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39摄影奖”一个由个人发起的摄影学院奖为何成为焦点

新媒体中心 人民摄影 2022-05-22


一个以摄影术诞生的时间为名的摄影奖

一个诞生不到一年的摄影奖

一个由个人发起的摄影学院奖

一个首奖仅有1839元的摄影奖

火了!!!

发起


“1839摄影奖”是首个由个人发起的摄影学院奖,这个针对高校学生,奖金只有1839元的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具有非常高的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这对于推动和提升高校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立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以专业评论、展览等方式加以推广,进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生摄影创作的健康发展。 


呈现




近日,一个诞生不到一年的摄影奖项获得了业内外的关注,“1839摄影奖”以摄影术诞生的时间为名,是一个由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该奖项面向全国在校高校生,以高校摄影专业负责人推荐和个人报名两种形式召集参赛作品,邀请知名策展人、出版人、研究者、批评家、艺术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首奖的奖金仅仅只有1839元。 


“1839摄影奖”的发起人董钧认为,奖项的初衷“既回溯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从评选结果看,此次征集来的作品的质量远远超出期待。这个奖项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一方面虽然是个学院奖,但比赛的征集方式却兼顾了社会和学院两个方面,受众相对较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邀请到的评委,不仅在摄影领域拥有影响力,很多人本来就十分跨界。这也是中国摄影界的一次去中心化的尝试。


我们处在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拿出手机或其他相关电子设备就可以用摄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那么,在今天摄影术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图像又有哪些新的含义。这个奖项,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进展和摄影专业的意义。 






评述

“1839摄影奖”是年轻摄影人获得专业话语权的一个平台@舒阳(策展人、评论人)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摄影奖,要么从属于官方的机构,要么专属于某一种摄影类型,甚至成了某一类小圈子玩的自摸游戏。评奖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评委决定了奖项的结果。因此奖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专业话语权的垄断。“1839摄影奖”的两个发起者——西安美术学院摄影教师董钧与自由摄影评论人海杰——以纯民间个人的方式设立面向国内高校在校生的摄影奖项,体现了国内年轻一代的摄影人渴望获得更多的专业话语权。这个奖的首届评委很多是80后,能够通过评奖提示国内在摄影领域知识结构相对年轻的创作趣味。现在国内高校在校生大多成长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中,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影像的方式,不同代际知识结构的差异很难形成以往国内关于摄影的某种集体学术共识,多样的摄影价值判断会为摄影拓展新的实践空间。


“1839摄影奖”更是个通道@海杰(评论人、1839摄影奖发起人)  1839摄影奖起初是想面向社会征集,但最后我们还是把它定位成一个面向国内高校的比赛,也是想基于高校庞大的群体没有一个专业的摄影奖项的处境,既提供一个出口,同时也能发现一些在创作上有自己较为独立想法的人。通过这次投稿和评选,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参与度和水平,我想我们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对于高校学生的创作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低估,原因是不了解,那么1839摄影奖恰恰开放了这个通道。下一步我们想把本次入围的30个人的作品落地,做一个展览,尽量在学术上引发一些讨论,因为大部分摄影奖做完就没有下文了,我们不想这样。下一届在评委结构上将尽量做到评委不重复。今年我是评委,明年我将做些组织工作,邀请另外的资深摄影人做评委,也会邀请一些在艺术行业有开阔视野和经验的评委,这样会对评奖结果有适当的影响。有不少人给我们提建议,说把毕业两三年的学生也纳入评选准入的条件,我们还在论证,还有对于海外留学生能否参加比赛也在考虑。


年轻一代用摄影回应时代@张晓(艺术家、1839摄影奖终评委)  1839摄影奖是一个完全由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因为评委无法集中坐在一起,所以整个评选的过程也采用了当前最为高效的微信群方式来进行筛选和投票,最终经过数轮投票,王翰林全票通过获得大奖。我觉得这个摄影奖给中国所有的高校在校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那些经过独立思考和真诚创作出来的作品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在看作品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在校学生作品,也着实令我惊讶。相比于我所处的那个学生时代,当今的学生作品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枷锁,更多地偏向于自我的表达和对个体的探索,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吧。


