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回母校丨钢铁未成强国,同学仍需努力

小中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1-10-08


今天,小中为大家推送的是钢铁冶金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2016年4月22日参加北京科技大学“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精彩片段。




崇尚科学、爱国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



徐匡迪


钢铁冶金专家


195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研究


研制成功SGDF型喷粉罐获广泛应用;研究成功高纯度油、气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新日铁公司采用;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


主持制定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永无止境的探索,遵守科学道德




徐匡迪:

第一,我想讲一讲科技创新是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如果没有科学的精神,不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国家是不可能跨越这个坎。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绝对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老科学家在这方面都有想法,比如原来浙大校长,后来做过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他反复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淡薄名利,要永远为真理奋斗。因为所有科技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不断地努力去发现各种客观规律,并使之造福人民。最重要的一句话: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精神,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什么东西,或者得到什么宝藏。是非是对和不对,科学是问是非,不讲利害、对我有什么好处。不是买股票,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我能不能赚钱。当然,除了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外,科学家也必须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各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理想精神准则。中国的古代知识分子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自己职位在什么地方,都要把国家放在最前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科学工作者要永无止境地探索,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做一辈子这个事情,而且可能没有明显成绩,但是你还要做下去。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第三个我想讲一讲,除了要有奋斗精神,要有伟大的抱负以外,遵守科学道德,学术行为规范,是科研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的基本素质。


2



把知识准备好、身体搞好,

还要做社会工作



徐匡迪:

要我来给大家在人生规划方面支招,就是你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一切,像施老说的,做好现在所做的一切,做好能做好的一切,把这些都做好。在学校里把这些课程都学好,不要好高骛远。另外,要把身体锻炼好。当时钢铁学院的一个特点是体育,我当过学生会体育部长、学生会副主席,一入学就是体育积极分子。把身体锻炼好,全面发展。马约翰也在这里做报告,说每天锻炼2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那时,钢院有两大特色,第一个就是每天下午3点后,田径场上400米跑道和王府井一样,根本都挤不进去,都是跑步的人,后来高院长说再造一个。当时八大学院只有钢铁学院有两个400米跑道,大家下午都去跑,去锻炼。



把知识准备搞好,把身体搞好,还要做社会工作。(这是)我觉得我在钢铁学院除了读书外最大的收获。读书不是最好,但属于比较好的。当时有些学习比我好的人不做社会工作,我也不是竞选来的,也是组织上安排的。但是做社会工作是你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锻炼,在学校看有没有机会做义工,想办法接触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将来能够组织好团队,能够做好工作。


3


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脑袋的




 


徐匡迪:

我想用刚才袁隆平院士的讲话: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脑袋的。我自己生活里有这个体会。当然,我也是非常幸运的,碰到了改革开放。但是我跟你们说一点,我在大学是学俄语的,高中学了两年英语,最后一年又改学俄语,大学考试的时候,有两份考卷:英文、俄文,外语是可以选的,但是都没有学好。我自己学外语是在五七干校里面学的,当时从苏联过来的苏联科学院、苏联研究院的通报,相当于我们的学报,没有了,不给我们了。而英美的杂志因为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影印本还是有,我想今后肯定要学英文。但是我在五七干校没办法学,就去买了《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请我们五七干校里面的英语老师教。我读不准,中文的《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我都背熟,书可以对照,让他们教我,纠正我的发音。所以回去以后,1979年要派留学生访问的第一次考试,我就预备通过了,不是正式录取,叫预备录取,等了大半年,后来就到英国去了。




徐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

“钢铁未成强国,同学仍需努力”。我们现在是钢铁大国,但不是强国,成为强国还需要同学们努力。

2016年起,教育部关工委先后联合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院士回母校”活动。4年来,“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百余位两院院士相继受邀回到母校参加“院士回母校”活动,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分享治学做人、敬业报国、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故事和感悟,用亲身经历为在校大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为使更多学生感受到院士强大的人格魅力,教育部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栏目,5月11日起,每周同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媒体平台(网站、微博、微信、喜马拉雅等)陆续推送1位院士的精彩片段。


网站

微博

微信

喜马

拉雅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就把中国大学生在线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中国大学生在线”,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中国大学生在线

来源:教育部关工委(ID:jyxtggw)

编辑:李梦瑶(辽宁科技大学)田润(湖北师范大学)

美编:何建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整理:于蕾 苏欣颖 李梦瑶(辽宁科技大学)

责编:盛楠

审核:李玥玮

和小中

“院士线上讲堂”点1000个(在看)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