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十三五 展望新征程⑥|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惠及街道社区,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为民哥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2021-09-19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绘制出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为民哥推出专栏《回顾十三五 展望新征程》,与您共赏“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


今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深化改革专场。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在深化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方面的各项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的五年是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最快、改革最深、老百姓受益最多的五年。全市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坚持党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采取精准施策,聚焦老百姓家门口的事,聚焦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不断深化。


街道有了“指挥棒”





为解决基层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点问题,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把“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全市“1号改革课题”,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同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固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改革经验,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01

让“看得见的管得了”

街道办事处赋权、增能、调定位


将街道原来“向上对口”的20多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直接服务居民的“六办一队三中心”架构,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同时,赋予街道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权、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考核评价等七项权力。明确街道办事处可以以自己名义开展行政执法,下放431项行政执法职权。


02

让“分开的五指攥成拳头”

协管员下沉街道(乡镇)统筹使用


印发《北京市城市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市级统筹、区级管理、街乡使用、部门指导的城市协管员管理体制机制。到2020年底,已推动市级部门主管的16支队伍近13.4万名协管员下沉至街道(乡镇),逐步实行由街道(乡镇)进行属地管理,实现优化整合和统筹使用,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进一步增强。


03

杜绝“小马拉大车”

明确街道职责和管理边界


率先出台《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规定》,明确6大职责板块98项内容,未列入职责清单的事项,不得擅自向街道委托、授权、下放,坚决把不该加给街道的负担挡在门外,使街道聚精会神地抓主责主业,逐步实现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


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设立标准(试行)》,充分考虑地域面积、人口规模、人文历史、街区功能、居民认同等因素,优化调整街道规模,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适应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今后,首都功能核心区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一般不小于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般不低于5万人、不超过10万人,其他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常住人口不超过15万人。多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超八成


社区有更多时间围着居民转





1

“吹哨报到”向社区深化


出台《关于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社区治理深化的实施方案》,推进“吹哨报到”向社区深化,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到“民呼我应”,解决了一批垃圾堆放清理、背街小巷治理、拆除违章建筑、小区停车难等群众家门口的难事。


2

聚焦主业减“赘肉”


出台《北京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持续开展社区减负增效,明确社区法定职责34项,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精简为7项,社区盖章证明事项减少到3项,全市社区挂牌从120多块精简为15块,有效改变了“万能居委会”“社区万能章”的现象。


3

大社区“瘦身”到“标准体格”


出台《北京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标准》《北京市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撤销和规模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破解超大社区治理问题,夯实城市精细化治理基础,让社区“管得住”“管得好”。规定社区规模一般在2000户6000人,不超过3000户9000人,规定按照每110户至150户居民配置1人的标准配备,每个社区的社工人数不得少于9人。目前全市82个5000户以上的超大社区已有62个完成拆分。


4

强化自治归本位


落实颁布村居统一信用代码证书,实现村(居)委会以特别法人身份履行法定义务和权力。推进社区自治网络向楼门院延伸,全市共划分居民小组56447个、村民小组25954个。全市普遍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社区议事厅,完成300个楼门院治理示范点,通过利用社区公益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等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共治。


5

打破职业“天花板”


大幅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进行动态调整,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位居全国前列。探索解决社区工作者发展瓶颈问题,目前已有117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被招录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



“十四五”时期,全市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精服务,推动形成简约高效、响应及时、多元参与、守望相助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建设超大城市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做强街道





健全街道(乡镇)职责清单、赋权清单和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扩大服务管理权限,推进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加大向街道办事处赋权增能,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打造文明、活力、宜居、平安街道。


调整街道乡镇行政区划设置,加快城市化成熟地区乡镇向街道办事处转制,逐步撤销地区办事处,开展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工作,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加快完善基层治理应急机制、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和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


做优社区





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重心下移,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社区治理深化的制度机制,将自治单元从社区向小区、院落、楼门、胡同等延伸,推进社区治理落细落小落实。


做实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实施社区党建“领头雁”工程,健全完善社区专员制度,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水平。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考公务员、街道事业单位定向招考优秀社区工作者等制度。


加强社区立法,完善城乡社区法人资格制度,规范居委会工作职责。


持续推进社区减负,落实社区工作准入管理机制,推动社区真减负、减真负。


推进社区议事协商,推动城乡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重大事项重大资金使用活动。


调整城乡社区规模设置,对3000户以上的社区进行优化调整。


持续推进“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子。


做精服务





推行社区服务目录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生活服务和公益服务全响应体系。


推进社区服务站改革,推行“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更加方便群众办事。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


答记者问



最近,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标准》,请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背景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社区规模是影响社区治理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按照现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应在100至700户的范围内设立。但是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近些年来,北京市的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一般是按照1000户至3000户的规模设定,但在现实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3000户以上的社区就有600多个,甚至还有80多个超过了5000户。面对这些超大社区的管理,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工作力量显得极其有限。为此,按照全市安排部署,我们在研究出台街道办事处设立标准的同时,也研究出台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标准。


按照新的标准,充分考虑居民自治、管理幅度、文化认同、配套设施落地等因素,规定:一是设立居民委员会将以社区内房屋套数为基本标准,一般在2000户6000人不超过3000户9000人的范围内设立;二是社区工作者的配备,即“两委一站”的专职人员,按照每110户至150户居民配置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配备,且不少于9人,人数较多的,还可以适当增加。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市62个人口5000户以上的超大社区拆分工作。“十四五”期间,除完成超大规模社区的拆分之外,还将优化调整30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推进合并一些500户以下的超小规模的社区。希望通过社区规模调整,进一步夯实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保障。



编辑:尹利  曾诗雨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推荐阅读

完整视频来啦!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一把手”如何回应民生关切→


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在哪儿花、怎么花”,今后上网一查便知

今年起,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恢复使用范围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难题?别怕,我们来啦!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专题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