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新办举行防汛救灾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8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和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介绍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政策例行吹风会的还有:自然资源部地质勘察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先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先生、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先生、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周学文先生作介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四川考察时,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今年入汛时间早,暴雨的过程多,局地灾害重,雨情、汛情、灾情主要有“三多三重一降”的特点。


一是强降雨过程多,雨区高度重叠。入汛以来,我们国家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的暴雨过程,华南及福建等地偏多了两成到一倍。广东、广西的降雨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粤中、桂北、闽北降雨量超过了1200毫米。近日,今年首个登陆的台风“暹芭”及其环流云系又给多地带来了大范围的强降雨。


二是超警的河流多,珠江流域汛情重。今年全国48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有40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3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珠江发生了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北江发生了特大洪水。


三是工程险情多,山洪地质灾害重。湖南、广东等地有11座中小水库发生了险情,江西的乐安河、信江部分江段堤防漫顶、滑塌,广东的韶关、英德等市受淹比较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多发重发,仅6月份就发生了4000多起,地质灾害的死亡人数占到自然灾害的近一半。


四是灾害损失重,人员伤亡大幅下降。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2180.5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647.6亿元,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23.9万人次,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40人,跟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7成多。


面对汛情灾情,国家防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责任落实。国家防总汛前公布了2288名全国防汛抗旱的行政责任人,督促落实各级的包保责任,推动责任体系一直延伸到村、社区,要求各级防汛责任人熟知所承担的防汛职责,深入到一线和管辖的责任区域,落实防汛救灾的各项措施。


二是突出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国家防总对七大流域17个重点省份开展了“线上+线下”的督导检查,督促解决风险隐患查不出和查出后整改不到位等问题。各个地方通过实地检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易涝区等重点部位,建立了问题整改的清单,实行动态销号。


三是突出抓好预警和响应联动。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及时组织各地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重点解决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不联动、预案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的“叫应”机制,重点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


四是突出抓好防洪工程的调度。水利部和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2160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537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的效益。在应对珠江流域洪水期间,调度西江、北江等骨干防洪工程,有效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


五是突出抓好抢险救援救灾。国家防总启动调整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10次,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救灾应急响应5次,派遣了31个工作组、专家组到一线协助指导,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灾区紧急调运约2479万元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应急管理部门前置抢险救援力量,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有效地处置各类险情。出动消防救援队伍5.62万人次,营救疏散转移被困群众3.12万人。


当前,全国防汛工作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关键期,预计7月到8月,我国北方地区和华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涝灾害偏重,新疆、华东、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气象干旱,预计登陆台风以西北行为主,同时北上登陆的可能性大。南方地区前期汛情较重,水毁工程多,后期仍然有较强的降雨和台风的影响。北方地区防灾基础薄弱,多数没有经受过大洪水的考验,必须高度警惕。防汛工作面临着南北双重压力,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下一步,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落实落细防汛救灾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江河洪水的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防范、水库的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谢谢。


寿小丽:

谢谢。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咱们国家马上要进入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防汛关键期,目前国家防总作出了哪些部署安排?谢谢。


周学文:

好,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七下八上”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一般都是指7月的下半个月到8月的上半个月。这个时期是我们国家防汛的关键期,经常会发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加突出。


实际上,我们近几年几次大的灾害都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2012年的7月21日北京,2016年7月19日河北邢台,以及去年的7月20日河南郑州这三场暴雨灾害,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


刚才我对主汛期的防汛形势和我们已经开展的工作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我想,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着重从五个方面来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主汛期的防汛抗旱工作。这里面,我想要突出几个字:一个是实字,一个是准字,一个是早字,一个是快字,一个是细字,从五个方面做好我们的工作。


第一个是防汛责任要突出实。进一步夯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督促各地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的防汛包保责任。各级责任人要掌握风险隐患,熟悉防汛的预案,知晓职责任务。防汛的关键时期,要有党政负责人坐镇指挥,包保的责任人要下沉一线,现场督导,做到责任上肩。


