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ere is New York看翻译
拖了一年多,刚刚才把Here is New York这篇短文(只有7500字)读完, 实在是精彩至极. 有人说它是White写给纽约的情书;911之后重读此文,有人惊呼:White不是先知,胜似先知. 其开篇和结尾尤为精彩,耐人寻味.
文章网上很容易就找到,一小时的时间就可以读完。推荐你读一下。
在网上看到以下这篇文章,转载分享给你看. 我个人是不懂什么翻译的,也没有相关的训练。我觉得此文这种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探讨对我们的英文学习还是有帮助的。
英语文学翻译现在对我们谁来说都不容易
张庆路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等单位合作举办的“2006年第三届CASIO杯翻译竞赛”采用了美国作家E.B.White的一篇散文Here Is New York作为原文。竞赛结束后由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提供了参考译文,也即译文范文。尽管笔者才疏学浅,本不该对权威的作品说三道四,但鉴于学术问题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还是想畅所欲言,指出笔者认为其有瑕疵或翻译不到位之处,希望能得到原作者及同行的批评指正。
鉴于篇幅有限,也鉴于此系全文精华及主要翻译陷阱之所在,笔者选用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下面是原文及陆教授的范文。
原文:Although New York often imparts a feeling of great forlornness or forsakenness, it seldom seems dead or unresourceful; and you always feel that either by shifting your location ten blocks or by reducing your fortune by five dollars you can experience rejuvenation. Many people who have no real independence of spirit depend on the city’s tremendous variety and sources of excitement for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maintenance of morale. In the country there are a few chances of sudden rejuvenation —a shift in weather, perhaps, or something arriving in the mail. But in New York the chances are endless. I think that although many persons are here from some excess of spirit (which caused them to break away from their small town), some, too, are here from a deficiency of spirit, who find in New York a protection, or an easy substitution.
范文:纽约虽说时常给人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或被遗弃感,城市却难得显出死气沉沉或一筹莫展的样子,反倒是你总拥有一种希望:越过10条马路搬次家,或是花去5美元,就能重新焕发青春。许多缺乏独立精神的人依赖城市巨大的多样性和兴奋源,来求得精神上的耐久力并保持振奋。在乡下,青春得以突然重新焕发的偶然机会不是没有———也许是天气的骤变,要不收到一封让你惊喜的邮件。可是在纽约,这样的机会无穷无尽。在我看来,尽管有不少人是由于精神追求过度到这儿来的(这使他们逼着自己离开小城),也有些人是因为精神贫乏到纽约来的,并在此找到了保护或是轻而易举得到了易地取代的报偿。
综观这段译文,笔者认为下面这几处可算是范文较大的瑕疵。
(一)Unresourceful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但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的unresourceful不是“一筹莫展”,而是“没有或缺少生活资源”。因为这一句是用居民的眼光在看纽约是怎么样一个城市,而不是说纽约想干什么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请问纽约为什么要一筹莫展?纽约为什么而一筹莫展?解释为“一筹莫展”无论从上下语气还是前后逻辑上都说不通。下面接下去的半句是说纽约怎么为居民提供无穷无尽的生活兴奋源和机会(也即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一个人生活下去的“生活资源”很丰富),正好用来补充说明上面所说的纽约“很少缺乏生活资源”(seldom seems unresourceful)这个结论。分号后的半句and you always feel that……和上半句的语气是顺的或一致的,所以范文中“反倒是你总拥有一种希望……”的转折语气似乎是译者错加的。
(二)文中的rejuvenation指走过十个街区、花掉五个美元、遇到天气骤变、收到一封邮件所产生的惊喜或快感,是小刺激引起的反应,把它译为“重新焕发青春”是否有点太过量?说这种多得不计其数的(endless)区区日常小事(其中能成为大事的其实很少)动不动就使人“重新焕发青春”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接受得了。(一天要焕发几次青春?)笔者认为文中的rejuvenation是英语中的“大词小用”现象,是英美文学作者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看到这样的用法,英语本族语读者会在自己的大脑中做出自动调整,将这个大词弱化,调到其适当的位置。但在汉译时如不做调整仅按字面意思硬译成中文则会让中国读者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古怪荒唐。笔者认为,文中的两个rejuvenation的中译文是否可考虑弱化为“精神重振的感觉”、“精神的重新焕发”、“令人振奋的新体验”,甚至“惊喜”。
