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万:服务“一带一路” 促进互联互通

冯路佳 中国建设报 2023-11-11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中国建设报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报记者就建筑行业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


记者:中国和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风帆正劲,作为建筑业协会,您认为协会应当发挥怎么样的角色作用,助力企业更高质量地走出去?



景万:中国建筑协会作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社会团体之一,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服务宗旨,与广大工程建设者一起实践、共同见证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1987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只有950多亿元,2022年建筑业产值是31.2万亿元,几年时间增加了近33倍。这期间我国建筑业逐步从规模数量型、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步向质量效益型、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我国建筑业的基本建设经验日渐丰富、技术水平趋于成熟、领先。


一是建筑业协会将多年来的经验、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全面提升,并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了行业内部分先进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以现行的标准规范为纲,以“按部位、全专业、突出先进、彰显经典”为编写原则,系统收集、整理了行业先进企业在创建优质工程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引领广大读者通过深化设计、数字模拟、方案优化、样板甄选、精细度量、物模联动等方式,逐步形成系统思维,全专业策划、全过程管控、实时校验和持续提升的创优机制,共同编制了《数字建造经典案例库》,为大家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指导。


二是引领广大建筑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助力“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受联合国工法组织的委托,中国建筑业协会在ISO26000和《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建筑业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工程建造过程中相关利益方之间逻辑关系,工程建设过程建筑业企业应关注的问题和履行的责任,构建了建筑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以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标准发布了《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从八个方面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给予评价,包括工程质量(第一社会责任,即企业对质量负责,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安全生产(保证建造过程中安全生产,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科技进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能减排)、公平竞争(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关注员工(职业规划、培训等)、积极公益(社区服务、捐赠)。该标准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高度认可,希望能在国内、“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用。


三是推动建筑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建造。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第五大生产要素,数字化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建筑业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管理创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继续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将建筑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数字化有机融合,通过梳理、整合、重构,将传统产业的业务流程,生产要素、管理流程、建造技术、决策机制、检测结果等方面的数字化,基于数据形成算法,用算法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推进产业创新与转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推动建筑业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筑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行业,应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上企业的沟通和协调,不仅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而且在“一带一路”市场方面相互沟通、协作共赢,逐步构建建筑供应链、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盈利模式逐步由传统的规模经济转为范围经济。


中国建筑业协会将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发挥协会为广大会员提供有效服务的职能,加强会员之间、会员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与国内或所在国协会、商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同时,致力于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工程质量稳步提升、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生态建设等,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和东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您认为如何深化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建筑业合作?


景万:东盟和我们山水相邻,和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同源性。我们国家通过30多年的发展,需要把一些产能、技术进行转换。东盟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方面、在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做法,包括一些产能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化。


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应该尊重当地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要像做企业一样去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做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什么,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用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材料、我们的管理来真正融入到企业,可能对我们推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更有力一点。



编辑:姜雪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六部门联合开展“城暖农民工”服务活动


建设时评 | 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读报 | 《中国建设报》10月11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