第二个是预警研判要突出准。每一次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水文部门要科学精准地监测预报,各级防指要组织跨部门联合滚动会商,精准地研判风险,及时地发布预警,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机制,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到应急响应的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防汛应对工作。


第三个是转移避险要突出早。加强监测预报,提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果断地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做到“三个坚决转移”,也就是“达到预警阈值时坚决转移,发生险情异动时坚决转移,险情不能准确判断的时候坚决转移”,切实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落实转移避险措施,我们重点要强化五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转移谁、谁去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去、转移群众怎么管理”,这样来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第四个是抢险救援要突出快。根据雨情汛情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我们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确保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到抢险救援,做好与地方专业抢险队伍和驻地央企的抢险力量的对接,加强巡查防守,及时掌握突发险情灾情,一旦发现重大险情,能够迅速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抢险救援,做到险情灾情早发现、快处置。


第五个是救灾救助要突出细。督促各地及时统计灾情,快速下拨救灾物资和资金,细化受灾群众的安置方案,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五有”,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及时将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和急需的药品发放到位,送到群众手中,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社会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同时要加强卫生防疫,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入汛以来,极端降雨造成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和地质灾害。请介绍一下目前受灾群众的救助情况如何?另外,针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情况,下一步如何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谢谢。


周学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社会各界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入汛以来,南方多地遭受极端强降雨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部分地区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严重的灾情,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灾区一线靠前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紧急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和资金,全力支持地方抗灾救灾。今年以来,全国因洪涝灾害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3.9万人次,目前,这些紧急转移的群众绝大多数都已经返回家园,还有约1.2万名受灾群众仍然居住在政府安排的集中安置点,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下,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保障,请大家放心。


针对极端灾害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做好救灾救助工作:


一是将重大灾情及时报出来。对于极端性灾害造成的断路、断电、断通信的情况,往往会在局部灾区形成“孤岛”,尤其是被洪水围困的地区,应急管理部和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将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灾区一线了解灾情,指导地方做好救灾救助和灾情统计报送工作。有的时候断电、断通信了,就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等多种渠道,将灾情报出来,为救灾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现在很多省对一些容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乡、村,汛前都配备了卫星电话,防止出现“三断”的情况下,灾情报不出来。


二是将包保责任制落实好。督促指导灾区各级进一步落实抢险救灾包保责任制,以村和社区为单元,加强网格化管理,细化实化人员转移避险和安置救助应急预案,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是将群众提前转移出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好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强化汛情灾情分析研判,提前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准备好救灾物资,提前组织人员转移避险,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是将救灾物资发放到位。城乡洪涝形成以后,对于安全有保障、部分暂时不需要转移的受困群众,组织各方应急力量,深入到楼栋、村组逐户排查受灾情况,及时将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发放到每一户、每一人,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的家里。


五是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根据灾情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全力支持灾区抗灾救灾。同时,指导地方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管理,统筹做好过渡期安置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组织开展受灾群众的帮扶救助和疫情防控,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


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有什么特点?谢谢。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全国自3月17日入汛以来,平均降水量为28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7%,为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降雨呈现出南北两条多雨带的特点,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最多,在北方,辽河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第二多。全国平均气温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这也是历史同期第二高。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南方暴雨过程多,落区重叠。入汛以来,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别是5月以来有11次,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落区高度重叠。


二是降水强度大,极端性明显。入汛以来,南方出现3134个暴雨日,较常年同期偏多了将近30%,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广东、广西两省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特别是5月21日至6月21日华南龙舟水期间,广东、广西、海南岛中东部累计降雨量普遍有200到5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600到1000毫米。


三是台风登陆偏晚,影响范围广。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个台风生成,其中有1个台风登陆我国,生成和登陆的个数均接近常年同期。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暹芭”较常年初台登陆的时间偏晚、强度偏强,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局地对流强、台风外围出现多个龙卷的特点。“暹芭”台风残余环流先后影响了16个省(区、市);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超过60个测站的日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的量级,海南三亚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降雨量达到了421.6毫米,突破了当地日降雨量的历史纪录。


