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保监会摸底长护险试点服务情况,社保“第六险”路在何方?

保险秘闻 2022-08-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商报 Author 北京商报

两会期间,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一度被推上话题“热搜”。3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近日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试点服务情况进行书面调研。业内人士认为,要推进长护险试点的建设,还需解决标准化问题、培训和护理人员资质问题,并对“服务给付”这一给付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长护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关于报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情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显示,此次报告的内容包括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业务开展情况报告,以及填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仍在合同期内承保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项目的相关业务数据统计情况。


《通知》附件中参与长护险制度试点服务业务统计表显示,此次统计分类的经办服务模式包括三种:受托管理资金不到账,收取服务费,不承担赔付风险;受托管理资金到账,负责待遇给付,收取服务费,不承担赔付风险;政府长护资金计入公司保费收入,承担赔付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多地发布长护险试点动态。最新消息来自于广西南宁,其长护险试点制度自3月1日起实施;近日“昆明发布”官微亦显示,昆明市已正式受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定申请,定点机构遴选工作也陆续展开;2月中下旬,天津分批错峰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定申请,并宣布自6月1日起,符合规定的护理相关费用将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


为何长护险近期备受各地“强推”?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5亿,失能老人超4400万人,预计203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6800万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介绍称,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老龄人口照护问题的长期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支持政策。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有效衔接老年人群的医疗和养老问题,有望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和日常护理问题,从更深层次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洁认为,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的内容,在各个试点地方不统一,且长护险试点项目与其失能等级的关联度也不够明确,其待遇给付和失能评估的关联度亦还不够规范,部分地区生活照料项目偏多,部分地区医疗护理项目偏多。


此外,孙洁提示称,此前部分长护险试点,如成都,采取现金给付的方式,然而这种情况下,部分失能老人家属会将现金取走自用;同时,这种给付方式对于当地护理服务资源利用及护理机构签约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相比之下,孙洁介绍称,近期部分长护险试点地区,如青岛,其开始采取的服务给付方式,不仅能落实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还能鼓励民营机构签约提供服务,同时也保障了服务质量。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建设的下一步动作,孙洁建议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标准化,包括重度失能基本项目数目及标准全国统一,并根据各地方经营运行情况,推出相应补充服务项目的目录。


“地方在制定政策时,其服务项目要能够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且针对不同的失能等级,其个性化、均等化和标准化的规定要分等级指定。”孙洁表示,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在基本服务项目、服务目录的基础上,制定能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补充性服务项目。


同时孙洁认为,长护险试点服务建设过程中,服务质量标准非常重要,这其中需要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化水平与之相适配,因而需要强调护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培训。她指出:“长护险试点服务技能培训队伍的建设,会影响到护理人员资质和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服务项目内容和服务包的范围。”



记者丨陈婷婷 周菡怡




往期精彩回顾


直击爱宠“看病贵”痛点,保险机构扎堆上线宠物医疗险


建“绿色通道”、破“数字鸿沟” 保险业保障老年人权益不含糊!


五大上市险企前两月保费“龙抬头”:突破7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26%


北京首月人身险拉动保费“跑赢”平均线,财产险保费多线“大跳水”


保险江湖又现“李鬼”骗保,投保人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识破套路


投连险首月保费搭“高速列车”,保证保险“春寒”中正“回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