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工大丨校党委书记韩旭在《社会科学报》发表署名文章《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会科学报社 Author 韩旭







12月7日,《社会科学报》总第1881期3版发表我校党委书记韩旭文章《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文章指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做好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高校改革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规律,是高校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的“必修课”,也是走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答题”。河北工业大学在京津冀沃土的滋养中诞生,120年发展历程与京津冀百年来的变迁血脉相连,其存在和发展证明了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深远意义。


原文如下:



值此河北工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本专题作者在认真学习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做好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高校改革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规律,是高校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的“必修课”,也是走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答题”。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是支撑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框架和目标要求,为高校更好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遵循。河北工业大学在京津冀沃土的滋养中诞生,120年发展历程与京津冀百年来的变迁血脉相连,从1903年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成长为河北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到步入河北省、天津市、教育部三方共建的世纪历程,再到跻身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其存在和发展证明了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深远意义。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域审视高校改革创新实践,有助于准确把握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当作为提供启示。



在服务区域发展中

赋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与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和国家战略的实现程度。为此,高校要跳出自身发展逻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视野中把握自身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深刻领会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系统优化思路,以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效度检验高质量发展成色。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学与区域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发展为相互成就、相互塑造的生命共同体,彰显时空共在、资源共享和文化共生等特征。推动大学和区域创新组织关系迭代是高校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河北工业大学坚持立足国家战略导向、区域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以打造“大学-区域”开放型创新联合体为牵引,全方位重塑教育改革生态链。对接产业链,设置学科专业群,精准服务产业需求;对接创新链,构建开放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能;对接教育链,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化高效开展;对接人才链,增强校企深度交流,实现校企高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


在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中

强化高水平科技支撑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前沿的复杂程度也持续攀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要求深化区域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集聚和优势互补,加强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联动。当前,高校已经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者甚至引领者。推动大学和区域创新组织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度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北工业大学主动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支持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大学-区域”开放型创新联合体,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以“双一流”高校、一流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为主力,以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成果研发转化为目标的产业化科研创新体制,完善创新要素流动汇聚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政府、企业和高校深度合作机制,以综合性、集约式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完善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高质量、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持续推动开放型创新联合体迭代升级,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规律中

提升建制化服务水平


实施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以有组织科研服务区域和国家战略需求,有利于强化高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用,面向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作出真贡献。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坚持以区域和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明确自身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深度研究自身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规律,迭代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体制机制安排,实现从顶层设计到精准对接、从理念认同到价值实现的总体性布局和系统化设计,确保党和国家对高校战略安排的落地见效。立足区域产业需要,学校建立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地、校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有效地组织运行下,一大批“养在深闺”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百余个发明专利顺利实现转移转化,在不断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学校也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学科专业优势支撑区域特色产业的创新性路径。与此同时,学校有组织打造科技园创新示范区,重点培育先进制造、双碳研究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续写一个学科同一类产业同步发展的奇迹。


在充分挖掘区域协同育人资源中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中国大学最为基本而又独特的功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国式现代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事实上,以学科和专业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组织运作形式与工业社会的崛起相伴随,专业学科的研究方式也塑造了知识生产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也塑造出专业技术分工的人才形象。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不是专业技术分工的纵向升级,而是更高强度的横向渗透融合,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需求。河北工业大学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要画好“同心圆”,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协同”,目标是“育人”。为此,学校扎根区域产业土壤,充分挖掘协同育人资源,创新协同育人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实践为导向,创新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打通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耦合与匹配的体制障碍,推进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相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立足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在不断激活区域文化传统中

涵养大学文化的实践品格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再次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大学是人类文明智慧结晶之所在,是创造、涵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篇章,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河北工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文化的滥觞与发展。在120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家魏元光、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专家潘承孝、核工业专家和学部委员姜圣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柯俊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也活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今天,“大学-区域”开放型创新联合体主动吸纳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以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推动教育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其立足本土、多元参与、开放包容的特质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也涵养了新时代大学文化的实践品格,为“工学并举”的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高校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支撑力量,在服务和引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既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也实现了教育提质与经济提效共赢。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做好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高校改革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规律,是高校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的“必修课”,也是走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答题”。




欢迎点赞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精彩

百廿荣光丨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破百!

科技引航看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成果孵化企业研发项目入选“2023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媒体工大|校党委书记韩旭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以高质量高等教育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百廿荣光丨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再创佳绩!

服务河北在行动|河北工大携手“国富”赋能河北智慧农业发展


扫码查看更多内容



材料来源:社会科学报

排版校对:雷子钰 刘奕涵

责任编辑:付佳欣 刘品瑶 焦思越 

  审核:霍占良 屠琼芳

  融媒体中心出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