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个个都在说“解压”,如何解压也成了一种新玄学
“解压” remix “生活方式”,一种当代复合哲(玄)学。
▼
身为一个当代人,如果说有哪种感受真的能称得上“时代病”的话,那大概就只有“压力”了。
“春节”就是个典型的压力大爆发时间点。每到这个时间段,都有人忙着搜集“春节通关攻略”的素材,试图应付各路亲戚发出的“工资多少”“谈没谈对象”“房子买在哪了”“啥时候领证”“怎么还不生二胎”之类灵魂之问;未成年人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但也同样回避不了诸如“考得怎么样”“这么大咋还不会叫人”“电视里这些英语你都听得懂吗”之类的才艺大考验。
简而言之,不管你是什么年纪,在那一周都得面临若干回“被几个一年只见一次的人全方位打量自己的人生”的压力。
即使春节过去了,这种困扰也不会消失,而是具化成为日常生活里无数个小难题,也就是那些虽然看上去没那么要命、但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没少接触的“小型压力”。比如我们曾经讨论过的线上社交压力(“群里发红包,秒点会不会不太礼貌?”)、坏消息压力(每天早上看到太多负面新闻感觉世界都要坍塌)、信息不足压力(总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有用的消息)、信息过载压力(走到哪里都能被热点占据全部视线)、人际互惠压力(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善意而感到不安)、工作后压力(下班了也不能下线)……等等。
当意识到这些“小型压力”的人数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解压”的需求自然也应运而生,有些还成为一时的商业流行。比如,2013 年的亚马逊畅销榜榜首《秘密花园》不仅全球销量超过 200 万册,还带动了整个成人涂色书的市场;2016 年,指尖魔方 Fidget Cube 在 Kickstarter 曾经引发集资热潮,原计划筹款 1.5 万,最终却募集到了六百多万美金;2018 年排名前十的正念/冥想类“健康”app,在同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收入比 2017 年同期增加了 170%。
不仅是商品,那些“借助简化生活来释放不必要的压力”的理念在全世界也颇有市场,不管是断舍离、极简主义 Minimalism、北欧生活哲学,还是前不久兴起的“不买”运动,最开始也许是某种“哲学思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包装和演变,最后能被大众记住的,往往还是跟“消费”有关的那部分——当然这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效仿的那部分。
从物质到精神,各种“解压方式”的成功推广,又引出了另一个被人们提出过无数遍的迷思:“压”真的是可以被这样“解”的吗?沉重的生存压力,它们十有八九解不了(这部分现在有被知识付费接管的趋势),即便作为日常纾压,似乎也不是人人都买账:有人觉得涂色书非但不解压还引发手残和密恐、有人觉得断舍离等于瞎省钱+扔东西,还有人觉得正念其实跟无所事事浪费光阴也没多大区别……我们唯一能得到的共识大概就是,压力就像呼吸,你做点什么或不做点什么,只要生活中还有一丝失控、等待或未知,它就会跟你如影随形。“解压”与其说是种办法,不如说是种玄学。
不过,人类对玄学总是有谜之热情的。运动、冥想、阅读之类的古典学派不适合没毅力的当代懒人,更何况有些压力太过微妙其实用不着这么郑重其事对待,于是大家又发明了一些见缝插针就地取材的“快”解压:觉得手机上的未读小红点看着不舒服,就把它们一次性全清掉;包东西的气泡纸好像也蛮好玩,就攒上一打边看肥皂剧边一个个捏爆;把文具按照颜色码放整齐可以获得成就感,就专挑 deadline 前一天把家里集中拾掇一遍。钱跟人生反正控制不了不如放一边,先反其道而行之,专心照顾那些最容易下手的“第一世界问题”,只要能让人有哪怕一秒钟的快乐,也算行之有效。
为了了解大家除了吃东西/打游戏/睡觉之外都是怎么进行自我放松的,好奇心研究所发布了多个开放式调查,包括“你都尝试过哪些号称能逃离焦虑,但对你没啥用的事物?”“你都观察到过哪些自我催眠式社交行为?”“如今做哪些事,会让你有一种解压感?”等等。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在这里总结了一部分当代青年常用解压手段(但并不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包括:
一些看上去可能好使的
1. 欣赏一段 ASMR
