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语博主的Obsidian学习心得
学习的本质是把 working memory 转化到 long-term memory。
Working memory 承载能力有限,于是我们需要人工建立工具辅助——这是做笔记的根本。
过去 9 年我用得最多的笔记平台是公众号、朋友圈、微博,让我可以公开地做笔记。用过 Evernote 和 Notion, 现在也开始用 Flomo 和 Obsidian,有时也直接用手机上的笔记本,哪个顺手哪个更能满足我的需求就翻哪个的牌。
任何方法工具都有局限性。不是说某个笔记工具更好,只能说它更能满足我当下的需求。
重点说说 Obsidian 和我的学习心得。
知道 Obsidian 很久,也下载过,觉得「太复杂」「get不到它的好用之处」。这个月我要做一个主题分享,基于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分享做笔记的心得,于是我就研究了下 Obsidian。
觉得 Obsidian 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开始不熟悉它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你建立一个本地文件夹,然后把所有的笔记都存在这里,也可以通过工具同步这个文件夹,实现全平台同步。
Obisidan 的优点我总结为这样几点:
1)Markdown 语言编辑✏️
简单说 Markdown 语言就是一种极简写作,无需照顾排版,只需要几分钟熟悉一下基本的 Markdown 语言即可。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熟悉后就会爱上这种编辑方式(新手可以使用 cmenu 插件辅助)。
如果你看到这都觉得复杂,我想对你说:试一试。花几分钟掌握点新知识,新方法,是值得的。如果你恰好用英文学习,恰好还能用英语学英语。
2)Canvas 笔记形式打开新思路🎨
我之前用 Xmind 和 MindMap 作思维导图,发现 Obsidian 的 Canvas 功能更适合我:画布无限,可以方便整合呈现信息。这一点可以在做读书笔记、上课时用到。
3)插件多,可以全平台通用🔧
比如 Excalidraw 插件,可以帮我把笔记做成 sketchnote:
再比如 Annotator,可以在 PDF/EPUB 文件上做笔记。
我的读英文理念是「读书顺便学英语」,这样的笔记方式可以让我更好的记录书中的语言点和关键内容,也方便我后期根据标签(#tag)整理内容:
在网页上边读《经济学人》边用 Hypothesis 做注释,然后用 Hypothesis 插件同步到 Obsidian:
4)双向链接,打造自己的知识 latticework🔗
笔记可以以网状呈现(Global graph + Local graph),笔记内也可以双向链接和 Tag,让知识之间产生关联。记得越多关联越多,这样你思考和写作灵感、素材就越多。
我刚写了没几条,笔记之间的关联还很少,后面会用 Zettelkasten 的理念逐渐打造自己的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nagement)。
那如何上手 Obsidian 呢?
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有这个需求,有了需求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学。其次是不带评判地去学习、模仿和创造。
学习新事物,我的思路是:
1)🤔️ 先自己体验,观察这个工具,让自己对它有基本的概念,产生一些具体的问题;
2)📖 读读官方的指南,也看看网上他人的教程,了结它可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估算学习成本和会面临的问题;
3)👀 自己动手练习,哪里不会查哪里。
做法上不难,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力和意志力。重点是这三个步骤里需要这三样东西:好奇心、耐心,以及信心。
过去我学习的习惯是读书、标记、截图、发朋友圈自己讲一遍、写读书笔记和以教为学,对我来说已经很好用。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发现依然有很大优化空间,因此想尝试一种新的笔记形式,从我的学习理念出来,也结合市面上的工具调整具体做法。
努力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作用。如果能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更好的做法、更长期主义的「build systems」,那就值得去试一试。这个试验过程和学习本身更让我着迷。
几年前我劝大家「写公众号吧,用躲不开社交媒体辅助成长」「保持阅读和写作,写给自己顺便分享给更多人」,很多人都认可我的理念,但觉得「太麻烦了」「我不行」就没有行动。
现在我觉得吧,别劝人做什么。自己去做,然后分享你的收获就好。能通过你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会到你的快乐,这就是幸福了。
2015 年 6 月写过这篇:《利用写微信公众号提高英文》 2017 年 1 月写过这篇:《从0到1,把公众号写起来》
没有什么非学不可,没有什么非做不行,重要的还是你想做什么样的练习、实验,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猜你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