腔老血还会激动”。


好多东西我都是受了莎士比亚的熏陶,他也培育了我孤傲的精神。我特别喜欢哈姆雷特的一句话: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八月

步平

(1948.7-2016.8.14)



步平,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至1992年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4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副所长。2004年11月至2011年9月,任所长。其间,2004年11月至2010年9月任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东北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执行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


代表作:《日本的化学战》、《阴魂萦绕的祭场——靖国神社与日本的军国主义》等,译有《日本在东北的移民》,主编《黑龙江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思想者说:


关于历史观


我们首先把事实搞清楚,在史观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度量大一些,应该有一个允许多元并存的观念,不能只是有一种历史观。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在讲完历史事实之后,就接着讲意义、作用、影响。这些内容,都有很大的主观性,你说有三条,我说有五,这行不行?你认为对。我认为错误,这行不行?学生有的时候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你非让他记这些东两,他觉得这很枯燥。把历史过程的前后联系搞清楚了,意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国外的教科书,和我们的不大一样。可能比较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


九月

杨敬年

(1908.11-2016.9.4)



杨敬年,生于湖南岳阳。1932年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1936年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师从著名经济学家何廉、方显廷等人。1945年作为第八届英国庚款留学生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早年曾就读于南开经济研究所,师从著名经济学家何廉、方显廷等人。1948年回国后,杨敬年开始在南开大学任教,曾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财政系主任。


代表作:《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人性谈》、《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国富论》(译)、《英国议会》(译)、《美国第一花旗银行》(译)等。


思想者说:

关于未来


我希望中国能够平安,全世界也平安,走和平、合作的道路。不要有战争,不要有暴力。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觉得现在的世界比过去好,而且一天一天往好的方面在走。这就是我挺高兴的。


魏振瀛

(1933-2016.9.5)


魏振瀛,河北威县人。1960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和系主任,以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1985年至1986年,他与佟柔、王家福、江平一同组成民法通则起草专家咨询小组,魏振瀛负责起草《民法通则》民事责任一章。此后,四位法学家被民法学界誉为“民法四先生”、“民法四老”。


代表作:主编《民法通则》、《民商法原理与实务》、《疑难合同案例研究》、《市场经济与法律》等。


思想者说:

关于民法典


民事立法不仅要描述社会,而且应当引领社会发展。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事实上《民法通则》在较长时期成了改革开放的推进器。未来的我国的民法典应当成为中国的“民事权利经典”,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推进器,成为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具。


叶秀山

(1935.6.4-2016.9.7)


叶秀山,生于上海。195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西方哲学,兼及中国哲学和美学,爱好京剧、书法并专著出版,业余时间以聆听西洋古典音乐为乐。


代表作:《前苏格拉底研究》(1982)、《苏格拉底研究》(1986)、《思·史·诗》(1988)、《无尽的学与思》(1995)、《愉快的思》(1996)、《中西智慧的贯通》(2002)、《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2003)、《哲学要义》(2006)、《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2009)、《学与思的轮回》(2009)、《启蒙与自由》(2013)、《知己的学问》(2015);艺术与美学代表著作有《京剧流派欣赏》(1963)、《书法美学引论》(1987)、《美的哲学》(1991)、《古中国的歌》(2007)、《说“写字”》(2007)等。


思想者说:

关于治学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读书、做学问的“时间”观念,看得比较重,不是我们觉悟高,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常说,我们这些人,“年龄不小”,“学龄却不长”;而“时间”似乎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倒流”,只有争取“前面”尚“未来”的,不使其再有过多的浪费。

……


这样,我就特别希望现在的年轻学者,要珍惜自己的大好时间,尽量多投入扎实的学术工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跟风”,注意区分“大风-大气候”和“小风-小气候”,不要为眼前的“风向”所左右,为眼前利益所驱使,时间同样花掉了,固然得到一时的名利,于学问收效甚微。


十一月
余纪元

(1964-2016.11.3)


余纪元,浙江诸暨人。1979年,余纪元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哲学,1983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古希腊哲学专家苗力田先生学习古希腊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教研室,并在职攻读博士。此后他留学意、加、英等国,1994年获加拿大格尔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7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随后执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


余纪元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古希腊哲学专家和伦理学家,学术研究涉及古希腊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和伦理学,并以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而闻名于哲学界。在古希腊哲学研究上,余纪元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并就亚氏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思想发表过多篇论文和专著。在中西比较哲学上,余纪元出版了《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一书,系统地比较研究了这两种德性伦理学体系的异同及其原因。此外余纪元还发表多篇论文,探讨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余纪元在个人学术研究之外亦热心于促进中外哲学交流,曾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的哲学分册。与牛津大学的尼古拉斯·布宁合作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为哲学学习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本详实可靠的工具书。


代表作:《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想国>讲演录》、《伽达默尔论柏拉图》等。


思想者说:

关于求学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很多人学哲学,结果找不到位子,就放弃了;有些人就觉得学西方哲学太难,就改行别的哲学了,后来即使能找到位子也不是很理想。我比人家幸运一点,我一直守在古希腊哲学这边,因为这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至于结果怎么样不需要预先多问。庆幸的是,受诸多师友的提携,最终的结果是,我想得到的都得到了。


陈映真

(1937.10.6-2016.11.22)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北县莺歌镇人。1957年他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5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面摊》,196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后进入辉瑞大药厂工作。1968年7月,陈映真被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等罪名逮捕,他和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林华洲等36人一起被捕,被称为“民主台湾联盟案”。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出狱后仍然从事写作,转趋现实主义,并且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等文章,与余光中等作家辩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陈映真陆续参与过《文季》、《夏潮论坛》等杂志的编务工作,1985年11月创办了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的《人间杂志》,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出版发行人。


代表作:《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中国文学史论》等。


思想者说:

关于写作


作为一个作家,更是如此。


我总觉得,文学毕竟要给失望的人以希望,给受到耻辱的人以尊严,给挫伤的人以安慰,给绝望的人以一点希望的火星。


12月
托马斯•谢林

(Thomas C.Schelling,1921.4—2016.12.13)


托马斯•谢林,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教学长达20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之后他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称号。2005年,谢林与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因“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促进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触及了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最重要的是,谢林指出,许多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来加以理解。诺贝尔评奖委员对他评价道:“这位自称‘周游不定的经济学家’,被证明是一位非常杰出、具有开创性的探险者。”


代表作:《国家收入行为》(1951)、《国际经济学》(1958)、《冲突的战略》(1960)、《战略与军控》(1961)、《武器与影响》(1966)、《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1978)、《透析能源问题》(1979)、《选择与结果》(1984)、《讨价还价、沟通和有限战争》(1993)等。


思想者言:

关于策略


人类生产力的一个可悲的原理就是毁灭易于创造。积数年心血建造起的房子可能因为年轻人一盒火柴的代价就毁于一旦,伤害人的权力——毁灭别人所珍视的东西,让别人承受痛苦与悲伤——也是一种谈判权力,它用起来不容易但是却被人们经常地使用。

刘仕毕法眼观澜,一个法律人眼中的现实、历史、灵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