从 2016 年火起来的 ASMR 在2018 年依旧是 Instagram 最火的 niche trend,它可以模拟出剪头发、清理耳朵、吃东西等听觉体验。据说观看/聆听视频会引发 ASMR 效果,进而缓解观者的焦虑情绪、帮助入睡。
现在国内的视频网站上也有不少 ASMR,你只要稍微找几段体会一下就能发现,当代人的放松 point 真的很迷:看人切肥皂、玩水晶泥能解压,盯人吃东西、拆快递能解压,连隔着屏幕研究猫怎么舔水都能解压……堪称看山不是山的新时代格物致知。
2. 戴一只降噪耳机
成年人自带结界三原则:下雨时打伞,大太阳时戴墨镜,无雨无晴戴耳机。用降噪耳机听音乐,可以营造一种“在我的 bgm 里没人能战胜我自己”的氛围,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社恐们害怕聒噪和“就是不想跟人说话”的社交压力。
3. 看一部土味视频
2018 年堪称土味之年,各种相关段子/新闻/视频/表情包被网友们互相抛接,成为大家心中的快乐源泉,从吃竹鼠的“漂亮警告”到走红于快手的“耿哥出品必属废品”,都用跳脱的方式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真实”和松弛,从追求“有用”到接受“无用之用”,解放了对精致和效率的过分在意,也算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小型出走或放空。
4. 养一盆植物
植物对居住、生长条件的要求一般比宠物低,更何况每天给绿植浇水还能获得真实的运动量。对于大多独自生活的城市空巢青年们来说,照顾一个小生命不仅缓解孤独,被自己亲手养大的植物包围还能带来一种类似家的感觉。即使你自己不养,也能在 Instagram 里面 #plantshelfie 之类的热门标签下,看到博主们展示的很多植物布置方式,以及主要的“网红植物”品种。
不过我们还是要再次倡议,植物杀手请不要从多肉养起。
5. 转发一条锦鲤
“转发这个xxx,你工作失误也能升职加薪”,制作/转发看似迷信的表情包既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还能恰到好处地暗示“我丧归丧,其实还是有在紧跟流行的”,非常适合当代青年营造一种“积极废人”的形象。
然而,如果你平常对外的形象是冷淡理智型的话,这个法子就不太适用了,转发之后非但加重人设包袱,可能还会得到朋友们的亲切问候“你被盗号了吗”。
6. 追一部“爽”剧
不管是清宫女主还是玄幻修仙,“爽”剧基本没什么逻辑,纯靠“大快人心”的高能情节取胜,算是给人们日常生活里隐忍不发的怨念找了个出口( 广义上说,那些以“怼霸座乘客”“痛斥某某某”“烂片大吐槽”为卖点的视频走的也是类似的路线)。讲白了,看爽剧其实跟逛 porn site 是一回事,情节不重要,开心就好。
7. 买一件三十块包邮的网红玩具
买买买能缓解压力可能是真的。2014 年发表在《消费者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认为,做出购物选择有助于恢复对个人环境的个人控制感并减少悲伤。但也有调查称,如果你只是为了炫耀或者想通过购物来填充内心的话,购物的快乐会直线降低,最后只能收获更多的无聊,而无聊和空虚会导致需要获取更多的东西来填补空白。
但如果你实在管不住自己消费的手,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可能是:购入一款价格友好且充满民间智慧的当红玩具,比如头部马杀鸡/小猪佩奇腕表/迷你跳楼机(对了,巨型 Enter 键盘按钮也很令人欣赏),不仅能把购物和恶趣味结合,还能送给同样压力很大的同事朋友联络感情,堪称惠而不费。
当然了,只要打开购物 app 就有可能会陷入 window shopping,进而导致更加不开心,这个风险你还是不能忽视的。
8. 把手放到米缸里搅拌一分钟
跟捏方便面、掰巧克力并称三大最省钱解压手段(但并不建议你在超市里这样做)。
一些大概率不会成功的
9. 进行为期一天的家务/断舍离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以 procrastibaking(拖延式烘焙)为代表的拖延式干家务,特点是“精细缓慢且需要全身心专注”。同理,有人会在压力太大时整理东西、刷马桶、打扫卫生,甚至去商场货架叠衣服,以图借此缓解碎片化焦虑和注意力分散的压力。如果你收拾完了东西想再进一步断舍离,只需打开日本“家政女皇”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所写的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照做就行,书中洋洋洒洒列了接近 100 种“通过归置东西重拾对生活的控制感”的方法。
这招乍看似乎是解压清扫两不误再美好不过,但我们还是得说一句,用干家务逃避正事不够实际,毕竟 deadline 永远都是死线一条。如果你早已习惯了那种“东西放哪我心里有数就行”的凌乱美,再加上全程还得思索啥该扔啥不该扔,这种以花功夫著称的方法可能会让你压力更大也说不定。