(三)文中对称并相对应的excess of spirit和deficiency of spirit被分别译为不对称不对应的“精神追求过度”和“精神贫乏”,对此笔者也不太认同。“精神追求过度”的说法首先就比较模糊,其次它给人一种印象,好像这种在精神上过度追求的人不会有什么物质追求。事实恐怕恰恰相反,文中那些具有excess of spirit的人往往是那些物质财富追求意识特强的人。至于“精神贫乏”的说法同样让人难以理解。“精神贫乏”究竟是什么意思?汉语中一般只有“精神生活贫乏”的说法,而无“精神贫乏”的说法。(你听说过“他精神贫乏”、“她精神丰富”这样的说法吗?)笔者认为这前后两个spirit意思应该基本相同且互有联系,只是侧重面略有不同。前者似更偏重energy,strength,vigor,liveliness的意思,而后者似更偏重courage,bravery,enthusiasm,passion的意思。换言之,前者指那些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雄心勃勃、敢于挑战的乐观的强者,这些人当然同时也更有生活的热情和勇气。而后者指那些生活上遭受过挫折和失败,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和勇气的悲观的弱者,这些人当然同时也缺少精力与活力。所以笔者建议将excess of spirit译为“精力过剩(盛)”,而将deficiency of spirit 译为“缺乏勇气”。(spirit译成中文不一定是“精神”)这样译似比较符合文章的总体把握,即纽约并非只是勇敢强悍者的天堂,弱者也能在纽约得到庇护和快乐。(请注意,只有缺乏勇气的弱者才更需要保护,这样译才能更好对应文中出现的a protection)
(四)文中最后的an easy substitution译为“轻而易举得到了易地取代的报偿”似更显得不知所云。其实该substitution既非“易地取代”,也非“报偿”,更非“易地取代的报偿”,而是substitution for spirit(勇气的替代)。我们知道,缺乏勇气的人始终胆小,但纽约可以让他们精神放松不紧张(easy),从而让弱者也能在此得到庇护,可以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在读懂了原文的前提下,笔者将上述an easy substitution直接译为“一种弥补勇气缺失的精神放松”。
除上文提到的几处外,拙文与教授的范文尚有多处不同,比如文中的spiritual sustenance教授译为“精神上的耐久力”,笔者译为“精神支柱”,其中正误得失请大家批评指教。下面是笔者的这段译文。
张译:尽管纽约经常给人一种沉重的孤独感或被遗弃感,但它似乎很少缺乏生气,也不缺少生活资源;在这里即使走过十个街区或花去五个美元,你也总能重新变得精神振奋。许多没有真正独立精神的人正是依赖纽约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兴奋源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勇气来源。在乡村也有机会体验一些突发的惊喜——也许是天气的骤变,也许是邮件的到来。但在纽约这样的机会则多得不计其数。我想尽管许多人是因为精力过盛而来此生活(也正是因为精力过剩、胆识过人,他们离弃了自己原来居住的小镇),有些人却是因为缺乏勇气而生活在这里,他们能在纽约找到一种保护,或一种弥补勇气缺失的精神放松。
附带提一笔,另一位上海外贸学院的资深英语教授在一篇对竞赛译文点评的文章中批评参赛者随意性太强,在翻译时不顾原文随意增删,加油添醋,无中生有。他特别强调了这么一个例子(该例子后来被一些报刊广为引用),说在New York is the concentrate of art and commerce and sport and relig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finance,……的翻译中有位译者平白无故地在“纽约”之前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修饰语“弹丸之地”,变成了“一个弹丸之地的纽约……”。对此笔者倒要为该参赛者鸣不平了。因为原文finance,之后教授写的省略号实际上代表了后面未完的半句话bringing to a single compact arena the gladiator, the evangelist, the promoter, the actor, the trader, and the merchant。请看我划线的这个compact arena不就是“弹丸之地”吗?这是文字上的根据。从理论上讲,尽管作为城市,纽约的规模是大的,但和整个美国的国土相比,纽约不就是一块“弹丸之地”吗?作者之所以称之为compact arena就是为了强调它的小,就是讲本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色人才现在都集中到纽约这块小小的土地上了。把它译为“弹丸之地”不但很恰当,而且似乎能比陆教授译的“紧凑的舞台”更直接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参赛者把它移到前面去当修饰语用并无不可,并不是加油添醋,更不是无中生有。之所以批评别人“平白无故”地添加“弹丸之地”,也许是因为该教授自己没有把句子看完整。
该教授认为,这次选作翻译材料的散文难度中等,无论从文字,还是从内容来看对参赛者来说都是“可译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完全赞同。可问题是,英语文学翻译在当今这个高速时代的中国早已成为一种奢侈的活动,对我们谁来说都不容易,不仅是对青年参赛者而言,不是吗?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同样可以试着把上面提到的那段翻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