四是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影响重。入汛以来,我国共出现2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6个省(区、市)共有470余县次受到了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已确认出现17次龙卷天气,其中中等强度以上龙卷7次。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今年龙卷总体强度偏弱。


五是6月我国气温创历史新高。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了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其中,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6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6月13日以来,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一直在维持,高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影响人口多。6月25日,河北省、河南省分别有90个和2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40℃的气温,其中河北的灵寿县达到了44.2℃,为今年出现的最高气温。


谢谢您的提问。


中宏网记者:


今年以来,针对极端性天气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气候形势,城市排水防涝的应对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王志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

谢谢你的提问。前一段时间,南方地区的强降雨已经印证了你方才的判断,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雨形势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工作做在平时,力争措施更实、行动更快,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具体来讲,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入汛之前的重点部署,公布了全国692个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责任人名单,强化了责任落实。召开了培训会和工作部署会,结合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内做了深入培训,培训人数近9000人。会后,各地积极响应,全面部署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排水管渠的疏通、设备的维护、应急演练等备汛工作。


二是入汛后,我们指导地方做好应对工作,与中国气象局紧密合作,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通报给降雨地区,并组织有关省和重点城市进行了视频会商,研判汛情,对降雨可能超过内涝设防标准的城市重点提醒,把预警预报信息直接发到城市排水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中还组织实施涝情日报机制,持续跟踪当地雨情、涝情,分析成因,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形成工作的闭环。


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下,各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实施信息共享和会商联动,第一时间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通知有关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范。


从7月4日开始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组织了城市排水防涝的大调研,由司局级领导带队,分成了5个组,对17个省近50个城市进行现场指导排水防涝等工作。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到7月7日,全国有52个城市因强降雨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达73次,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没有因城市内涝造成人员死亡,城市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基本正常。


三是在指导地方做好汛期应对工作的同时,继续抓好长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重点任务和要求,持续推进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继续指导督促各地,持续抓好城市排水防涝和市政基础设施汛期安全运行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针对今年的汛情特点和救援救灾需要,应急管理部在救援队伍物资准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周学文: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始终坚持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抢险救援队伍能力和物资装备建设,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情况,我介绍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强化力量的准备。我们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了水域的救援力量4.3万人。过去大家知道,消防是灭火的,他的长处不是水上救援,所以我们有意识地组建了水域的救援力量4.3万人。森林消防队伍统筹了4000人赴13个省份前置备勤,就近就快地投入救援。同时我们指导地方与驻地的中央企业511支8.7万余人的工程抢险力量进行对接,做好随时抢险救援的准备。构建城乡基层的应急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堤坝巡护、群众转移和人员搜救等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配备先进的装备。近年来,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配备了无人机、动力舟桥、砂石自动打包装袋机等先进适用装备,在防汛抢险和应急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4个重点省份部署了直升飞机30架,支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5个省市建造了7艘大型工程抢险救援船,主要承担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水上搜救、工程抢险、调度指挥这些任务。支持应急管理部直属的7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200多套抗洪抢险救援关键装备,加强先进装备的配备。


第三个方面是补充更新物资。按照“科学布局、辐射面广”的原则,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9座储备仓库,储备了总价值34.28亿元的中央防汛抗旱和救灾物资。最近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3.48亿元的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的采购计划,进一步补充更新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同时,我们也制定了《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有计划地实施物资储备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这些队伍物资有了以后,我们加强汛情的应对,针对强降雨过程和可能发生流域性洪水,提前组织做好力量的调配预案。比如说,在应对前不久的珠江流域性洪水过程中,流域性洪水预计可能要发生时,我们就把力量调配的预案做好了,制定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力量和排涝设备投入方案,哪个地方出问题,我们迅速就近把力量都准备好。广东、广西的消防救援总队前置了力量2722人,装备2664台(套),针对广东英德地区的严重汛情,广东消防救援总队组织跨区域的调配力量1625人迅速投入到救援疏散和抢排涝水的过程中。同时,我们指导中国安能、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相关央企工程抢险力量前置增援。同时,完善淮河、黄河中下游、松辽等流域的防汛抢险救援力量的准备方案,以备可能发生的洪水。谢谢。


