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试周,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7-11-08 唐敏婕 王玉捷 中国大学生在线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大学里流传着一种考试周戏言:“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换句话说便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大学考试前一或两周突击复习备考,企图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复习来填补平时学习的漏洞,这种考试周突击行为不再鲜见,甚至一度成为大学考试的常态。


步入大学,由于学习环境的自由宽松,课外活动的丰富,很多大学生慢慢放宽了学习要求,“60分万岁”、考前突击更是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随着教师资格证、四六级考试等“考证热潮”的兴起,很多人选择突击复习考证,但短时间内“填鸭式”的复习并不能让知识百分百的吸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呢?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在这场考试周“狂欢”中看到很多影响因素。考试观念、考试形式、考试受众的脱轨都为这场考试周“狂潮”添了一把火。


1

期中期末“紧逼不放”


考试观念的畸形发展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明显,“60分万岁”“高分得奖学金”的两极化观念越来越极端。本来是检验学习成果、监督和反馈学习地考试在大学校园里开始变了味,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对学习成果评定和奖励作用,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功利化倾向。在不合理的考试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习地目的变成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周突击复习,以达到短期投资的目标。于是,为考试而考试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选择,但这样却在无形中让考试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

  一临近期末,学校的图书馆就爆满,连咖啡馆都不放过。一大早起来就是为了在图书馆占位置方便自己一天的学习。在电影《小时代》中期末考期间咖啡馆爆满,已经挤到“没朋友”的场景就可以窥见如今大学考试周图书馆的样貌。


“老师,画个重点吧!”每当考试周来临总会有学生向老师“取经”,老师考前定范围、画重点,降低考试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考试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滋生了同学们投机取巧和“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考前单纯地强化记忆、复习重点会让知识难以平衡吸收,而这种“重点式”复习记忆时效性短,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知识。


2

各大证件“奋起直追”


随着教师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考证热”的来袭,越来越多的学生收起平日的懒散,开始每天泡图书馆,整日整夜的复习,可这看似热闹的考试周背后却是一种“伪复习”,真正合理的复习应该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序进行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是被简化为一两周的“突击战”。



“我的天!怎么就只有几天了,我要开始背单词了。”于是才开始看书,才开始写试卷,在考试前匆匆看几个作文高级句型就上场。过了,就欢天喜地,谢天谢地;不过,就哀嚎不断,来年再起。说是复习,其实并不是“查漏补缺”,而是“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乃至“开天辟地”。


同时,目前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书面式、一次性的考试成为考核的主要形式,加之考试内容的涉及面窄、死板导致学生们在考试前多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手段,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消退的时间很快,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考前突击,便慢慢形成了所谓的“考试周”。



考试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是学生学习态度、方式的群体展现,而它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畸形考试观。我们应该合理对待考试周,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弱化“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重视日常学习的效果检验,发展考试形式的多元化……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即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合理对待考试周不仅是大学生,更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命题。


凡是有考试、有学生的地方,总会出现考试周现象。对此我们无需消灭、杜绝考试周的出现。用合理的考试观念、态度去对待考试,尽力去削弱“考试周”现象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往期精彩



本文编辑 | 唐敏婕 王玉捷 丁明阳 曲迎雪 王远亮(山东理工大学)

值班编辑 | 陈林昊(沈阳城市学院)

审校 | 刘小琪(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张远(临沂大学)

责任编辑 | 盛楠 

你的点赞↓↓就是对小中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