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住建 | 悦读书 越幸福

悦读

住建

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里的暖心事、风趣事,温柔美好的人和流连忘返的景,又或许是洋洋洒洒的诗歌、朴实无华的手记。我们在这里阅读住建人眼中的故事,也阅读住建人经历的人生,欢迎来到这档新开的栏目,和我们一起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和有滋有味。



书籍孕育智慧与力量,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悦读者”们将与书有关的回忆、经历、感悟,化作文字、写成故事,讲述与书籍的奇妙之旅。



一段温暖回忆



上小学时,每到周末,我都会去城西坡口旁的旧书摊看书。


那个书摊不大,位置也有点儿偏僻,却整齐地堆放着各类旧书。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叔。在我印象中,他总是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的小竹椅上,默默地捧着一本旧书聚精会神地阅读。对于书摊的经营状况,似乎并不怎么上心。


那时,我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想要买本新书着实不易。于是,那个旧书摊便成了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旧书摊旁放着几张长板凳供读者坐着阅读,可看书的人却总是那么多,书摊旁难免会有蹲着、站着的人,但大家仿佛并不在乎。旧书可租可买,价格实惠。摊主为人和气,即使读者看上半天不买,也不驱赶催促。


年少的我在旧书摊尽情地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往往一看就是一个下午。那斑驳的阳光透过行道树叶间隙缓缓洒落下来,连带着淡淡的幽香,在黄昏中变得浓郁。


后来,我发现这幽香的源头,竟来自那挺拔的行道树。树上结满了花朵,当暖风拂过枝头时,纷繁细碎的花瓣飘落,夹带着醉人的香气。


摊主告诉我,那树的花朵开放时,花瓣儿并不完全展开,斯文得犹如一个含笑的少女,故得名“含笑”。


在那些阳光灿烂的午后,旧书散发着书香,在含笑花香与蝉鸣的相伴下,我的思绪也跟随着那些纸张泛黄的旧书进入了故事世界。


渐渐地,我和摊主越来越熟稔。他告诉我,自己年轻时是一位教师,退休后才摆了那个旧书摊,挣不挣钱无所谓,能够让一些人方便地读到好书,便十分满足。


上初中时的一个午后,我再次来到旧书摊看书。要离开时,摊主却将我叫住了:他知道我苦于手头拮据,不能买下喜慕已久的四大名著,于是便将那套书免费相赠,这令我欣喜感激不已。


旧书摊和路边的含笑花香陪伴我走过了许多岁月,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上大学时,我在外地就读。有一次回家经过城西,特意来到那棵含笑树下,浓郁芬芳的花香依旧沁人心脾,只是下面的旧书摊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凉粉摊。我怅然若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旧书摊是一个城市可贵的文化记忆,旧书里绵延着的书香和那含笑花香气一样,都是我成长道路上邂逅的最美的味道之一。


邱俊霖




一种灵魂疗愈


岁序无言,光阴荏苒。从17岁那场灾祸将我困于轮椅,时光已然飘过30多个春秋。在生命遭受暴风雨侵袭的艰难岁月里,阅读对我来说,不是简单的相伴消遣,而是一种灵魂的疗愈。


记得那年初夏,父亲因心肌梗塞骤然离世,我的人生一下子变得凄风苦雨。父亲去世时才57岁,在不该辞世的年龄匆匆离去,我曾一遍遍问上苍,既然已夺去我的健康,为何还要带走我的至爱亲人?


很长一段时间,外面阳光灿烂,我内心却漆黑一片。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那字里行间的智语慧言皆是对心灵的抚慰,他的那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的那句:“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直抵人心,让我释然。


我想,儿女的不幸,在父母心里是致命重创,一定是父亲伤痕累累的心已无力再承载那么多苦难,心跳终于像琴弦断裂般戛然停止。我想,既然“那一天”迟早会来,且用我这残躯,好好陪着母亲,走完往后的日子。


好书超越时空阻隔,让一个苦难的灵魂去陪伴和安抚另一个千疮百孔的生命。书籍陪我走过了一个个人生坎坷,让我愉悦精神、滋养心灵,让我享受那种“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之妙。


闲暇的日子里,我喜欢静坐在庭院的花树下,在茶雾氤氲的清香中,品读喜爱的书籍。“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看到动情处,我会随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唏嘘感慨、泪水涟涟;有时也会被富含哲理且意境悠远的慧语点亮心灵、回味良久。


“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书读到绝妙的佳境正是这种“书人合一”之感。阅读能让我们与智者为伍,与圣贤对话,体悟一种慢生活、静能量,升华我们的思想,拓展我们的胸怀。


灾祸夺去我的行走能力,书籍却给我的神思插上翅膀,让我遨游寰宇,与天地万物交流。读书驱走我内心的苦痛和阴霾,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过好往后的日子。


李仙云




一代读书家风


家风,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对人的影响极大。好的家风,是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我认为,最好的家风,就是家里有书看、时时闻书香。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把书籍当作礼物,在节日、生日时,送给我们。一个人过生日,另外的孩子也会得到书。星期天父母休息时,还会领着我们去市里最大的书店选书。让平平常常的星期天,变得像节日般美好。我们趴在柜台前,瞪大眼睛兴奋地看着,众多的小人书让人眼花缭乱,这个也想要,那本也想买。在父母的建议下,我们慢慢地集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的全本小人书。


我们一点点长大,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胃口”。父母于是订了好几种杂志:《少年文艺》《科学知识》《作文》,在阅读中我们更加了解国内外名著、风土人情。在父母引导下,进入真正的阅读时期。随之购置的书籍越来越多,父亲还特意做了一个大书架来存放图书、杂志。


教育孩子,重在言传身教。


那时候,父母买书相当大方,让我一度以为家里很富裕。成年以后,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无意中她说,那时候花钱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但是有个计划常年不变,那就是必须拿出工资的十分之一买书。母亲一番话震惊了我,今生何其有幸,拥有如此“舍得”花钱的父母!


父亲闲暇之余,会拿起一本《唐诗》或《宋词》,饶有兴趣、抑扬顿挫地吟诵。同时给我们讲解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悯、苏东坡的豁达、辛弃疾的豪迈,古老而经典的诗词,如丝丝春风、绵绵细雨,浸润心田。


犹记得,我18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的礼物是一本书——《女青年修养手册》,书名朴素又直白,内容却包罗万象,有礼仪与修养、价值观与爱情观,教我独立自主、自信乐观,也教我与人为善、常怀感恩之心,那些不可缺少的生活常识、成长的秘密,在书中也娓娓道来。它仿佛是另一个“父亲”,在我人生的关键处、迷茫时,为我答疑解惑、指引前行。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遇到自己喜欢的、值得珍藏的书,一定会买下来。父亲非常感慨地说:“这些书啊,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你们现在还小,有些书看不懂,等你们大些,再好好读吧。”


父亲去世后,留下三大书架的书籍。我们几个都爱书,但是都认为不能把那些书占为己有。于是商量后,弟弟拿走了工具书,妹妹选择了美术和艺术类书,我则拿走了所有的文学书。


至此,我们更加懂得了什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什么是家风的传承。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方小小的书屋里,有父母慈祥的笑脸,有灯下读书的我们。无论时光怎样流逝,这些画面永远清晰如昨。我们将秉承父辈的家风,用书香润身、润屋,并一代代延续下去。


夏学军





编辑:芮露宁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关键时刻,环卫洒水车硬核出击!


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博智林助力智能建造发展系列报道(四)


古衢州展新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