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运动员”有多难 做一场《超新星全运会》就有多难

一文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2019-06-21

作者: 一文 | 来源:影视前哨 (ID:yingshiqianshao)


做一档跟体育沾边的节目不难,但要让一档节目真正成为一次“全运会”,似乎前无来者。


当刘国梁和李小鹏成为这场“全运会”总教练的那一刻起,《超新星全运会》的专业性就更值得期待了。


为什么“专业性”会被摆在创作的第一位?因为对于这场刚刚迎来首播的运动会而言,说来容易做来难。


单单是对于内容层面,所谓“专业性”的实现就已经是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它首先需要直面两种身份的切换,从艺人到运动员,从节目创作者到运动会主办者。这也回应了这档特殊的“全运会”两个层面的拷问:为什么要做一场“专业”运动会?一场专业运动会的意义又在哪里?今天亮相的《超新星全运会》开篇,便给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



如何“专业”?


两种身份的转变


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都能制作出一个大众参与的媒介事件,这是竞技体育之于媒介呈现的重要意义。


竞技体育的魅力,也随之带火了此种类型的节目创作。无论是早期的《城市之间》《冲关我最棒》《全民夺标》等节目把体育竞技游戏化,激活全民运动热情;或是近年来《来吧冠军》《跨界冰雪王》等节目尝试发力垂直领域……体育类节目在不断进化的同时,也培养起了观众更为刁钻的审美习惯。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还有什么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切入口?



《超新星全运会》打造的这场完全意义上的“运动会”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这样的模式既是让人熟悉的,也是倍感新鲜的:熟悉之处在于,真正的赛事场合我们见过无数;新鲜感则来源于用节目的体量来打造专业运动会,还是第一次。


这场“全运会”协同了60多家经纪公司的近150名“超新星”,采用了专业的直播技术、专业的教练团队,涵盖开幕式、颁奖礼等各项仪式,在视听效果和价值立意等层面,都在向一场专业体育赛事的水准看齐。


“我没想到体测这么复杂,以为只是做几下就可以了。”作为参赛选手的火箭少女101成员孟美岐感叹。虽然首期内容仅仅是这场“全运会”的前奏,但从上百位选手进入到体育馆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必须撕下明星的光环,以一个“准运动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站在镜头前体测、准备,甚至于紧张、焦虑。他们的身高体重都“残酷”地暴露给了观众,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体育类内容的荧屏呈现,正在对内容专业性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参与选手从身体到精神上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一个难题,就摆在了艺人面前——要如何让非专业选手与专业竞技融为一体?


这一层身份的切换,显然需要创作团队下不少功夫。《超新星全运会》中既有专业教练的现场深度指导训练,例如射箭奥运冠军张娟娟的严苛,“刚才谁迟到了,做20个俯卧撑吧”;也有董力等专业运动员的加入,构成团队中的“定心丸”,给予其他人更多的鼓励。



从专业教练到诸种设备、场地等的支持,再加之用严格的专业标准要求……参加《超新星全运会》的选手,从艺人到竞技者身份的转变,实则包含了创作团队各个层面的努力。


与此同时,这也遂之引出了第二个难题:创作者要如何从节目制作者变成一场运动会的主办者?


首播给观众留下的关键词线索,是“尊重”。要平衡节目和赛事之间的差异,要照顾广泛受众和专业运动之间的融合,《超新星全运会》最大程度保证和尊重了运动会的完整性,但又善于运用镜头抓取亮点的优势,不断放大值得传播且契合运动会精神的人物故事。


第一期中的“体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体测项目挺专业的,就是一些测人体机能的基本数值,让自己回忆一下过去的一种经历。”曾经作为专业运动员的董力谈道,这个看似简单的预热活动就是观众跟随着镜头被重新唤起的体育热情。



对于其他“超新星”们而言,更是如此。体能测试让人筋疲力尽的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这是一个严肃的开始。


相比传统的赛事直播呈现,这场“超新星全运会”更显奇巧。它借力真人秀的叙事长处,呈现一场运动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又用充分细腻的调度,把一场赛事的紧张感与悬念性传递到屏幕之前。


如何复刻全运会?


