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一数,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上小学时老师总是反复提醒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分自然段并且段首要空两格不然考试的时候是要扣分的


于是小中想都不想就把这个习惯养成了但是第一次真正深刻理解空两格的作用恐怕还是在作文方块纸上当时给小中恨的呀……


为什么一定要在段前空两格?这个规矩是怎样建立的?欢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学》


永不消逝的留白



根据小中多方探究段首缩进的来源可不止一个说法


有点儿靠谱的理由


现在留白是由以前不留白发展而来的



我们古代的文言文中原本是没有分段、空格这种规矩的更没有首行的概念大都是一写到底连标点都懒得用


就像酱紫▼

《四部丛刊》高等教育出版社


所以我们现在读文言文原本时往往一头雾水、苦涩难懂不过在特殊场合比如提到尊敬的人或物文中就会加上空格起到提示作用




不过,犀利的你一定会说以前的书写方式和现在差别太大了这种理由真的能站稳吗?


一个特别靠谱儿的理由


爱钻研的小中再抛出一个观点!中文的段前空两格来源于西文的段首缩进在早期的西方文章中文字并不直接分成段落往往会使用「段落符号」来表示分段这个概念



这种记号是由专门的工人在排字印刷结束后标记上的因此排字工通常将每段开头空下来留位置给分段符号



但是负责做记号的工人经常任性地缺席……



于是人们惊喜地发现即便不加符号段首前面保留空格也可以作为分段标记这就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段首缩进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文也开始有了分段但此时并没有统一的缩进格式怎么缩都行在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提出了对汉字“竖改横”的主张



1919年胡适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开始改变传统的分段格式在《附则》中规定“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进一步规定“文在十行以上者,应酌量分段其有意义自成段落者虽不满十行,亦可分段首行低二格写,次行以下顶格写(分段者,逐段如此)。”

为什么是两格为什么不是五格目前并没有资料来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可能是从排版印刷美观优化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制定的方案与文章内容基本无关

新中国成立后横版汉字得到了大力推广1952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郭沫若提出了中文自左而右横行格式的建议


1955年元旦《光明日报》正式从竖版汉字更改为横版并用横版汉字发表了《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字


至此后横版汉字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现代文章沿用的首行缩进的形成过程



为什么现在很多文章不再段前空格


网络数字时代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进行阅读不用小中截图你随手打开微信关注的公众号看一看大部分文章的编排都没有段前空两格了



内容为主,样式为辅现在排版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即使不再段前缩进一样可以通过调整段间距、加入插图等方法来实现段落的区分


另外手机屏幕的大小也不同于传统纸张在排版上放弃缩进采用两端对齐的方式有时往往更简洁,更统一

当然这也还是要看制作的风格很多编辑依然延续传统的排版理念坚守着段前空两格不动摇就比如小中吧



关于段前空两格的由来大家这下明白了吧那么,本期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啦古德白


向这29名功勋党员,致敬!


你连公务员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想进编制?


以前我以为,后来我发现



中国大学生在线

来源:首都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咬文嚼字、知乎、TheType网、古文化常识

编辑:简奕晗(厦门大学)

责编:张宸

审核:李玥玮

和小中一起

“段前空两格点1000个(在看)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