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段古|再见了,平洲南港码头!
这里是南海地区第一个进出集装箱的码头
是全国文明“文明口岸”
是广东省“文明口岸”
是广东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
这个曾为南海发展作出贡献的码头
完成了历史使命
并于近日功成身退
2021年8月19日,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平洲永安路7号的南港码头经营单位合作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这意味着开港35年的南港码头将成为历史。
风吹开记忆的闸门,平洲水道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永安路1号的客运码头和永安路7号的南港码头(货运)改变了当地,也改变了当地人生活的模样......
服务南港码头建设
开启集装箱进出南海口岸的篇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外经贸部提出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发展优势,促进联合,保护竞争。”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方针,南海地区凭借着交界广州,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率先走向了对外开放发展的快车道。
011986年5月3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南海平洲三尾冲设立集装箱装卸点,地址位于平洲永安路7号。
021987年2月18日佛山海关驻平洲港办事处成立,提前介入参与南港码头海关监管区的建设工作。
031989年2月28日南港码头正式对外开始运营。当时的南港码头占地4.2万平方米,仓库6000平方米,可靠泊一艘1500吨集装箱和100吨以下散货船同时作业,年吞吐量25万吨。
服务“三来一补”企业
拉开南海制造业发展的序幕
1991年12月28日,南海海关成立,在南港码头设平洲监管科,推出全天24小时高效、高质服务,通关效率提高了一倍。
平洲繁忙的报关前台
在平洲监管科严密监管和热情服务的促进下,一方面塑料、钢材、铝锭、不锈钢板、羊毛、皮料等大量原材料通过南港码头进入南海区的各个工厂企业生产车间,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家电、服装、鞋类等工业制成品通过南港码头大量出口到港澳再进入国际市场。
服务客运码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南海准备筹建通往香港的客运码头。由于平洲水道宽阔,航行便利,市内交通便捷,客运码头选址定在了距离南港码头不到200米的地方——南海平洲永安路1号。
南海海关成立后,第一时间派驻工作组参与客运港码头的筹建工作,在旅客通关区设置了红绿通道,1992年12月8日,平洲客运码头正式对外运营。
自此,永安路1号和永安路7号这两个相距仅百余米的码头,成为了南海对外开放的“双子星”。
客运码头运行后,南海海关在平洲客运码头设立非贸物品监管科。随后,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口岸环境和监管需要,1994年4月26日,南海海关设立监管四科(旅检科),1996年6月10日,副处级的平洲办事处开始运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洲客运码头的游客人数逐年攀升,曾经创造了全省17个水运客运口岸开港头年客运量最佳的好成绩,客源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及自治区,国外多家旅行社甚至将其列为出入境的指定口岸,进出境游客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了33万7千多人次。
服务果蔬进出口
1998年6月4日,全国最大型和唯一与港商合资经营的里水鲜果批发市场建成开业,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水果在南港码头上岸,经平洲监管科查验后,通过批发市场流向广佛地区的百姓餐桌。南海办也采取了系列措施,提升通关效率,推动香港—南港进口水果快线迅猛发展,水果进口份额连年增加。高峰期一天有几十个集装箱的水果从这里上岸。同时,南海本地生产的蔬菜、塘鱼、生猪、三鸟等农副产品也从南港码头起航到港澳,年出口农副产品达650万元。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码头的建设同周边的河流像毛细血管一样融入到这座城市里,他们开始共生共荣、血脉相连,除了促进工业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告别客运码头
伴随着南海地方经济的腾飞,以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给货物、人员的流动载体带来了多样选择。
这是客运港的旗舰“南华号”,曾经接待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2006年3月21日,已开通14年的南海港(平洲客运码头)“南海—香港”客运航线正式停航,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开航以来,累计运行1.7万多次航班,安全行驶150多万海里,运送旅客近280万人次。
客运码头的关闭,是时代进步发展的缩影,当高铁半个小时就可以在粤港之间穿梭的时候,轮船就变成了旧时光的情怀。
告别南港码头
刚成立的平洲监管科办公大楼
客运码头关停后,南港货运码头的发展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高峰期进出口15万多个标箱,税收超15亿元人民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截止关停前,南港码头有海关监管作业区3.6万平方米,查验场地1485平方米,查验平台180平方米,安装了48个可以连接总署监控指挥系统的24小时高清摄像头、海关卡口前端采集系统、电子车牌识别系统、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等。
近日,随着南海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承载着海关人记忆的南港码头即将关停,它在城市发展和演变中领到了新的任务书,褪下龙门吊、船舶、集装箱这些工业印记,把对外开放的职责交由其他口岸承担,积极拥抱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为这座城市呈现另一种生机。
很多事物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消逝了,不代表没有意义了,相反这更是一种完成历史使命后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气魄。
未来,曾在此奋斗的人们
也将紧贴南海区经济发展实际
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