学院是非常重要的传承系统@林简娇(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是在传承中完成的,而学院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相对正规完整的学院教育、学术研练和师承关系,关注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追求专业的技术品质、真实的情感流露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与资本及其所带来的浮躁美学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新技术、新媒介迅猛发展并且急速切入人们生活的年代,密切地关注社会和时代的议题,敏锐地感知其中影像呈现方式的变化,是专业摄影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点命题。“1839摄影奖”为国内高校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年轻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体现了学生们对摄影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媒介发展的敏锐感觉,展示了作为年轻一代多维度的思考能力和视觉思维表现能力。


坚守理想才能带来希望@杨赫(1839摄影奖高校推委)  2019年1月,海杰告诉我和董钧准备策划一个摄影奖叫1839。我顺口问了一句为什叫1839,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身处摄影的我们,可能已经忘却她很久了。海杰和董钧做过很多次评委,经历了无数次的展览和摄影大赛,见证过很多年轻人的成功,也看到许多成功所带来的偏离甚至是背道而驰。在我看来,他们是在用一种朴素、直接的方式提醒年轻人和从事摄影教育的我们,我们曾经深爱和追求的东西也许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首届1839摄影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愿意坚守理想的年轻人、艺术家、学者和教育从业者,这是最令人兴奋的地方。1839摄影奖也许能够像1839年摄影的诞生一样,为我们带来新的开始和希望。




获奖作品


大奖:内啡肽的火焰(节选)

中央美术学院

王翰林


人类的幻境都源自于对所见物的想象。

雷蒙德·穆迪的著作,关于濒死体验的故事,我重新制作了封面并制作成册,内页全部为白纸,因为里面讲述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内啡肽的火焰

急性播散脑脊髓炎

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并走向那道白光

脑CT红灯

关于父亲一个人的梦境


作品介绍:这是一段关于我的家庭的悲痛记忆。父亲在医院晕迷一星期后醒来,告诉我这一星期里发生的故事和他看到的幻境。通过对父亲的手记和病历的研究,我试图去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评委周琰点评作者使用多种视觉图像,与多样的真实与虚构文本构造并呈现了父亲濒死状态下灵魂出窍的幻境经历,和相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现代科学与医疗体系以及家庭与社会联系的层层交织网络。在参赛的作品中有代表性。而在对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对科学、哲学、意识、信仰的触探中,作者突破了具体的现实层面的观照,将对个人与其生命网络的感知认识延伸到洛特雷阿蒙所说的“沉思个体生命也就是在其中发现族类历史的经验”。



优秀奖:罅隙(节选)

南京艺术学院

王思语


作品简介:长久以来,我对于一个背影,对于他的存在,我并没有太深刻的记忆。我并不没有忘记。只是背影已如此遥远,像罅隙一样捉摸不定。

评委言由点评:这是一组视觉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作者在展览呈现上做出的努力及成果。也希望作者通过这次的入围重新洗练语言,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立意和概念。



优秀奖:肖像(节选)

广州美术学院

杨柳


作品介绍:一系列视觉上模糊不清的人物形象是我长期收集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众墓地里,墓碑上的遗像。我使用“∞”(无穷远)焦段进行深度虚化拍摄,这样更加接近于死亡的真面貌。在死亡面前,没有谁能拥有特权。

评委郑梓煜点评:杨柳对于婚礼与死亡等议题的思考,建立在对图像的抽象经验之上,使用无穷远焦段对于公共墓地遗像的深度虚化,体现出她对于议题和图像转换具有的比较独特的认知和能力。



优秀奖:盼回音(节选)

天津美术学院

陈柏行


作品介绍:《盼回音》是我已逝世的父亲写在照片后面的一首诗。在父亲去世五年之后我读到了这首诗,常年在外地读书的我与父亲之间似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我也开始去探索这段我最不想提及的往事。

评委郑梓煜点评:由父亲生前的一首诗触动,陈柏行开始追溯与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作者打通了家庭相册、文字、遗留物、摄影、文稿之间的屏障,润物细无声,情感绵延又刺痛,令人动容。节制使用现成品,却不玩弄现成品,平静不煽情。整组作品呈现出借用自己和父亲的共同喜好——摄影——来进行隔空交流的情感秘境,尤其动人。



优秀奖:二进制风景(节选)

吉林动画学院

董福临


作品介绍:这组作品最开始的时候是受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游戏截图师”的影响。这个职业通常是作为游戏厂商的测试员,在游戏推出后通过对游戏的截图保留游戏内的Bug或者通过“拍摄”游戏内的风景来辅助游戏的宣传。后来开始在网上搜寻有没有其他的作品,后来看了两篇公众号里的文章对我的这组作品产生了一个初步的影响。