用一个仪式感的空间来破题


找到了切入运动的独特角度,但呈现一场体型庞大的“全运会”,似乎又构成了另外一个难题。因为不同的运动、上百位“超新星”集结在一起,创作团队不得不去摸索出一条新的叙事路径。


从体测到“启动仪式”,再到竞技品类的逐渐丰富,田径、游泳、艺术体操和射箭等也悉数登场。



《超新星全运会》没有按照单纯的节目逻辑来梳理流程、剪辑,而是就地取材,以真实的运动会为灵感,制造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在视听层面缔造出一个真实的比赛环境。


与此同时,《超新星全运会》还需要不断还原观众观看运动会的心理逻辑过程。相较于国际大型竞技体育赛事,观众对这场全运会,既有结果的期待,更有视听的审美需要。因而,两面夹击之下,对创作团队的考验进一步升级。


《超新星全运会》比真实比赛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它能用更多元的视角去分解、放大具体的某个动作。当一名运动员纵身跳入泳池后,随即接上的是水下浪花翻滚的镜头。



但这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还原“运动会”的现场感,《超新星全运会》由4期点播+2期直播形式构成。除了11月1日、11月8日前两期的录播,11月10日-11日都将进行连续两场现场直播。


单从直播来说,这其实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多项赛事融为一体,从技术层面就极具挑战。还要攻克田径和艺术体操这两大在制作信号上拥有超高难度的项目,27个讯道全方位无死角呈现运动会。


《超新星全运会》如何做到?


运动会主场馆超过30个的直播机位,多达40个的真人秀机位;游泳馆直播机位有15个,真人秀机位有25个……无数的镜头机位背后,是更丰富、多元的视觉呈现与镜头调度。



直播将会让《超新星全运会》拥有了即时性的魅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受到时间、空间、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体育爱好者无法到比赛现场观看赛事,不免是一种遗憾。直播可以说正是这种现场缺席的“代偿”;从运动会的角度来讲,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通感受到赛事现场的热烈、紧张、刺激的氛围,更多的是这场“全运会”专业性上的自信。


在录播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运动的力与美;在直播中,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这些选手的速度与激情。这种创作者塑造起来略有差异的仪式感空间,反而让这场“全运会”有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成色。


如何再现拼搏精神?


“生而为赢”是一以贯之的线索


“既然成为运动会,我希望从你们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当中,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体育上来。”当《超新星全运会》主教练刘国梁真情流露时,选手与教练的关系得以清晰描摹,同时也让这场“全运会”的立意更显明朗。


除了有中国乒乓球队前总教练刘国梁,拥有16个世界冠军头衔李小鹏,前不久刚在18届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摘金的跑步教练苏炳添;另一位跑步教练莫有雪,是中国首位世少赛男子百米冠军得主;射箭教练张娟娟,则是中国第一个射箭奥运冠军,被称为韩国队的克星;此外还有游泳教练吴鹏、跳高教练王宇、艺术体操教练张豆豆等——他们本身就代表了中国体育“专业精神”的一面旗帜。



教练与选手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除了具体的体育项目,更注重一种体育精神的传承。


“真的太累了,差点昏厥在那边。”在体测环节,选手陆定昊在做波比跳时感到异常困难,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不管我多弱,我都不会放弃。它有一分钟我就要做到最后一个”。


甚至在正式比赛之外,马伯骞等选手在自己尝试跳高等项目时,也不断挑战自我,从1.2米,到1.4米,再到1.5米……第一期的小细节不断透露出创作者对这档《超新星全运会》在价值观上的定位,据悉,挑战难度会伴随赛事的深入不断拔高,设置的难度与选手的突破,将在看点上相辅相成。在“全运会”拉开大幕后,这些“超新星”会以怎样积极的面貌示人,也颇值得期待一番。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选手们的分组是按照各自籍贯的省份城市分的。当他们得知自己背负着对家乡荣誉的责任时,纷纷表示会拼尽“百分之三百”的努力。



对于任何一种竞技体育,对抗竞技是主要特征,夺取胜利是主要目的,是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体育精神的集中缩影。落实到《超新星全运会》,也同样构成了一种直观再现,化身“生而为赢”的核心精神存在。“生而为赢”,既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当前年轻人呼唤的积极风貌。集结上百位年轻艺人和无数专业级教练,为的必然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输赢,而是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每一位年轻人所自发袒露和释放的真实心境和拼搏斗志。


这便形成了一档专业人构成的专业运动会被搬上屏幕的重要注脚:开了个好头的《超新星全运会》,它试图唤起更多时常被年轻人忽略的精神底色,一以贯之的“生而为赢”里还潜藏着更多有益的现实价值等待继续被发现。


原标题:《成为“运动员”有多难,做一场<超新星全运会>就有多难》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