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有师|庄玮老师:听君隽语,启航科研
— 学而有师 —
人物采访系列推文
“学而有师”栏目由浙江大学研究生会学术部创立,意在通过青年教师的采访分享个人经历和科研经验,为研究生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人物简介|PROFILE
庄玮老师,现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化记忆、德语文学和文化学以及批判话语分析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已出版德语专著2部,在国内外各类重要期刊公开发表德语/英语/中文论文20余篇(其中A&HCI检索论文4篇),代表性德语学术专著《犹太流亡上海(1933-1950)的记忆文化》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现任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专聘副处长。
采访侧记|Interview
01
德国求学 结交良师益友
庄玮老师是浙江大学优秀青年导师、德育导师,在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和合作处分管对欧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是浙大的校友。在浙大本硕阶段,庄老师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并在导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加深了对德语文学和文化学的兴趣。
德语专业的学习不仅为庄老师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也让他期待能去德国进一步深造和体验生活。为此,庄老师一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国际会议,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国际视野。接待外籍教授是科研小白近距离接触国外学界大佬的好机会。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庄老师负责接待了一位德国学者,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学者后来成为了他留德博士阶段的导师,从而结下了留学深造的机缘。
而在留学期间,首先需要攻破的是外语的难关。和母语同学结成对子是很好的办法,能充分发挥朋辈的力量,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02
适合的方法 事半功倍
庄老师认为科研需要多摸索、多阅读。在研一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逐渐构思,找到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和积累找到硕士论文的选题。多做有益的尝试,但不必给自己定过高的要求,在努力的同时保持对自身的信心。
阅读文献也有一些技巧。在阅读时,要注意有效阅读核心期刊(CSSCI,AHCI,SSCI检索等)文献,然后按照“总议题-分议题”的方式将海量文献归纳成文件夹,方便查阅。“学而不思则罔”,大量阅读固然重要,但作为学术小白更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并做记录。
总的来说,科研之路切忌心浮气躁,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进行努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03
勤能补拙 厚积而薄发
庄老师还为同学们给出了关于学术写作的诸多建议。
首先,学术写作的过程需要不断试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外文写作都需要学习学科话语体系,积累学术表达,学习相似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和专业词汇,在模仿中提升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其次,学术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达到毕业论文或者学术期刊发表的标准。初稿完成后,通常要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投稿时则要注意不同期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同时多和导师和其他团队成员积极探讨。
在读博期间,庄老师在和同学的讨论中受到启发,通过进一步思考和导师的指导,历经反复多次的修改,终于顺利发表了第一篇高水平论文。庄老师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养成日常勤思考、勤做笔记和勤写作的习惯,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以上是此期“学而有师”的全部内容,如果感兴趣的话请给浙小研留言嗷~
感谢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研博会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文 | 外语学院研博会
图 | 庄玮老师本人提供
编辑 | 田芳 于雪哲
责任编辑 | 巨心怡 赵宸
推荐阅读4. ZJU新生最强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