新京报记者:


近期,珠江流域发生了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了191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针对严重的汛情,请问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


入汛以来,我国洪水多发,珠江流域汛情严重。


一是降雨总量大,台风影响范围广。全国降雨总量偏多。其中,5月下旬到6月中旬,珠江流域北江、西江中游降雨量均列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的第一位。近期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珠江、长江中游、淮河、海河、松辽等流域出现强降雨,其中珠江流域降雨区和前期高度重叠。


二是编号洪水多,分布集中。全国主要江河共发生9次编号洪水,为1998年以来同期最多。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发生7次编号洪水,为1949年以来最多,首次出现。


三是洪水量级大。珠江流域发生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特大洪水,为1915年以来最大。


四是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频发。全国共有48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1998年以来同期偏多8成。


五是水利工程损失重。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水利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总决策部署。水利部始终将防汛抗旱作为天职,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和日常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水情旱情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水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等,承担抢险技术支撑,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城乡供水安全目标,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应该讲,目前已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水利部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滚动预测预报,水文部门共发布洪水预警1912次。主动向中办、国办、国家防办报送信息。向防汛责任人、社会公众发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2563万条、10.1亿条。先后启动10次应急响应,累计派出24个工作组、专家组。


二是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水利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会商,并在珠江流域防汛关键时期到广东、广西一线指挥,调度运用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减灾作用。全国共调度运用2160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减淹城镇910个(次),避免人员转移506万人(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


如防御北江洪水过程中,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系统调控特大洪水。一是联合调度飞来峡、乐昌峡等13座重点水库,精准削减石角站洪峰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二是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三是及时利用下游芦苞闸、西南闸分洪。通过以上措施,将石角站洪峰流量削减至18500立方米每秒以下,低于北江大堤设计行洪流量,确保了北江大堤和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如防御西江洪水过程中,联合调度运用干支流水库群。一是调度天生桥一级、龙滩等骨干水库全力拦洪。二是调度支流郁江百色、柳江落久、桂江青狮潭等水库拦洪,减轻柳州、桂林等地防洪压力,并和干流洪峰错开。三是调度在建的大藤峡水库,提前预泄腾库,发挥精准削减洪峰的关键作用。通过上述措施,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降低梧州水位约1.8米,降低珠江三角洲西江干流水道水位约0.4米,保证了西江沿线防洪安全,避免西江、北江洪水遭遇。


第三,做好台风暴雨洪水防御。密切关注“暹芭”等台风动向,滚动会商部署防御工作,并派出工作组到一线。调度珠江流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辽河流域等水库拦洪,调度沂沭泗水系控制性水闸分泄南四湖、骆马湖洪水,并加强北江、辽河等堤防巡查防守,做好强降雨区水库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第四,高度重视水库安全,汛前公布719座大型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督促各地落实中小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汛期每天电话抽查100座小型水库责任人,并将预警信息直达强降雨区每座病险水库责任人。采取降低水位运行、空库运行,畅通溢洪道等有效措施,防漫坝、防垮坝。


下一步,水利部将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全力做好江河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度汛等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台风多次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灾害,请问今年应急管理部有哪些针对性部署?谢谢。


周学文:

我们国家台风灾害还是比较频繁的,平均每年登陆或者显著影响我们国家的台风的个数一般都是6到8个,平均7个。近期在广东登陆的台风“暹芭”给华南等地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灾害。为了做好今年的台风防御工作,国家防总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组织各地,主要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


