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做好一件小事中爱上自己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这一篇是在朋友圈里的碎碎念。把思绪记录下来,流水账,分享给我心目中的「自己人」
1. 
知行不一,是病。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 cognitive dissonance 解释,认知失调。
比如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为什么还要吸烟,这可能就是认知失调。再比如正在健身,为什么管不住嘴?想健康,也想纵欲,心理开始感到不舒服,这时候要么是管住嘴,要么是给自己洗脑忽悠说服自己。
还有个例子,叫 The Ben Franklin Effect,就是那位美国国父 Ben Franklin。
他在自传中说他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He that has once done you a kindness will be more ready to do you another, than he whom you yourself have obliged. 可以这样应用:想让一个人喜欢你,让他帮你个忙。他帮过你一次,就可能再次帮你。
这也是一种认知失调。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喜欢你,让他帮你这个忙后,他会想:我为啥为答应帮你呢?我如果不喜欢你我不会帮你呀。「喜欢」这个认知如果和「帮忙」这个行为不和谐,就会觉得浑身难受。这时候很可能会用这种方式调节:嗯,我帮你,应该是我喜欢你吧。然后就会找一些喜欢的理由,心理可能会想「这个人本质上并不坏」「这个人就是有点 XX,其实还挺好的」。
实际情形会很复杂,cognitive dissonance 是一个视角。我最大的启发是觉察这种认知失调,给自己设定边界,给做事做人设定基本原则。如果发现对方是一个 taker,及时止损。
2.
如何相信自己?
想想我们是如何相信别人的。事上见。一件事,开始,完成,有始有终。从做好一件小事中爱上自己。不是自恋那种做自己的脑残粉,是欣赏的那种爱,爱到会对自己直言不讳,会第一个打自己的脸。
和菜头在得到专栏中说:「 99%的人不是无法坚持,或者是被迫中断,他们的实际情况是根本没有开始。」
放在英语学习上很真实。听起来很戳,我觉得是件好事:小小小成功没那么难,坚持做大部分人不会做的一两件事就会有不错的结果。
比如我每次写读书笔记,提到一篇文章,一个英文表达,99% 的人不会再多做一步,主动去查主动去看。你去做,不需要做多好,不代评判地去开始去完成,去爱上自己。
3.

正确的废话无趣至极,比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有理,也不完全是这样一定有特例......这就是正确的废话。

交流的前提是你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它注定粗糙,注定有盲点,也有傲慢和偏见,但这是你的观点,目前你就这水平。去表达,然后去学习,敢于冒犯,也敢于被冒犯。

4.

真诚是品质,也是一种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真诚,真诚会让人保持自知。

自知需要不带评判地跳出来看自己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有这种反应,这是元认知能力。没有这样的探索、看见、承认和接受,那个真诚可能只是自己想表演的一个角色,是寻求他人认可的一种方式。

5.

前几天扫到一篇文章,大概是说为什么有「 攻击性的人 」会吸引人?结论是吸引人的不是攻击性,是自洽的状态,当你自洽的时候就必定在一些地方显得不够聪明、不够周全,有些人把那份未经加工标记为攻击性。


这几年我开始看到我的攻击性。我常自责为什么总是不合时宜,为什么那么着急,为什么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选择最不聪明的做法。我常说我可以是一个无比正常的正常人,我知道他们想听什么,但心里总想我图个什么呢?我更期待那份粗糙中的脆弱和不完美。


我想每个人,如果你足够放松,足够对自己诚实,没有什么特别目的和人情世故,每个人都是奇奇怪怪的。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让你觉得「其实我没什么错」「其实我的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那就足够了。

6.

几年前读郝明义的《越读者》,其中有一个小标题印象深刻,大概说的是「少读书不读书的好处」。主要说的是要警惕尽信书,书只是一种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有自己的有限性,书中用六祖惠能和笛卡尔举例说明。

突然想,我们传统教育一路下来,多是以读为主,缺少实战经验。这样就容易产生什么都懂的假象,常会说「这不就是XX嘛!」。

反过来,先去历练,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到现实的样子和自己的局限性,把书当作一位前辈去读,这时候可能就会多一些「原来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的收获和欣喜,这时理论上的开悟就能真辅助实践,而不是给行动波冷水。


7.

和 Lydia 在被窝里聊天,回顾了我俩这 10 年。

15 年我俩领结婚证,赤裸裸的裸婚,没钱没工作一无所有。然后我俩去支教,也啥也没有,支教结束不久小鹿就出生了。

接着我们去北京。租的第一个房子只有 50 平,租金差不多一万块,我们勉强能交上房租。后来开始创业,一切还挺顺利,但一直也没什么存款。小鹿要上学了,觉得在北京也负担不起,就来清迈读书。然后又有了二胎,一眨眼女儿都读二年级,弟弟明年也要上学了。

我自己感觉这一路走的很顺,但实际上每一个阶段都「挺吓人」的。可能这就是无知者的无畏精神,年少气盛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来最大的感触是,这十年来,就是过自己的日子,没觉得它多好或者多差。一家人在一起,做这个阶段认为该做的事情,为选择负责就好了。

近来悟到自由=能力-欲望。可能是一直有 60 分万岁的心态,不比较就更容易满足,满足了就会更容易找到那个 ikigai。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