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妙玲 | “舞蹈,让我更加坚韧”

龙华文联 2022-12-03


个人简介


叶妙玲,中共党员

龙华区舞蹈家协会会员

深圳市艺术高中舞蹈教师


2010年进入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中国舞专业

201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

进入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创作、教学:

2021年参与创作、指导的作品《远方的歌谣》获第七届岭南舞蹈比赛表演金奖、创作银奖、作品银奖,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优秀指导奖。

2021年指导作品《源》获深圳市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深圳市总决赛获金奖、“鹏城少儿之星”称号、龙华区复赛特等奖。

2020年指导作品《小河弯弯》《漫漫》获2020年中小学生“舞”与伦比才艺大赛指导一等奖。

2018年指导清华大学校友舞蹈队校庆专场作品《黄土黄》。

参与北京舞蹈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音乐节奏中民族的动态呈现”。


比赛、实践:

《盼归》获2018年第八届新加坡国际舞蹈节“表演金奖”,2017年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新剧目“优秀剧目奖”。

2019年第十七届北京市舞蹈比赛参演作品《凤鸣朝阳》获“表演三等奖”。

2018年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技术技巧比赛编创、参演的作品《羌族肩铃技术技巧组合》获“铜奖”。

2018年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第五届民族技艺传统与保护作品大赛《一台锣鼓半台戏》获“一等奖”。

参演舞剧《尘埃落定》、小舞剧《鹤》;在北京舞蹈学院原创舞蹈诗《那些故事》中,饰演“沂蒙母亲——王换于”。

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汇演,曾赴澳大利亚孔子学院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赴湖北、山东、安徽等地进行实地采风调研。


“舞蹈,让我更加坚韧”

说起叶妙玲的舞蹈人生,要从很小的时候讲起。

“我的妈妈曾经是一名文艺兵,或许是遗传了妈妈的天份。”叶妙玲提到,从小时候开始,她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在家人的瞩目下,跟着随机播放的音乐随心起舞。在叶妙玲6岁时,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赵洁,看着小女孩翩翩起舞的身影,赵洁老师认为她是非常有舞蹈天赋的,于是,叶妙玲便以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为目标开始了自己的考学之旅。

“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舞者的残酷,手臂短了不行、胖了不行、头大了也不行”叶妙玲直言。心底的热爱加上扎实的基础,以及在欧阳旭老师和赵洁老师的指导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五年级时,叶妙玲经过层层选拔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录取,开启了属于她的求学之路。

在北舞附中,叶妙玲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在入北舞附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早功、晚功、踢腿、下腰……如果胖了或者没完成好动作,只能站在旁边,更让我体会到舞蹈是非常残酷的,也是从这时候起,我才慢慢开始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除了有一些辛苦外,在学习过程中,叶妙玲也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舞种——民间舞,“从不同民族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格,塑造出不一样的性格。”

附中五年级时,叶妙玲在老师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校内的多层选拔,成为了十一届桃李杯民间舞类的比赛选手。为了呈现最好的舞蹈效果,叶妙玲与她的指导老师每天在教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不停地排练风格和技巧组合。“那时候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只想着完成好,能为学校争光。”可是当时因为各种原因这一届桃李杯延迟开展,而她也错过了四年一届的比赛机会,这对当时的叶妙玲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但现在想起,其实在日复一日地练习过程中收获的,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对于现在的叶妙玲来说,一切过往的努力都是累积,过程让她更具收获,也变得更加优秀。



附中毕业后,叶妙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开始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入学习。介于系部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叶妙玲在大学期间与同学创演出了个人作品《盼归》以及《羌族肩铃技术技巧组合》等小作品。其中《盼归》更是取得了新加坡国际舞蹈节表演和创作金奖的好成绩。



在大学期间,叶妙玲还饰演了原创舞蹈诗《那些故事》中选段《沂蒙母亲》王换于一角。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塑造形象,黄奕华老师、秦丽秋老师带着同学们深入到民间去田野调查,在她的故居前即兴舞段,借助实景与这位英雄母亲感同身受。“自此我深刻体会到舞蹈究竟如何去跳,为何而跳。”

毕业后,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叶妙玲回到了深圳龙华这所“奋斗者之城”,在深圳市艺术高中开始了属于她的教育之旅。

《远方的歌谣》故事讲述一个生长在当今幸福生活下的女孩,看到了一组照片,反映大凉山彝族姑娘在旧时代遭受压迫欺凌的悲惨生活,以及新社会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大凉山姑娘们欢乐幸福,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她恍若跨越时空,去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在编排《远方的歌谣》过程中,叶妙玲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让一群八年级的小朋友去理解舞蹈想讲述的故事,如何与有时空距离的先辈们感同身受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直到有一次随着音乐的开始,我以主演为第一视角开始以旁白的形式阐述出每一个动作,以一次调度的心理变化。从看到一张老照片到穿梭进入过去的时空,再作为旁观者看到曾经的人民被压迫、奴役的场景,再到一次次把他们拽起又失败的独白,到最后转向“中国红”看见光芒以及解放的喜悦……”叶妙玲看到学生的情绪是随着她的话语、随着故事的情节在变化,在这一刻,他们真正的与前辈感同身受了。叶妙玲也希望通过排演《远方的歌谣》,让这些小舞蹈演员们真正体会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对于自己的身份,叶妙玲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响应国家的号召,争取排演出更多有温度、有生命力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正如同深圳市艺术高中的培养目标一样,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具有一流科学文化素养和一流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龙华培养出优秀的文艺后备军,为文艺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沈水健 | 写字是件幸福的事

“文艺为人民——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文艺沙龙活动圆满举行

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湾区之声》奏响时代乐章


制作

龙华文联

转载时请注明以上信息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