评委董冰峰点评:印象深刻的是作品是从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和较为本质性的把握而得来。这些闪光的特质,都反映在作者对于周遭生活“考现学”意义上的关注,以及在技术和媒介迅速更新进程中个体与“生活-存在”的复杂感受中,被揭示放大和暴露出来。由此观者可以获得一种自由思考的想象空间。



优秀奖:蜃景(节选)

鲁迅美术学院

郁星月


作品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也在不断向外围扩展以及规划,创作采用了拼贴旧房子的形式,穿越语言界限,创造出一个新的建筑,它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个建筑。类似巴别塔外形似的建筑,主要是想表达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沟通,敞开心门。

评委海杰点评:郁星月的《蜃景》,将城市里的临时住所拼贴成难以沟通的巴别塔,这是个隐喻,同时也是个现实的直指,未曾修饰的民工工棚、彩钢瓦封顶的简陋居所,甚至是废宅等荒芜的空间被整合在一起,却成为城市化景观中最沉默隐忍的废墟蜃景。



优秀奖:内部的风景(节选)

天津美术学院

于京鹭


作品介绍:我的创作选择我的长辈的家庭来进行拍摄,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本身就很好奇长辈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在我拍摄的过程中,用我视角来观看我家乡人的审美。

评委郑闻点评:家庭私人空间对于作者于京鹭的长辈那一代人来说,更具有特定时代的公共视觉与审美习趣,作者用驾驭力较强的镜头语言,展示出那一代人私人空间中的浪漫与诡异,与其说是内部个人审美的风景,不如说是外部群体意识与记忆的风景。



优秀奖:日记(节选)

鲁迅美术学院

刘重言


作品介绍:作品使用高感光度135黑白胶卷,加温冲洗营造出黑白高对比粗颗粒感的图片效果。风格上受日本街头摄影影响,以镜头代笔,用35mm定焦口袋胶片机记录日常生活里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

评委言由点评:作品以非常传统的黑白胶片摄影来记录日常生活。尽管在语言上并无新意,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作者对此类摄影风格信手拈来,也可以猜到到作者对相机的把玩已非常熟练。



优秀奖:2096(节选)

四川美术学院

万亮莹

作品介绍:性侵,这是近几年来出现频率极其高的一个词语。从2013年到2018年,媒体报道的性侵事件有2096件。然而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性侵事件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我接触她们,了解她们,听她们讲述那些残忍的故事。她们每个人在遭受了这样的事情后,内心依旧干净如初。就像照片一样,就这样干干净净,用最简单的画面告诉我们最复杂的故事。

评委海杰点评:美好之物,如何变得恐怖,成为力图忘却的媒介?作品《2096》用简洁的镜头语言,充满惊惧和疼痛的创伤记忆载体,结合玩具、人的背影、文字叙述展示的是一个个遭遇“性侵”的女孩的记忆。在她们的记忆里,它们既是证物,也是隐匿之物。



优秀奖:无意识群体作为对象(节选)

鲁迅美术学院

马壮


作品介绍:作品围绕高级个体与无意识群体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影响与受影响的关系展开。作为无意识群体,从最开始的不情愿被统治发展成为强迫性契约再到自愿性契约,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否可以被解释为高级个体统治形式的高级化?

评委张晓点评:马壮的作品是丰富的。他很好的利用了摄影这种媒介,但又不局限于图像本身。他把图像放置到一个类似于多图层文件的最下面一层,将其作为一个底色,然后在上面叠加很多主观的表达。同时他也向下放置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从而指向更大范畴的无意识集体。



优秀奖:移传记(节选)

天津美术学院

张伟杰


作品介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我通过重新篡改与整合的方式,衍生成一系列看似真实但实际荒诞的图像,试图搭建一个“理想化”的舞台,探讨日益媒体化的网络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转变,及其身份存在的问题。 

评委海杰点评:对网络图像进行选择和改造,利用图像蒙太奇的手法,重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身份和消费情境下的信息错位,这些身份通过拼贴所构成的微缩景观进行展示,体现在个体的运动、休闲、消费、度假、日常等诸多方面,但同时,里面明显的信息错位会让观众思考,置换文化背景造成的荒谬的图像与信息交错之下的图像殖民,是否正是网络社交媒体的迷幻写真?


统筹|侯思远

编辑|王 华

美编|盛璐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