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家谈 | 推进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 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和城市运转保障能力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系统健全、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支撑。即日起,开设“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家谈”专栏,邀请相关专家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有序推进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为做好这项工作,在此对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和行动要点进行解读。


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主要由快速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成,是城市交通的骨架网络。作为保障城市运转、支撑社会经济活动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开发形态具有锚固作用。


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对改善居民通勤出行至关重要。高效的通勤交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通勤强度和距离不断加大,快速干线交通系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前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存在明显短板。首先,干线道路通行效能亟待提升。城市快速路网络不完善,存在个别节点“肠梗阻”现象,在客货交通组织、集散道路衔接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其次,轨道线网布局与职住空间匹配度不高,轨道客流效益较差。据统计,通勤出行起讫点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的人员占比仅为15%。站点周边交通衔接设施不完善,造成轨道交通对通勤人口的吸引力不强。


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要点


(一)高快一体,提升都市圈道路交通效率


推进都市圈核心区高速公路改造,在建设标准、管理方式上与城市衔接。改造重点在于适应城市出行需求,包括路基或桥梁形式、出入口间距、立交及匝道形式、收费及通行管理政策等方面。


加强高(快)速路与城市集散道路的衔接组织。通过集散道路接入功能区或组团内部,形成快慢分离的组织模式,必要情况下采取匝道控制等手段优化路网整体通行能力。


(二)加快构建高效的城市货运物流通道


推进各级物流枢纽、产业集聚区、商贸生活服务区之间建立货运交通干线网络。保持与城市客运交通网适度分离。


加强货运枢纽、干线通道与末端配送网络的衔接,完善进站、进港道路和铁路专用线。努力形成干支结合的城市货运物流网络,提高货运“最后一公里”可达性。


(三)推动城市通勤走廊出行效率提升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在北上广深有近千万人口每天忍受超长通勤之苦。为缩短超长通勤人口的通勤时间,应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重点打造快捷高效的城市通勤走廊。


识别并重构城市通勤走廊的交通供给模式。在通勤客流密集的走廊上,必须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超大特大城市应着重提升通勤走廊的多层次轨道交通服务能力,推进轨道快线、市域(郊)铁路等设施建设或利用既有线开行越站快车。同时,应优化通勤走廊的道路时空资源配置,采用快速公交、潮汐车道、HOV(高乘载)车道等多元化措施,提高道路空间的运送能力。


协同调控通勤走廊的出行需求。从源头上,引导就业和居住沿轨道走廊布局,提高轨道站点人口和就业覆盖率;从方式结构上,促进机动化出行向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快线转移;从管理上,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方案,满足通勤人口快速集散需要。


(四)优化轨道交通衔接,畅通出行全过程


提升“多网融合”水平。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统筹布局,充分发挥多层次轨道交通的整体网络效益。


加强轨道交通衔接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铁站、枢纽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的衔接。注重改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步行和自行车的衔接,方便轨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各类衔接设施用地,优先保障步行、非机动车空间。


(五)落实轨道交通引领的TOD发展模式


开展建成项目TOD评估专项行动。各地应建立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评价体系,依托全国TOD大数据监测平台,定期开展城市TOD专项评估,纳入城市体检工作。


提高轨道交通TOD规划建设水平。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指导下,结合本城市特点制定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规划设计管理办法,开展TOD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工作。


完善轨道交通TOD发展体制机制。应设置统一的TOD开发领导机构,明确综合开发主体及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土地、财政、金融等综合开发配套政策,鼓励轨道交通企业参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


(六)开展轨道建成项目效益评估与提升


评估已建成轨道项目客流效益。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轨道沿线现状人口和岗位密度、站点800米覆盖通勤人口比例等指标为基础,构建完整的建成项目效益评估体系。


开展已运营线路效益提升行动。针对客流效益不佳线路,应根据居民出行特征和线路客流特征,从交通政策、土地开发时序和进程、交通衔接、票制票价方案、发车间隔、轨道交通网络效益等方面提出改善客流措施。


作者卞长志、王继峰、郝媛工作单位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翟利华工作单位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卞长志 翟利华 王继峰 郝媛

编辑:谷梦溪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呼声变掌声 各地多措并举帮扶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五项国家标准和一项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