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研学校史 | 重温文军长征路





传承求是文脉

奋进时代征程

文军长征是指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的历程。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



初迁浙江建德

(1937.09-1937.12)


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距杭州仅100多公里的金山卫、全公亭登陆,情形危急,浙大决定迁校建德(今梅城镇)。从11月11日开始,浙大教师学生分三批出发,在江干码头乘船,于15日全部到达建德。同时,凡是可以搬运的图书仪器,几乎全部搬离杭州,用汽车或船只运至建德。全校稍事休整,就立即复课。

竺可桢(中)在天目山禅源寺调查浙大搬迁校舍


二迁江西吉安与泰和

(1937.12 -1938.08)


上海沦陷后,战局继续恶化。1937年12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来电,同意浙大迁移浙南或赣南。12月24日,即杭州沦陷之日,浙大开始撤离建德,经金华、玉山、樟树,1938年1月20日抵达江西吉安。利用乡村师范和吉安中学放寒假期间,学校借屋上课。2月中旬,寒假期已满,浙大师生即于2月18日迁移到泰和县城西乡间。稍事调整,便继续教学,科学研究也未停顿。

浙大师生从建德乘民船出发赴江西的途中


三迁广西宜山

(1938.08-1939.12)


1938年7月,赣北地区战事剧烈,8月13日起至10月底,学校再迁广西宜山。图书仪器沿赣粤间水路入桂,师生则循赣湘公路、湘桂铁路西行去宜山。11月1日,浙江大学在宜山开学上课。

师生躲避敌机的情景


终迁贵州遵义、湄潭

(1939.12-1940.02)


1939年11月,日军在广西南部沿海登陆,学校又一次决定迁校,并派人去云贵勘察校址,定为迁往贵州遵义、湄潭。12月13日启程,次年2月抵达黔北,至此,浙大终于完成了西迁办学的“文军长征”,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安定下来,坚持办学。

竺可桢校长(前排左3)与部分师生在遵义合影

贵州七年,是浙大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崛起为国内有影响的名校,当时教育部派人到全国各地巡视,认为浙大是所有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所。1944年10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潭讲学,被浙大醇厚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深深吸引,他将浙大与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誉之为“东方剑桥”。回国后,意犹未尽的李约瑟还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的河滨工厂及工学院电讯航空实验室




来源 | 浙江档案馆 《浙江大学的“长征
编辑 | 潘雅 苏冲
责任编辑 | 张昊翔 舒姝

推荐阅读
1. 小研夜聊 | 世界读书日,和浙小研分享你最喜欢的书吧!2. “启真杯”浙江大学2022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院系初审推荐申报项目公示
3. 谷雨 | 雨润万物,蒸蒸日上。

4. 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研究生会线上交流会顺利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