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张大玉:强化科技驱动作用 提供住房城乡建设人才支撑
日前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准确把握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行业的追求,对做好2024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作为建筑类高校,要系统全面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积极推进城市更新等重大机遇,强化科技驱动作用,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在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持续加强
我国传统村落种类丰富、生动多彩,凝结和延续了历代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汇集了生产生活等各类艺术文化资源,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和我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住房城乡建设部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精准施策,有效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同时,为了探索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区域统筹推进保护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开启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2023年共有35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进一步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结积累经验。
会议提出,将持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法规标准制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坚决制止建设性破坏现象,推动活化利用、活态传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探索,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的准确贯彻和具体落实,必将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以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截至11月底,全国共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这项数据充分展示了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我国城市发展整体上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过去的规划理念、管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更新的需要,亟须实施改革与创新。会议创新性提出,要通过研究建立城市设计制度,明确从房子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区、到城市不同尺度的设计管理要求。城市设计是解决城市风貌保护、功能优化、建筑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等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和技术路径,也是空间治理的有效工具。
面向未来,城市设计工作要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重点推广“广义城市设计”模式,以广泛发生在城市各处的来自个体或社区诉求的一种多元、多义、多价的形态环境营建活动为基础,技术上突出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流程上强调自上而下设计管控的同时,更强调自下而上面向实际建设项目的实施途径,全面探索实施管理为导向的全过程伴随式城市设计总控机制,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
科技与人才对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加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对世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体系发展的战略研判,鼓励在城乡建设领域开展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摆脱以应用和应急为导向的短期技术研究,努力破解城乡遗产保护、城市保护更新等重点领域长期存在的“卡脖子”与“补短板”等问题。
今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就是更加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等基础性工作对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支撑作用,明确提出要围绕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性工作,为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驱动,研究面向未来的好房子建造技术,组织筹建新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要筑牢人才支撑,实施“建设英才”培养计划,让有志青年在事业发展中施展才华。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对开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构建发展新模式 定义居住新理念
读报 | 《中国建设报》12月28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施工作业集成平台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公开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