10. 体验一次 Hygge
Hygge 出自丹麦语,直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舒适惬意的”。它被认为是丹麦人的生活核心——或者说,“中产阶级新生活哲学”。有人说这是一种以 “手工制作、自然朴素、田园气质” 为关键词、意在“令你感受生活美好”的人生态度。为了达成 Hygge,你可能需要进行织毛衣(更优雅的说法是“布艺”)、喝茶(注意得是草本茶或 Pukka 药茶)、买一套(法兰绒)睡衣再裹着(同样价值不菲的)毛毯吃一碗(安慰人心的)燕麦粥等若干活动。总体而言跟近两年大行其道的“effortless”“莫兰迪”风格一脉相承。
以及,如果你真的很想实践北欧活法的话,这种美好生活方式模板其实还有个三件套:瑞典 lagom 原则+日本冲绳生活哲学 ikigai +丹麦小确幸 hygge。至于它们到底好不好用,诚恳地说,你可能得先问问你的工资卡。
11. 逛一次解压展/解压屋
线下版的树洞、极端版的猫咖啡。噱头一般是“发泄屋”“摔碗屋”“枕头大战”“殴打老板”,形式无外乎嚎几嗓子、摔点盘子、捶个沙袋等等。据说 2016 年在俄罗斯还流行过一种叫 Debosh 的“愤怒的房间”,你只要付出几百美刀,就可以进去砸墙掀桌毁天灭地,非常能满足所谓的“人类暴力天性”。不过讲真,去解压屋其实不比自己在家搞破坏便宜,唯一的区别只是不用你自个儿收拾残局。由此可见,搞破坏是解压的,收拾东西也是解压的,但是搞完破坏再收拾就不解压了——人类心理就是这么神奇。
12. 玩一次成人卷/Zentai
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前者(Otona maki/おとなまき)由日本的助产士 Nobuko Watanabe 教授开发,顾名思义,就是用透气棉布把成人像婴儿一样包成粽子状。这项活动起初被用来帮助婴儿身体发育和安抚婴儿(模仿处在母亲子宫里的感觉),现在却得到了不少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的喜爱。据说玩这个可以舒缓成人的身体僵硬问题,只是不知道颈椎和腰椎同样脆弱的当代年轻人能不能受得了;而后者的意思是“全包紧身衣”,在这里指的是像蜘蛛侠一样用连体紧身服把自己包起来,体验一种泯灭身份的“被社会抛弃感”。
两个都不是很好懂。但换个角度想想,倒是也可以解释为啥有人睡觉喜欢拿棉被把自己从头裹到脚:这不就是一个 homemade 懒人版成人卷/Zentai 嘛。
13. 养一只猫/狗/仓鼠
养宠作为常规解压手段之一自不必说,放这里主要是用来提醒跃跃欲试的云养一族:别冲动,宠物也许能治愈你独自生活的苦闷,但同样也可以让你体验丧偶式带娃(这娃还永远长不大)的辛酸。
以及一些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我们也不介意你试过了再告诉大家的
14. 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内可见
不仅可以掩盖无人点赞的事实,还能给新加的好友一种“本人很高冷”的错觉,成功烘托出“过时不候”的气氛,缓解交友压力必备。
15. 发起一场线上聊天,并在对方回复之前主动结束对话
给好友连发十条信息,中心思想可以是“不想做 PPT 啊可是三小时之后就要交了怎么办我正在客厅里着急到转圈”,或者“我刚才上了一下磅天啊又胖了三斤但是这家店还没吃呢我们一起吃完再减肥”,然后在 ta 思考该怎么安慰你的时候迅速补上一句“算了我就是吐槽一下不用管我拜拜!”再把对话框删除。这样,总是害怕别人不回复的你,就成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由自己主动结束的、零负担的聊天。
16. 打一场游戏,在不小心送人头之后第一时间打出“???”
跟前一条同理,通过第一时间甩锅给队友,将自己的挽尊压力化解于无形。
17. 给暗恋对象发一条消息,然后立即关机
一种精神胜利法,能在心理上取得“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的 inner peace。当然,你也可以在对方以半小时为频率回复你时,反过来以十倍的时间间隔回复 ta,给对方一些等待的压力,同时显示出自己的不屑。
18. 盘一个核桃
精神怀古道具里面比较容易上手的一种,有几率提前获得退休老干部式“坐摇摇椅喝冰阔落”的虚幻感受,推荐自诩性格像《火影忍者》里的鹿丸的朋友们试用。实在没有核桃的话,煮俩鸡蛋、拿俩汤圆凑合也可以。
(END)
-题图、插图来自: 郑舒雅 -
#所有超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黄色下划线#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