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位大学生网友的互联网治理之问

2017-06-13 生态下伍旗

    近日,我们收到了一位新闻专业大学生网友对近期管理部门集中关闭一批低俗庸俗账号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为此,我们邀请了一位业界老师对这位同学的问询做出了回应,希望能对这位同学所有帮助。同时,我们也愿分享给广大网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为中国互联网的治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Q

老师好!

 

        昨天微信平台封号的事件一出,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关注。包括我在内,那些娱乐八卦账号可以说是阅读量最频繁的一类公众号了。有的同学很气愤,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家长式管教,有的同学认为被封号的公众号确实有内容低俗的,但一刀切的做法效果负面。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很想吐槽。虽然说这个决定是以平台的名义做出的,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程序合法,最终还是政府决策。我也认为,官方的决策绝对不是平白无故作出,一定有它的原因。首先我想到这些公号动辄十万+的阅读量,影响力确实巨大,有时能起到操纵舆论的效果。再看内容,有些的确是以娱乐八卦为内容进行“思想教化”,这种教化指向的是什么方面,就比较多元了。窥探隐私、拜金主义存在,可是通识教育、艺术普及也有之。我在想,官方做的这个事情是否是不允许除了政府主流之外的舆论聚集地的出现?

 

        这样的政策执行显得柔性不足,缺乏对新媒体内容的掌控和判断,做决策的人并不了解新媒体,要是我去决策就不会这样做。但是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我的想法也有问题,我可能太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说以和自己有着共同主张理念的年轻一代为中心,认为“我即大多数”。但其实这样的政策对于年龄更长一些,对娱乐新闻新媒体接触不多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才是社会大多数吗?),他们是拍手叫好的,他们觉得这些公众号的社会风气坏透了,我不应该以我们的价值判断去要求他们,也许这就是这个政策的“民意基础”?

 

       所以,我认为确实该整顿,但是是否欠缺柔性?政策的合理性在哪里?微信大号的变现能力政府如何看待?堵不能永远解决问题,那么疏的途径在哪里,官方有什么样的考虑呢?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人对于新媒体可能存在代沟,我想跨过这些代沟,实现平等的对话。也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些政策的制定中,让这个社会的舆论场少些戾气,让官方也能更会说话,讲好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和自由。


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

A

        同学你好!感谢你对网络治理工作的关注。

 

        结合你的几个问题,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现象,也想与你做个交流。

 

       这几天对网络空间一批低俗庸俗媚俗账号的治理措施,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其中有支持叫好,也有人提出疑问,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社会公众对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关切。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舆论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正能量的内容是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低俗趣味信息仍占据着市场,有些甚至越来越没下限。面对点击率、阅读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引导作用渐渐被旁置,对此有网友评论说:“最可怕的是,受众大部分是没有自我判断能力的孩子或者学生以及年轻人。”作为年轻人的你,想必也有同感。我想这也是管理部门加大治理力度的初衷,也是符合广大网友和社会公众期盼的,也正如你所说“决策绝对不是平白无故作出”。

 

       近年来,依法依规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遵循。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对加强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等也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部门依法依规提出管理要求,平台运营主体履行各自主体责任、依据法规及用户协议采取相应措施也符合依法治网的精神要求。对于那些被关停的账号,也不必怨天尤人,应自我反省并积极改正,这些天已有一些账号明确表示将尽快转型,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而个别认为“逃过一劫”的账号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悬崖勒马,及时自检,“海淀网友”“朝阳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对于平台运营者,更应明确的是,谁提供平台服务谁就要对平台上的内容负责,正如微博平台的表态中所说:微博坚决支持遏制追星炒作低俗媚俗之风,并将这次整治行动作为娱乐资讯领域健康发展的契机。

 

       当然,对于管理部门及政策制定者,一方面要坚决果断地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防微杜渐,对于其他传播平台的管理也同步加强,趁热打铁,杜绝隐患。除了叫停,也应考虑借助新法规的实施,加强分策施治,借此东风培养鼓励一批德艺双馨的自媒体娱乐报道者。摒弃“一切向钱看”的心理,抛弃“一夜爆红”的妄想,以匠人精神激励自己,用作品释放情怀,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正向价值观的精神产品,传递正能量。

 

       Last but not least,你我作为网络信息化社会中的一员,任何人的一言一行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也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与伤害。在凝聚各方共识的过程中,遏制“三俗”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好道德底线,弘扬核心价值,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来源:首都互联网协会互动传播专业委员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