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研学校史 | 一起走进《浙江大学校歌》背后的故事





传承求是文脉

奋进时代征程

国立浙江大学校歌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从小城遵义诞生,由秉持求是精神、担当家国情怀的浙大师生唱响。每逢开学、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节庆、集会举行,浙大师生都会精神饱满、情绪热烈地高唱校歌,大家在歌声中陶冶情操,从歌声中增强信心,由歌声中获取力量,薪火相传,直至今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38年

校歌歌词创作完成


01

马一浮受邀为校歌作词

11月19日,西迁于广西宜山办学的国立浙江大学,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二字为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先生制作校歌歌词。

马一浮先生不负重托,经过深思熟虑,从《易经》《书经》《礼记》等典籍中取材,引先哲嘉言,存为学至理,将一首文采斐然且言简意赅的四言体文言歌词向竺可桢校长交卷。歌词共148字,分三章。首章概括交代所有国立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次章具体说明国立浙江大学具备的大学精神,阐发“求是”校训的真谛;末章铺陈描述国立浙江大学现在的地位和将来的使命。

02

校务会议明确歌词制作完成

12月8日,第二十次校务会议召开,专题讨论了校歌问题。会议明确:校歌歌词已由马一浮制成,拟请人将歌谱制就后一并通过。

由于马一浮先生所写的歌词多用典故,且为文言文,词语深奥,不易上口,竺校长认为歌词比较难记,担心不易传唱,加上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谱曲,校歌谱曲一事也就搁置下来,而且一搁就是一年多。

1941年

校歌曲谱定稿


浙大校歌歌谱

01

应尚能受邀为校歌谱曲

6月14日,竺校长在遵义新城何家巷主持召开行政谈话会。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马一浮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切合浙大的办学精神。于是,会议议定:“将马湛翁(即马一浮)先生所著校歌歌词函请应尚能先生试作歌谱。”时隔两天,竺校长在竺士楷所做的会议记录上签名认可。十天后,竺校长致函应尚能,并随函附上校歌歌词。

应尚能接到竺校长的信函后,没有怠慢。他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用十多天时间始定稿。歌谱于8月7日即寄达遵义,送到竺校长手中。

02

校歌试唱、定稿

8月10日晚,竺校长来到浙大附中礼堂,听“回声”歌咏团试唱由应尚能谱曲的浙大校歌。经反复试听,略嫌太长,未做定论,直到八点半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8月12日中午,竺校长知道丰子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曾谱写过校歌,因此将应尚能所谱的浙大校歌交给他,以备二三日后的试唱。

两天后,处理完公务的竺校长邀请了各学院院长、教授,新聘的金城、丰子恺、邱仲廉等教员,还有学生虞承藻等人,反复听校歌的试唱。就这样,国立浙江大学校歌从歌词的制作到曲谱的落实,再到湄潭、遵义的两次试唱,历时近两年,总算尘埃落定,基本确定下来。随后,全校教职员和学生开始学习、传唱校歌。


拓展资料

马一浮(1883-1967)

马一浮,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佛,后字一浮。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应尚能(1902-1973)

应尚能,声乐家、作曲家,《浙江大学校歌》的曲作者。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同年赴美国留学,入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读机械工程,后转该校音乐学院。1929年毕业,次年回国,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





来源 | 浙大档案馆 遵义发布
编辑 | 潘雅 苏冲
责任编辑 | 张昊翔 舒姝

推荐阅读
1. 小研Vlog | 不做实验没有工位,可我的生活依然忙碌
2. 缘定浙大 | 在烂漫春光里,与你相遇
3. 第三届“缤纷浙大”校园新媒体大赛 —— “最美桌面”征集活动,等你参加!

4. “中兴通讯杯”永谦之星 | 报名一天倒计时,带你回顾路演盛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