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心随醉菊香,共醉九重阳
重阳节 重磅来袭
九月九重阳节又到了啦,在这个秋天里,就让小电给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这一传统的节日啦
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呢,下面来一一介绍一下呢
习俗一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习俗二 吃重阳糕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习俗三 赏菊喝菊花茶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习俗四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意义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你的父母或者长辈也许还没有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是孝道是需要的。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中国诸子百家但无一不注重孝道。没有孝道,老人无人赡养;没有孝道,孩子缺乏慈爱;没有孝道,社会变得冷漠;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
重阳节成为老人家、敬老节是对“尊老、敬老、爱老”的一种传承,也是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你的父母或者长辈也许还没有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是孝道是需要的。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中国诸子百家但无一不注重孝道。没有孝道,老人无人赡养;没有孝道,孩子缺乏慈爱;没有孝道,社会变得冷漠;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
对于重阳节来说,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应该是感恩。矿大的学子应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奋斗,去坚持,赢得自己的胜利
点击下方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与君携手 共创电力辉煌 |
微信编辑 | 何宇佳
图片来源 | 何宇佳
责任编辑 | 王 菲
审 核 | 田潇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