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需要走心,也需要用脑

2017-06-19 辣辣小疯子 英语学习笔记

读书群6月份都的第一本书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无声告白》),作者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今天和大家分享群内一位朋友的读书笔记。



文 / 辣辣小疯子

公众号「辣辣英语日常」


故事情节其实十分简单:一个叫Lydia的女孩由于背负了太多本不该她背负的压力,最后不堪重负而葬身湖底。但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如此拨人心弦乃至让人掩卷时感觉深入骨髓呢?我想除了小说展现的作品主题之外,它的整体布局和叙述风格是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原因。


读这本小说,我感觉自己一会儿像一个旁观者/局外人,眼睁睁看着这个故事一步步发展却无能为力。一会儿又感觉自己像小说中的一个侦探,我抽丝剥茧,穷尽所有地探索分析着故事的走向和背后的原因。当故事一层层被剥开,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慢慢全部袒露在眼前,所有与之有关系的人物,事件慢慢地被串成一串,像河流最终汇集入海一样,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前世今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1070z2g5&width=500&height=375&auto=0

# Can You Feel My World



小说中的James一家都有着各种不为他人所知的问题。Lydia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父母与孩子既是彼此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个体。她没有勇气去承认或者表达自己独立的那部分存在。Nath (Lydia的哥哥)和Hannah(Lydia的妹妹)呢,他们俩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独立的存在,他们被家庭所忽略,感受不到彼此交融的那一部分。所以Lydia只能淹没在那让人喘不过气的汪洋之爱中,而Nath难免选择带着自己被冷漠撕裂的伤口匆匆逃离。


作家亦舒说:“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当事人或心如刀割或肉体受苦,至爱亲友再同情了解,也帮不到事主。” 当血浓于水的亲情竟然要走向“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多么的可怕和令人心碎。


花季少男少女自杀的事情在当今社会而言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相同的悲剧还在一次次地上演。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恰当的沟通埋下了祸根。


His whole body trembles, as if he caught a sudden, lasting chill. With his toe, he closes the vent, but he can't keep his hands from shaking. He balls them into fists and clenches his jaw to stop his teech from clattering...In this room a deep ache suffuses her, as if her bones are bruised.


这是Lydia的爸爸妈妈在得知爱女去世之后的反应,简直令人不忍卒读。那些最后选择结束生命的孩子,他们在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会不会曾经也期待过能被某个人及时拉住,再给一次重生的机会?


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都曾亏欠对方一次坐下来坦诚交流的机会呢?如果你足够敏感的话,你也许会感受到我的不快乐,那么你愿意和我找个时间聊一聊吗?如果你不够那么细腻,或许我也可以主动找你倾诉,让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听一听我那些容易受惊的却是最真实的想法,甚至你还可以任由我的小情绪闹一闹?



# 我们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之前看过的许多电影也开始渐渐涌入脑海。电影3 Idoits里面校长的女儿对她的校长父亲说的那句话还依稀在耳边回响。校长曾逼迫自己的儿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导致儿子跳下火车自杀身亡,而校长父亲一直以为是普通的火车安全事故。



作为校长,身处教育孩子的第一线,他也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根本不会想到“谋杀”这个字眼,因为在他的心中,这绝不可能是“谋杀”,这是“我为你好”,这是“爱”。而当对方“听从”我们的那些“我为你好”并付诸行动时,我们会感觉自己付出的“爱”得到了回应,又怎么会多想呢?就像小说中妈妈Marilyn眼中的Lydia一样。


Her Lydia, always smiling, always so eager to please? Sure, Mom. I'd love to, Mom...Every single night, before she went to bed, she founded Mailyn wherever she was—in the kitchen, in the study, in the laundry room—and looked fer full in the face: I love you, Mom. See you tomorrow.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是我们以爱的名义在互相欺骗,我们欺骗着对方,更欺骗着自己。而这种欺骗绝非“善意的谎言”,只是我们以为或者说希望它能带来如善意的谎言一般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视线从书中移开,我们会发现,这种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的“欺骗”、“绑架”甚至是“谋杀”并不仅仅只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它其实无处不在。


当你把你的“我觉得”强加给我时,你“谋杀”了我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当你敦促我执行那些建议“为我好”的建议时,你“谋杀”了我自由选择的机会。当你如履薄冰般地保护我的时候,你“谋杀”了我勇敢尝试的能力。当你教导我切记安分守己,追随大家的时候,你“谋杀”了我真实表达自己的胆量。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里说: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而我想说:


愿我们互不欺骗,如果没有,愿我们初心都为善为美。

愿我们互不伤害,如果没有,愿我们还有一次解释倾听的机会。

愿我们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以真心相待。



# 遇见“本我”


Sometimes you almost forgot: that you didn't look like everyone else. In homeroom or at the drugstore or at the supermarket, you listened to morning announcements or dropped off a roll of film or picked out a carton of eggs and felt like just another someone in the crowd. Sometimes you didn't think about it at all. And then sometimes you noticed the girl across the aisle watching, the pharmacist watching, the checkout boy watching , and you saw yourself reflected in their stares: incongruous. Catching the eye like a hook. Everytime you saw yourself from the outside, the way other people saw you, you remembered all over again.


小说里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自我的身份认知问题。但是我不并想谈他们的移民身份和当时的社会风向,我只想聊一聊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多重身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不同的身份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然而,尽管我们有着多重身份,在我们内心深处却永远只有一个“本我”。这个“我”,可能会在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容易被察觉,或者更容易与之对话。


我成年之前的整个世界都是按照父母为我勾画的蓝图一步步进行的。我被教导“逆反”是“坏孩子”的行为,在长辈面前表达不同的观点是“顶撞”的表现……我一直以为内心深处的我就是那个父母眼中“好孩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孩子。然而在我高三的时候,我竟然和当时的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吵了一架,事后我发现我有了一种跟以前迥然不同的感觉:原来我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般“没有脾气”,也不是自己一直以来深信的那样“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我开始认识到那么多年来我竟然并不是完全了解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这个时候请不要怀疑自己,也不要怀疑信仰,你只是非常幸运地偶然发现了自己身体上的另一扇窗,而每一扇窗下,都是你真实性情的流露。只有不断地去经历,去打开那些别人不知的,甚至也不为以前的自己所知的那些窗户,你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真实的把握。



更多《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请让我自由生长 by 小麦

无声告白读后感 by 慢慢树

Every Thing I Never Told You by Hazel

爱需要感受和付出,更需要有声告白 by 慧玲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查看7月读书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