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学期如何让学习更高效?来听这些优秀的岐黄学子怎么说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相信小杏仁儿们已经调整好状态,元气满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如何兼顾学习和临床实习?如何做好科学研究?

官微也采访到了几位优秀的同学,他们或专注于中医经典学习,或潜心中医药科学研究,或专注于临床实践。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体会吧!

01

个人简介


于中阳,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21级博士,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级岐黄国医班。雅思6.5分,担任Nanotechnology期刊审稿人(SCI:3.9分)。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目前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曾获博士国家级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本科优秀毕业生,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主持东方医院与中科院理化所横向合作课题、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课题、青苗学生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IF=4.7)《Medicine》(IF=1.9)

在PROSPERO上以第一作者注册meta分析2篇,作为第四发明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谈及“科研”,于中阳感触颇深。“第一次接触到科研,是在大一跟诊时了解到一些罕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同时也想要深入去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由此开始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中阳最早受翟双庆教授的指导,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并结题临床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在之后的学习中,他结合肿瘤科临床实际需要,申报并结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产出成果“中医防治肿瘤化疗副反应日历”。回顾自己科研路上的经历,于中阳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做大学生基础科研项目时负责动物实验上细胞的提取干预以及送检的过程。“当时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我没有太多经验,便将这三个步骤安排在了同一天完成。但是每一个步骤进行的时间却出乎意料地长,因此实验进行得非常仓促,没有得到最终的理想结果。”这也让他意识到,做科研首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设置实验方案需要更加精细化。细节决定成败,更是决定了科研之路的持久性。在此之后,他都会选择先与了解相关知识的同伴沟通,向老师学习交流,做好预实验及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于中阳认为,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同学而言,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找寻方向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当下生理学以及病理学前沿接触和深入了解的过程。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可以搜集并列举出其分支下的研究热点,查找相关的文献写成一篇较为完善的综述,这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于中阳认为,拥有良好的逻辑方法及思维习惯十分重要。而在逻辑关系确立以后,我们更应该有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轻言放弃的毅力,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去迎接挑战。


 “非常有幸可以在北中医学习中医,是北中医提供给我做自己热爱的事的机遇,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科研团队帮助我们解决了科研路上的难题”。

02

个人简介


王瑞婷,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博士,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岐黄国医班,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曾获新奥新生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新奥飞跃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荣誉。曾参与两项国自然课题、一项横向课题、一项教育课题。主持一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课题、参与完成两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课题、参与三项校“橘井青苗”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 1篇。


回顾自己学习和科研的经历,让王瑞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参加“橘井青苗”课题时,所在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对待每一项实验过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在其他同学遇到棘手问题时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当时对于实验方法和技术我还是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的,有很多技术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也有些畏惧动物实验。但正是课题组里这种良好的氛围以及自己内心对科研的热爱让我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在科研路上走下去。”


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科研与创新,王瑞婷认为,科研路上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当我们着手去做一个科研项目时,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找充分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的思维也不能因此而固化,要有勇气和热情探究未知。科研从来不是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它需要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奉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的关系,王瑞婷认为,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比如可以提前下载好论文需要参考的文献,在空闲时间阅读等。


王瑞婷说,“北中医给予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平台,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领军院校,北中医的强大师资力量也助推一大批怀揣着梦想的青年学子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知的挑战”。

03

个人简介


张耀夫,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全国第二届伤寒大赛医院组全国第一名,首届中医经典传承大赛预赛、半决赛全国第一名,决赛全国第二名;我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竞赛一等奖、四大经典知识竞赛一等奖、《黄帝内经》知识竞赛一等奖;校首届十佳大学生(名列第一)、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主持校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编专著6部,以一作或共同一作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3篇,单篇最高IF:8.9,北大核心7篇),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入选全国2021年度互联网+中医医疗领域百强医师,肾病科top20。

在忙碌的临床科研中,他是如何安排学习生活呢?本科阶段他就经常在假期提前自学。研究生阶段的规培和科研占据了生活中不少时间,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时间规划,利用空闲时间看书、看文章,找到碎片时间背书、看口袋书。力争“和自己抢时间”,一切以学习为主。在规培与科研里学习西医,在跟诊与看病中锻炼中医。熟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思路,通过临床总结,多思悟,从总结中实践,再于实践中思悟,最终建立自己的临床思维框架。做到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广拜名师,善思多悟


对于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张耀夫认为,主要是多看多学。科研方面首先要多看文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先请教老师和师兄师姐,以自学为主,可以网上寻找课程资源先了解相关领域,再深度挖掘。论文方面,首先要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在相关背景下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深度挖掘古人经验、探讨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等等。定下题目后,就多借鉴已经发表的论文类型和文章写作格式,多写多练,不断修改打磨。


张耀夫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对张耀夫而言,学习中医不仅是为了救危渡厄、普济含灵,更有着传承的责任。这一路走来,支撑他砥砺前行、不断奋进的就是学习中医的初心。小时候常听长辈讲家里的故事,他最喜欢听的就是祖辈行医的故事。他经常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继往圣之绝学、佑百姓之生命。如愿就读北中医后,他渐渐发现自己身上又多了一种无形的责任。学好中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家庭的责任,更是为了不辜负自己北中医人的身份、职责与使命。


推 荐 阅 读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这支团队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2-22 特稿

重要!北中医考研初试成绩公布

2-21 特稿

开学啦!小杏仁er们开启“狂飙”模式

2-20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岐黄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编辑 | 李维嘉 郜子涵

排版 | 程思怡

给北中医点个“赞”,再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