第一,完善台风的专项预案。我们多次部署防汛防台风工作,专门印发了指导意见,组织各地抓紧修改完善防台风的专项预案,特别是要求各地指导乡镇、村要制定简单明了易操作的基层防台风预案,我们经常讲的“一页纸预案”,简单明了,细化实化防台风的各项措施。


第二,加强风险隐患的排查。各地重点做好海上的作业平台、在建工程、渔船商船和近海渔排等设施的防风管理,强化沿海的堤防、水库闸坝等防洪防潮工程的隐患排查,摸清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区、隐患点的个数,同时强化城区的塔吊、广告牌等高空容易坠落的物体和城乡的一些铁皮房、危旧房的安全防护。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地下空间、下沉立交这些风险区的管控。


第三,加强会商研判。台风生成以后,各级防指都密切跟踪天气的发展变化,及时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每天开展滚动的会商研判,分析研判台风的发展态势,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点对点地指导台风影响区域做好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


第四,强化人员转移避险。对于海上来说,要按照船回港、人上岸的要求,组织做好船舶的避风和作业平台、在建工地、近海渔排的人员上岸避险,要求确保不漏一船、不落一人。陆上要组织各地健全逐人逐户的对接安全转移机制,细化转移避险措施,科学设定转移的路线,台风来临前果断地转移风暴潮漫滩区、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城市内涝点、危旧老屋等危险区的群众,特别要落实好老幼病残等重点人群的“一对一”的转移避险措施。同时,要加强外来务工和旅游人员的安全管理,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五,强化抢险救援。统筹调度海域、水域、陆域各类专业抢险队伍和社会的应急救援力量,靠前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做好抢险救援的应急准备。针对台风过境容易造成断路、断电、断水、断通信的情况,各级防指组织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专业部门,及时抢通保供,保障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前一段时间,南方多省遭遇多轮强降雨,地质灾害多发群发,威胁到群众生命安全。请问自然资源部是如何防范这些地质灾害的?今年自然资源部在灾害防御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谢谢。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


感谢记者同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注。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872起,直接经济损失8.4亿元,造成75人死亡失踪。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65.6%和8.9%,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持平。但是,上半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55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4315人,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上半年,特别是5月底以来,南方多省遭遇到多轮强降雨,地质灾害多发群发,特别是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6省(区)发生4000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而且多发生在夜间,规模小、分布散、成灾快,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6省(区)累计派出工作组5万批次20多万人次,巡查排查隐患46万余处次,转移人员30余万人次,成功避险196起,避免了可能伤亡人员1861人。


面对今年严峻的强降雨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了4次视频调度会,针对性地部署强降雨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二是上半年启动了5次地质灾害防御响应,这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派出67组238人次专家工作组赴相关省份加强技术指导。三是今年新建的2万多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在汛期前全面投入运行,增强了技防能力。四是我们和气象局一起加强趋势分析研判,加密风险预警,滚动发布未来24小时、72小时和未来7天国家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五是加强预警响应部门联动,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在遭遇强降雨和地质灾害高风险预警时,尽快组织山区分散居住的群众提前转移。


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南北两线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严峻挑战,我们自然资源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紧盯强降雨区,统筹做好南北两线地质灾害防范。二是与气象部门共同会商研判,滚动发布预警,为提前组织转移避险争取更多时间。三是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指导督促地方加强对隐患点外临沟、临崖、临坡等重点地段风险排查,在遭遇强降雨和高风险预警时坚决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四是加强宣传培训演练,提高群众的主动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推动地方提升防汛救灾应急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周学文:

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到现在为止大家记忆犹新。国务院组织了专门的调查,调查报告公布以后,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要求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对照调查报告,深刻地汲取教训,结合当地实际做好查漏补缺改进工作。


一是对照学习查补短板。国家防总办公室把调查报告和相关的调查汇编材料2.1万册印发全国,一直印发到县一级,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对照,举一反三,深入查找思想意识、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应急能力、责任落实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灾害风险挑战。


