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答响传统村落的时代之问——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福建屏南举办基层干部培训侧记

赵君利 中国建设报
2024-09-30



龙潭村一景


初露的曙光温柔地洒在青石板路上,将一切笼罩在朦胧的晨晖中。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小桥横跨于之上,两岸黄墙黛瓦的老宅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地处福建宁德屏南县大山深处,刚刚从中秋假期回归宁静的龙潭村又热闹起来,迎来了一场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思想激荡。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组织了来自湖北红安、麻城,青海大通、湟中、玉树,福建连城,西藏康马以及四川雷波、河南淅川等地136名学员齐聚龙潭村,通过为期三天的专题授课、实地考察和交流探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聆听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福建探索与屏南实践,见证了古老村落重焕新生、破茧成蝶的奇迹。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把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地落细。”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董红梅在开班式上嘱托大家。


基层干部培训开班仪式现场


为何要善待?——坚定文化自信


漫步于屏南传统村落的曲折街巷,所见多是如画景致,所闻皆是历史回响。这个曾因贫困而自嘲“又贫又难”的山区县,面对乡村建设种种矛盾困局,以全新思路引领,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对传统村落实施有效保护,渐渐复苏了沉寂的古村。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仿佛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为何要下大力气做好传统村落保护?这既是一道文化传承题、一道社会发展题,更是一个关于传统村落的时代之问。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南京大学教授姚远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的讲授中,很多人寻得答案。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载体,是千百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文化自信则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精神支撑,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坚定信念,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源源动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更像打开了贯通历史的时空隧道,在青砖黛瓦间、在古老习俗里直观感受文化魅力之博大精深,将文化自信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看到了文化振兴和乡村全面振兴之光,让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学员们备受鼓舞。


“有些人对于农村存在任由存亡的偏见。但我们在屏南看到的、体验到的,无论是建筑街巷还是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甚至不起眼的老物件,都让我有了强烈的共情感。”湖北省红安县太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曹攀说,“我最大的感受是传统村落传承发展坚定了文化自信,对这些文化瑰宝多了发自内心的善待和热爱。”


如何去保护?——如生命般珍视


这个曾经无比寂寥、常住不过五六十人的村子几年前险些被夷为平地。屏南县熙岭乡党委书记杨林在讲座中提到,龙潭村从钩机下被“救出”、命运发生转折后,有村民不解地追着问:“怎么会有人看中我们这里的房子?”这一幕令她记忆犹新。


历经沧桑的老宅,即便岁月在表面刻下斑驳痕迹,但只要屹立未拆,便多是承载记忆的瑰宝。她感言,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是一项涉及机制设立、政策引导、资金保障、技术施用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秉承敬畏之心留下真古董”无论如何应当排在最前,确保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完好保存,让后世得以窥见往昔烟火与匠人智慧。


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蒋金明就该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探索实践进行授课


做好保护是让传统村落实现永续传承的大前提,各界正为之不懈努力。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一级调研员秦咸悦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状况。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目前共有6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址保护群,55.6万栋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干部王晓军认识到,今后传统村落无论是前期谋划、过程实施还是后续运营等环节,都要把保护作为首要因素和重要指标,以长远眼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本体和周边环境风貌。


文化是灵魂,爱惜如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用更完善的保护体系、更强大的保护机构、更科学的保护体制、更严密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城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让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姚远说。


如何去利用?——激发乡村活力


结束在浙江杭州的七年打拼,2023年,31岁的君来(化名)和女友因缘际会来到屏南,被龙潭村的古朴醇厚和琴韵诗心深深触动。他们当即同村委会签订租约,投入20多万元将一栋老宅打造成为精品民宿“古梨别院”。君来发挥摄影专长,同时经营起旅拍业务,女朋友又在民宿旁开了一家咖啡屋。两个人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回头客越来越多。“我们俩对未来都挺有信心。”君来说。


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两者只有相辅相成、和谐共生,才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经济收入与社会福祉;才能走向乡村繁荣兴盛,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学员们在熙岭乡四坪村考察传统村落产业发展


在屏南,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效果愈发凸显。林正碌被聘任为当地传统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后,以文化创意为锚点,把乡土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将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偏远村落打造成充满人文气息与公共关怀的优质工作生活社区。据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介绍,“新村民”入驻不仅带动了传统村落文游、研学等产业开发,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形成了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类新型业态日益兴旺。


数字上的体现最直观。2017年到2023年的短短六年间,全村人均收入从不到6000元到突破5万元,村集体收入由几乎为0到如今75.2万元。乡村资源由劣势变优势、闲置资源由沉睡变苏醒、乡村产业由薄弱变兴旺,龙潭村的跨越式发展让学员们刮目相看。


“传统村落保护是门学问。培训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打开了思路。”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干部何艳感到深受启发,“聆听了林正碌老师的面对面指导,实地考察了龙潭村、四坪村等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我对屏南‘创业者出资、驻村文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建’的三方合作模式有了深入思考,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了新构想。”


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朱子君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传统”“现代”的思想叠加,还有居住、文化、教育等功能叠加,如此方能永续传承,创作新时代的田园牧歌,“传承是我们的传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重要因素。”






编辑:王晓晖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7组数据见证身边的发展变化


“城市更新行动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武汉举办


国庆主题照片征集 | 鲜花、红旗和你的笑脸 扮靓城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设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