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是自己填的,专业是自己选的,人生的关键选择,爸妈好像给不了我建议……🥺
结合自身兴趣选的
现在学起来也还算开心
而我……
填志愿的时候问爸妈,他们说
“不然去学计算机?你表哥就是学这个的”
可是爸爸妈妈,我是文科生啊……
最后自己各种翻书查资料
稀里糊涂地填了志愿
结果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
就业方向也不是我想要的
到底是升学还是就业?
升学的话
考哪个学校?报什么专业?
就业的话
我是考公还是直接找工作?
那我又该去哪找工作呀?
(唉,真是纠结啊)
缺失引路人为何就“心里没底”?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何会觉得“心里没底”,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可能有三个。
一是缺乏自我认知。不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和潜力,对自己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不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就会使我们在做选择时感到迷茫。
(注:自我效能感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二是缺乏经验。面对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大学生们可能会缺乏基本的认识,缺乏尝试的勇气,从而在选择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是受周边环境影响。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模式导致我们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学习或做出决策。当进入到身边父母亲人已经无法再为我们提供指引的新阶段以后,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会让我们面对很多选择时无所适从。
我们如何寻找引路人?
若无引路人,便做探路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总是奢望别人会替我们做好每一次决定,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勇敢地迈出步伐,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科研训练,那就先认真学习每一门专业课、努力写好每一篇课程论文;如果你不知道该选择在哪里就业,那就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习实践,尝试不同的职业方向,才能真正拿捏自己的就业选择。
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便只能被动等待;而当我们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会勇敢奔跑。更神奇的是,当你专注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停止内耗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些不可控的事情也都往好的方向在前进。
亲爱的你啊,别太焦虑啦
我们都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成长和蜕变
我们无法预知最好的选择
但却可以选择自我改变、调整和突破
直到把每一个选择都做到最好
请永远不要为之前的选择后悔
也不要美化你未选择的路
当深刻理解既往不恋
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
“你”就是自己一直在找寻的那个引路人
大家在做某些决定时
是有人在身旁出谋划策
还是自己独自摸索呢
快来评论区和小中分享你的故事吧
真心建议!找工作不该吃的苦别吃,试试这些渠道,官方出手,岗多靠谱🤩
“不要影响我给中国造导弹!”小朋友,上了大学可以考虑一下这些专业呀🤭
如果大学专业有自己的学士服,你的学士服应该是……
中国大学生在线
指导老师:吴希媛(南京师范大学)
策划:陈荣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文字:吴希媛(南京师范大学)侯宇航(吕梁学院)陈荣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排版:赵家悦(浙江大学)
美编:陈荣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责编:顾田君
审核: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