二是强化培训提升本领。应急管理部组织省、市、县防汛指挥部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开展防汛和地质灾害防范应对专题培训,一直培训到县,2.6万人参加培训。在应急管理部的干部网络学院开展提升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同时,我们派出专家帮助地方开展培训授课;在中央的有关媒体开展防洪减灾的科普宣传。地方各级防指和应急管理部门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参加培训的人员184.6万人次。


三是完善预案强化联动。针对预警和响应不联动、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国家防总办公室专门印发了指导意见,督促各地抓紧修订完善防汛抗旱的应急预案,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完善指挥协调机制、实行部门协同联动、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细化应急响应措施、强化应急预案的衔接等等。应急管理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意见,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到提前预警,应急响应的关口前移。


四是前置备勤高效处置。结合今年防汛形势的研判,按照“提前防范应对、提前预置力量”的原则,我们调度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4.7万人在全国13个省34个重点地区前置备勤;推动省级防指对接中央企业抢险力量8.7万余人。每一次强降雨过程,对重点部位、关键区域,我们都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就是洪水还没来,我的抢险力量已经布到那儿了,就在那儿等,确保险情灾情发生时,能够很快拉出来、上得去、打得赢。我们同时督促加强基层抢险救援力量建设,要求容易发生暴雨洪水的乡镇、行政村组建一定数量的应急抢险救援力量,确保第一时间就近开展自救互救,为外部的抢险救援增援争取时间。局地强降雨,极端情况下往往形成“孤岛”,路断了、电断了、通信断了,里面什么情况不知道,这时候第一时间的抢险救援就要靠乡镇和村自己的抢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为外部的抢险救援力量进去赢得时间。


五是周密计划实战演练。我们专门制定了今年的全国省级重点应急演练计划,联合河南省、湖北省开展郑州“7·20”复盘应对特大暴雨灾害的应急演练、长江防汛抢险的综合演练,这两个演练都已经举行过了。组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开展联合演练,提升防汛应急能力。各地开展抗洪抢险实战演练2.6万场,累计参加演练的人数达到134.6万人次。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此前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发文,要求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叫应机制。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叫应机制?如何进一步加强预警和响应联动?谢谢。


周学文: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国家人口密集,地域辽阔,地貌也比较复杂。近年来,极端暴雨频发重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考虑到极端暴雨往往发生在夜间,预警信息落地难,容易发生人员伤亡,须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同时要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共享,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


这个指导意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临灾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责任人的叫应问题。我们要求地方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信息以后,第一时间报告本级的防汛责任人。刚才我讲了,极端的暴雨过程,尤其是山丘区,往往发生在夜间,甚至深夜,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休息了。气象部门发预警,我们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预警,给各个责任人发短信,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不管用了,这个时候要求发了红色预警,气象部门就第一时间用电话叫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县级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还要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的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即时“叫应”到责任人,就是要把大家叫醒,责任人到岗就位,组织人员的转移、抢险救援等工作,不能贻误时机。


二是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的横向互通。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健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机制,明确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就是所有的省市县预警信息都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发布,实现预警信息同级和上下级之间的快速传递。


三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我们组织修订各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把气象预警纳入到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过去各级防汛部门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都是水库出险、堤防出险、造成重大灾害才启动应急响应,气象预警不作为防汛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我们这次要求各地修订应急预案,都要把气象预警作为启动的条件,这样应急响应可以提前,做到关口前移。应急管理部门收到气象预警信息以后,立即组织会商研判,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收到气象红色预警以后,经进一步组织研判,要求各地果断执行“关、停”等强制性措施,像提前启动停课、停工、停市这些强制性措施,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谢谢。


寿小丽:

谢谢周学文副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就到这里!


来源:国新办网站

编辑:谷梦溪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重磅!《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出台 提供分灾种、分级操作的准则规范


乡村建设评价 | 四川米易:多措并举 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